?
创意的完成式——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
陈蒨蒨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继“大学生电影节”之后开辟的第二个高校艺术品牌会议。创办人肖向荣秉持着“开放”的理念,致力于将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打造成一个国际舞蹈高校交流参访的枢纽,并为中国舞蹈教育建立一个以开放为特点的舞蹈资源共享平台。在学院领导周星教授的支持下,“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融合艺术与传媒学院“从游式”的教学理念,于中国首开先例,以“创意”为主题,以舞为文,文舞交融,打破传统高校舞蹈教育画地自限、闭门造车的狭隘目光,让中国舞蹈教育以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点,从专业的基础训练到表演,从教师到学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专家展示由实践到理论、由教学到舞台的成果,并以身体艺术的语言,促进世界之友谊,并碰撞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四年的时间,现累计于会中发表的舞蹈学术论文已逾百篇,国际舞蹈大师班32门,公演艺术舞蹈剧目23个,建立海外交流院校十余所(包含港台),国内参与院校二十余所。
连续四年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以下简称“国际会议”),初始策划于2011年底,第一届举办于2012年10月,第二届举办于2013年9月。除2014年移师西澳首府斯(Perth)举办外,其他三届都以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为主要会场,会议受到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教育与科研)哈凯琳女士的高度关注。
在时代的催促下,课堂中的舞蹈教学已经不能令“完整的”舞蹈教育感到满足,唯有交流才可激起创意思维的脉搏。国际会议以“舞蹈节”的模式为办理模型,草创至今始终坚持保留“院校联合公演”“舞蹈学术论文发表会”“国际舞蹈大师班”“舞蹈专家讲座”“圆桌会议”五大板块,尽力使舞蹈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面向都顾虑周全。
“院校联合公演”是国际会议的重头戏,往往使与会者们竞相而来并令当地观众翘首盼望。自2012年10月25日第一届校际联演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初试啼声,接下来三年的演出,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意外突破。2013年主办方打破传统舞蹈学术会议的模式,用“主题舞剧”的思维模式开启会议的策划,展开表演艺术的多元触角,透过两校联演的合作方式,刷新国内舞蹈类国际会议的记录,以舞剧“春之祭100周年纪念——双城记”为主题(时逢《春之祭》100周年),首次让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32名学生与34名国外(西澳表演艺术学院)学生同台共演一完整剧目,从策划到编排历时八个多月。
2014年“国际会议”移师澳大利亚,由西澳表演艺术学院(The Western Australian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接过主办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作为国际会议的创始方,受邀前往参访并作为合办单位共同处理会务事宜。该次汇演集结了《LABS》《Profusion》《突然悟空》《黑眼睛》四个节目,前两个节目分别由当地艺术家Natalie Allen、Tamas Moricz编导,后两个作品则为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教师常肖妮与肖向荣分别创作。连续公演四天,当地观众对我校带去的两个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澳洲国际舞评家、西澳表演艺术学院资深教授Maggi Phillips更是多次到场观看,并针对剧目编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艺术创作上肯定了中国编导的文化深度。
本届(2015年)国际会议校际联合公演为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大会主办方与“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院合作,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进行国际院校舞蹈作品的联合展演。本次公演参与院校有7所,共计13个作品,可谓异彩纷呈。这是由国内综合性院校舞蹈系主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舞蹈汇演,不能说史无前例,但却是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全球高校舞蹈交流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海内外校际联演的公演模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爱好者们群聚围观国际会议相关的艺术活动,令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际舞蹈高校交流参访枢纽的地位确立无疑,现每年约有15次不同规模的国际交流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推行。
国际会议每年为期一天的“舞蹈学术论文发表会”,北师大都处理得相对低调而严谨,为的是确保学术的专业性,避免受到太多宣传流程的干扰。然而这却是每一届国际会议中,前期、中期、后期耗时最长、专家汇聚最多的一个板块,从前期的主题策划、征集稿件、邀稿、审稿,中期的场次分类、文件制作,到后期的稿件修改校对、进入出版程序……各个环节的异动,往往需要配合大量的网络平台、邮件、信息推送,全程下来往往费时超过一年的时间。所幸自第一届办理以来,便始终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的大力支持,历届均有二位专家投稿与得力主持,使论文发表会等级更上一层。发表会的投稿人来自海内外与全国各地,如西澳表演艺术学院Maggi Phillips教授,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岩、当兔艺术教育创始人黄昕博士、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系教师王晓茹博士、广州海星音乐学院胡骁教授,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系教师江映碧副教授……等等,都以投稿的方式对北师大国际会议付出实质性之肯定。
技巧是艺术演绎与审美的根本,课程实践是舞蹈表演艺术的基础所在,国际会议未曾让舞蹈活动沦为纸上谈兵的研究,会中已开设的“国际舞蹈大师班”,以“技法”为核心,除了国际上现正流行的各种舞蹈技法(如香港演艺学院周怡的gaga技术、Christine Gouzelis的Flying low技术、南佛罗里达大学Andee Scott的当代舞地面技术),带有训练价值的现当代舞技术(如台北艺术大学张晓雄的当代舞蹈训练技术、西澳表演艺术学院Justin Rutzou现代舞进阶技术),启发式舞蹈教学技法(如古名伸“接触的力量”课程、马守则“创意舞蹈开发”课程)等等,都是会中获得剧烈反响的热门课程。另外国际会议中所开设的舞蹈大师班,还有以中国舞蹈文化为主要诉求的“中国舞蹈大师班”,现已开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团队白雪静、唐怡、王熙、叶波老师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使海外学生与国内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对推动中国舞蹈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年国际会议中的“专家讲座”可谓异彩纷呈,如2013年第二届国际会议,我们邀请了曾在纽约大学教育学院任职的亚裔美籍艺术家陈学同教授,为我们带来“Awaken”,给我们讲述中国人在创造力和发明方面的显著特点,并与我们探讨如何培养有影响力的下一代;“荣格理论和舞蹈动作治疗”,我们邀请的是美国纽约布拉特学院舞蹈治疗研究生学院项目总监Joan Wittig来主讲,这个讲座中我们把动作的运用看成是一种进行积极想象的方法,荣格区分了主动和被动去想象和幻想这两种态度,强调了需要积极的态度,通过动作、写作、艺术创作或者玩耍,重新定位自己富有创造力的灵魂,形成了积极想象的概念;另外还有关于该年主题舞剧《春之祭》的谈话性讲座,主办方邀请了国际舞评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教授,与主题舞剧编导——台湾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澳洲表演与视觉艺术学院驻校编舞家张晓雄展开对谈,不仅以内容上的主题研究使该次会议的学术性更上一层楼,有别于往日专题讲座陈述式的呆板风格,更在讲座形式与氛围上和大会的“创意”主题不谋而合。后来的几届陆续邀请到香港演艺学院汇艺学院院长Anita Donaldson主讲“跨越疆境:界限模糊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艺术学院副院长John Crawford主讲“动力空间课程”……各个专家的精彩演说,都为与会者们带来无限冲击的头脑风暴。
中国舞蹈教育园地很需要一个真正的“圆桌会议”,但多数“圆桌会议”的开辟只为管理者们专有。这当中的对话虽然能够推动许多合作政策的实施,但却失去了接收其他人群反馈的宝贵机会。近几次北师大国际会议所设置的圆桌议程,开放给全体有兴趣参与的教师与学生们、编导与演员们、观众与艺术家们来共同对话,使圆桌发挥真正意义上平等沟通的特性,令与会者们畅所欲言。编导、演员与观众可以在北师大国际会议中的圆桌跨越布幕的隔阂,天马行空地交流,激发了无数创意的花火,艺术创作不再遥不可及,近两届的圆桌会议,往往在国际会议的尾声,点燃所有参与者对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观赏的参与热情。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不是北师大独享的国际交流平台,它在中国扎了根,便已是属于中国舞蹈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的一个重要枢纽。这种形式、规模的艺术型国际会议,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艺术教育发展的主流,我们不该再让舞蹈教育停留在课堂或舞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创意”二字的生成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需要诸多心力去点滴积累,“唯有热爱,才能坚守”,这将是北师大舞蹈系由始至终默默笃行的信念。
责任编辑:蔡郁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