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绘画造型诸多因素的认识
谭世刚
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它最早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人类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就用绘画形式记载他们的活动及生活,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魅力逐步脱离起初的实用功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当我们纵观中西方所有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完美形态,这种完美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诸多造型因素的辩证关系有机结合的结晶。
一、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
绘画作为造型艺术的形成,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用形象的形式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对物质视觉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因而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象就成为绘画造型的源泉。我国南齐时期的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所说到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传移模写”,很形象地阐明了绘画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根据不同的客观对象,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可见,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美,之所以优秀,它所体现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以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为基础的。然而,一味的追求真实再现自然物象的绘画作品不是好作品,生活不等于艺术,绘画艺术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经过画家主观意识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注入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纵观世界画坛,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作品,他们虽然表现的形式,显现的视觉感受各异,但主观与客观的内在因素是相对统一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例如,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的作品《拾穗者》《晚餐》等作品,以具象的写实手法,凝重的色彩,单纯的构图,纯朴的造型,客观的再现了法国普通农民农耕时的劳动与生活。当我们面对它时,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不再是苦难,而是一种宁静与祥和。这种看似客观实际的美术作品,它所体现的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独特认识和评价吗?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可见,凡是优秀的绘画艺术家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视觉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 83.5×111cm 1857年
二、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一般而言,“形”是指客观物象所具有的外在形态特征,“神”是指客观物象的内在元素,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在绘画艺术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艺术的美学原则,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成功的绘画艺术家不尊崇,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被其精湛的绘画技巧所折服的同时,还能深刻地感悟到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某种精神内涵和人文思想。例如,我国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的著名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这种“似与不似”极准确的道出了绘画造型艺术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绘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产品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不断的在现实万物中吸取营养,去研究它们的真实形态,才能从中发现神之所在。就像齐白石画虾必须养虾,画鱼必须养鱼一样,通过长期的观察,熟悉它们生活习性,内外结构之后,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形与神是中国画论最主要的范畴之一,是长期影响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西方的写实绘画虽然注重型的塑造,但也不缺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家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采用全新的构图形式,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从而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形似到神似的升华,是一个坚苦的历程,艺术家只有在具备扎实的造型功夫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突破形似的束缚,抛弃既有格局和章法之后的创作,即从形似上升到神似,这种神似,并不是画家胡思乱想和简单的描摹,而是出自于画家本身的素养和领悟,对绘画技巧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三、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感性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而理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就认识论辩证法而言感性与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说,首先我们是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然后才去理性的分析,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也就是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事实上从绘画创作过程来看,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常画家在创作起初,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当画家在面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时,首先是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这种直接观察往往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对物体的外型特征、色彩、空间等因素的一种初步认识,是比较肤浅、朦胧的,而这种浅层次的朦胧状态往往是激发画家进行艺术表现的潜在因素。理性认识则是要把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物体及生活感受加以分析综合,将感觉到的印象,加以去粗取精,提炼取舍,即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去发现本质,总结规律,最终通过形式因素表现出来。如果仅凭感性认识,来进行绘画造型的话,那必然会造成形体结构松散,有形无神,只见表象,不见本质的结果。反之,则会形成造型的概念化。绘画造型始终是表现具体的特定空间的形体。只有通过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才能达到真正绘画造型目的。
总之,绘画造型的各种辩证关系,存在于绘画造型的整个过程中,画家要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去协调统一,最终达到绘画造型的目的。

《梅杜萨之筏》 泰奥多尔·席里柯 491×716cm 1819年
* 本文系铜仁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梵净山造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成果之一。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邹跃进,诸迪.美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谭世刚:铜仁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