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石库门民居”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410
薛小芬

  以“石库门民居”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薛小芬

  石库门民居代表着上海历史底蕴的名片,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沿袭。因此,笔者选择了上海的石库门民居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并在大学公共美术课中实践。

  调研中发现石库门民居的资源丰富、但内容却不完整又非现成,无法直接进入课程,必须通过教师对资源的理解、转化、利用,成为课程的要素与课程支撑条件。威廉F.派纳的“理解课程”的理论思想冲破了“泰勒开发课程”的传统,为多元课程的构建拓宽了空间。派纳把课程理解为文本,不同的认识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笔者借助派纳的课程理论,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科要求、学生发展,将石库门民居课程内容理解为美学文本,旨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美学文本的课程目标

本文借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结合大学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和石库门民居转换教学的具体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认知目标包括:了解石库门建筑艺术的概况,运用图像学的方法欣赏石库门的门、窗、山墙及内部的装饰,初步了解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对石库门民居装饰的影响,分析中西合璧的美学经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理解审美批评的含义。

  2.技能目标包括:临摹建筑的装饰纹样,用语言描述或者写作表达的形式对石库门进行审美批评,传统石库门民居向现代意义改造与转换的方法研究。

  3.情感目标包括:石库门生存状态的调研与保护的举措,参观石库门博物馆,了解石库门的弄堂生活与上海市民的群体性格的形成,探讨和谐的邻里关系的主题,探讨为什么石库门成为上海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实施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制定石库门民居课程目标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课程总体目标与单元目标关系,建立单元目标的众向层次与横向联系,构成一定的目标系列与目标体系,从而形

  成课程目标网络。

二、美学文本的课程内容

1. 石库门民居样式的演变与历史背景。

  2. 参观石库门民居,了解中西合璧美学具体的特征。从装饰的角度,从门式的门套、门楣、窗式中的窗套、窗楣、裙板、室内装饰、山墙以及墙体中,红白相间的清水砖墙、凹凸肌理的形式,中国式牌楼、乌漆大门,配上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两侧对称东西厢房,窗户上嵌入西式的彩色玻璃,大堂顶部和门口高墙上精致的浮雕木刻和石刻等。

  3.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建筑审美批评的过程。

  4. 开拓创新,石库门民居的现代转换。

  5. 石库门生活与文化的探讨

  6. 石库门里的真实的历史故事,鲁迅在家中营救过瞿秋白,吴昌硕在故居与梅兰芳畅谈艺术,徐志摩与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在此留下爱情故事。

  在内容的设计上,从具体形象着手,了解石库门民居的名称由来,样式演变和特征。再深入挖掘潜在的美学品质、文化特征、社会学意义以及红色记忆。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石库门民居。

三、美学文本的课程实施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教授课程内容需要选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

  1. 课时内容:设计六个课程单元,石库门民居样式的演变与历史背景、参观石库门民居、了解中西合璧美学具体的特征、石库门民居建筑的审美批评过程、开拓创新,石库门民居的现代转换、石库门生活与文化的探讨、石库门里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2. 教学形式:文献阅读、课堂授课、参观调研、绘画实践、思考讨论和文字描述。

  3.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石库门视频资料与书籍资料、速写本、笔。

  4. 课时安排:10周32学时,每周3学时,周末参观与临摹共计12学时。

  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石库门民居样式的历史演变就是情感教育的接受;临摹装饰纹样与现代意义的转换是现象的反应;通过对石库门民居的审美批评就是价值评价;对石库门以美学文本探讨蕴含的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美学思想以及对石库门的生存状态调研与改造创新,就是对多种价值形成一个确立价值关系的体系,参与者在体会石库门民居美学价值、文化意义、红色记忆的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形成个人道德情感判断主题。

四、美学文本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本课题课程设计中采用的重要手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美术课程目标的设定、美术课程内容的设计、美术课程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考察课程的效率问题。

  1. 从课程方案与文本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切性进行评估。

  2. 从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把石库门民居转换的教学成果放置到学生中进行检验,老师可以根据教学成果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4. 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全面发展的角度。

  结语:可以说,石库门民居课程资源运作与转换,既能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又通过学校教育让日渐被人们淡忘的石库门民居得以传承和发展。

  *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大学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上海石库门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5HJSK-YB01)

  薛小芬: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