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艺术的介入性价值——高等艺术教育的必修课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545
范 佳

  当代艺术的介入性价值
——高等艺术教育的必修课

  范 佳

  从古至今,艺术一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解释并赋予新含义的范畴。人们在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有一种直觉性的判断,即“它有什么艺术价值”?或者说艺术家表现的客体对象、艺术行为本身、艺术事件、艺术观念,它的艺术价值何在?“艺术是什么?艺术带给我们什么?艺术有什么价值”?在古典主义体系的再现性价值失效之后,现代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将其彻底解构的基础之上,当代艺术面对这一连串的追问给出解释就显得更为重要。

  当代艺术从最初出现时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它不仅在形式上有别于相对传统的艺术,更在美学上有很大区别。当代艺术的美学符合社会和政治的需求,可以看到早期的结构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很多艺术流派都与当时意识形态里面的革命是一体的,后来欧美的艺术潮流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艺术家和从事艺术史研究与批评的人比前者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但艺术的价值性问题是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的。“当代艺术太简单、太玄虚、没有艺术性、人人都能做”等等这类声音,是人们费解于当代艺术的艺术价值的最常见的发问。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价值已经发生了转化,从现代主义的形式与观念的开拓性价值判断进而深化为艺术与处境的相互观照,而不是通常人们判断是否具有艺术性价值的一个传统出发点,即:形式性或技术性价值。

  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价值在当下语境中,多元化融合了之前既有的各种艺术形式与观念的探索。我们无法用一种单一的价值度量标准去衡量当代艺术的价值性,它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心理体验、观念阐释、情感表达。在艺术历史文化的建构和积淀之上,当代艺术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维度和社会责任。这一点是许多艺术家追求自我表达方式、突出其艺术身份时不能忽略的。这时的艺术性已开始转向文化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统一,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形式性探索,而开始观照人与其生活情境的关系和艺术家自身的立场体验。建立在当代艺术的有效性前提下,艺术跟公众的情感有关,跟社会现实有关,跟每个人的权益有关,那么它必然要观照社会、影响社会,并且能改变社会。艺术对社会的改变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它是对人的思考方式的提问,它有效地影响人们思维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介入,一种艺术的反思,一种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属性。

  当代艺术的这种介入性可以有两个领域: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介入并非简单地植入或置入,而是要提出问题供人们思考。

一、介入生活

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在此口号的引领下,艺术的外延不断扩大,现代主义艺术的强势被打破。艺术又沦为精英文化圈的玩物。“艺术圈”需要被打开,让大众能够参与、敢于发言,实现畅通的、无障碍的交流。美国艺术家约翰·艾亨和里戈尔伯托·托尔斯在纽约贫民窟大街上为普通人制作雕像,并同他们聊天、宣传作品、邀请参与艺术过程,所制作的雕塑在大街公开展出,但拒绝出售。艺术家的行为将对个体的关怀传达给了当地社区的人,且艺术家与居民之间建立起的和睦关系没有被经济利益所破坏。艺术家通过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接触,将艺术介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对边缘与弱势群体的尊重与人文关怀,这样就使得这种形式获得了双重的影响,即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效果”和当代艺术的介入性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先生策划并推动了一项名为《介入:艺术生活366天》大型文化艺术项目。“介入”辗转于上海的100多个公共空间,除了地铁、广场、公园、商场、饭店、街道、家庭这样的实体空间,还包括网络、电视、报纸这样的媒体。366天来,“介入”总行程破万公里。把“介入”每天的艺术方案在上海的版图上进行标注,最终将呈现出一张“上海公共艺术地图”。其中大众反响最热烈的以生活行为、影像装置类的艺术方案居多,比如莫超略的《艺术教育,我顶你个肺!》、乌托邦小组的《家庭美术馆》、MarySherman的《“否极泰来”:放飞孔明灯》以及VibekeJensen的《Night Watch》、MaiderLopez的《“视线”——让广告牌消失》等。而类似刘瑾的《受伤天使》、仓鑫的《仓式体操》等类型的作品,打破了公众的常识与思维定势,引起大众的瞩目与媒体的热议。与此相关,一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如严峻的《虬江路音景》、杨勇的《上海属于你》、漆麟的《追忆似水年华》、康旭盛的《2008个年夜饭》等,都是“存在于百姓身边”的艺术。

  沈其斌认为“介入”是为了使公共文化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和更为宽阔的多样化的入口。“介入”是一个富有实验性的行动。它试图引发对公共空间里凝聚的权力意识与形态的稀释与融解,并使得艺术本身的能量得以更为充分地释放,消解那些横亘在公众与艺术之间的显在的或隐性的障碍与壁垒,使得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真正变得平坦起来。

二、介入公共空间

当然,在《介入:艺术生活366天》中,很多当代艺术形式介入生活的方式是以公共空间作为媒介的。但提到艺术的公共空间介入,不得不提到卡特琳·格鲁的《艺术介入空间》。该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卡特琳·格鲁在《艺术介入空间》中称:“一件在户外的作品……,它要结合两种功能,一为艺术,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可以跨越任何界限;另一个,则是作为不相识的个体们集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在当下,我们时代的高效与快节奏让人们疲于奔命,物质化的刺激使得人们的精神迟钝、交流退化。城市中可用来进行交流的公共空间十分匮乏。但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介质性特点,即对现实的超越性、对人精神生活的愉悦性及物质性的非利害关系的“中性”特质,它的介入,往往可以激发人们头脑中的潜意识或引发个人情感的回忆、向往以及认同感等等。因此,艺术对城市空间的成功介入,则可能彰显艺术本身的精妙及其人文精神,使人们的情感超越浮躁与凡俗。卡特琳·格鲁在《艺术介入空间》中强调,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基本目的,就在于要通过某种场景、事件或抽象的观念(运用某种可感知的形式)来调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显现出事物所含有的公共性。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时,策划一项《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生态公益活动,即在弗里德利卡农美术馆前广场引导种植7000棵橡树的持续性公共活动。

  在此,艺术是作为愉悦和激励社会的一种特殊方式和途径,艺术家搭建并提供一个人们之间公共交流的文化平台,呼唤一种群体的认识和共同的社会行为。当代艺术对公共空间的介入性可能提供了当代社会稀缺的能够与他人相遇的可能性的公共空间。因此,当代艺术的主题性内涵不能局限于一个狭隘的提问,当代艺术应该强调其重要的价值性,即通过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从而引发普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平等地交换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获得自省和救赎。

  当代艺术介入到各个角落,在不经意间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固有的关注传统艺术中的宗教与哲学性渐渐转向对人性的观照与思考,回到人内心情感和人与处境的探索,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介入性价值。

三、教学现实

现在许多综合性院校都开设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并大量进行招生。受到教学资源水平的限制和对就业率的考虑,这些院校的教学模式甚至还是沿袭前苏联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教学体系。虽然近十年来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变革,但这种变革实际上仍处于由19世纪中期欧洲的美术学院的造型写实主义训练,向20世纪早期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过渡,即由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抽象艺术以及构成设计转变。在徐悲鸿对国立艺专进行教学改革的年代,沿袭西方特别是受法国影响建立的教学体系,是在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现在,假如一个欧洲的美术学院老师声称自己是保守的学院派,实际上是说自己是做抽象艺术的;但一个中国的美院老师声称自己是学院派,实际上在说自己是做写实主义的。因此,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当下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需要厘清的。

  另一方面,国内的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均偏重于造型处理的技术能力训练,但极少有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的学习,对人性和精神性主体认知方面的思想培养不足,使得学生头脑中只有本能的感性认识和刻意的形式设计,没有系统的文本化理论储备和思辨,所创作出的作品内涵空洞无物。艺术批评家朱其说:“写实主义的绘画,画家不看小说,怎么把握人物身上人性和国民性,怎么表现人物的深刻人格?如果是表现主义绘画,很难想象没有读过尼采、克尔凯廓尔、萨特这些大师的书,画家的表现型绘画怎会有精神力量?如果是抽象绘画,不读一些诗歌和观念艺术理论,很难想象一幅抽象绘画会有诗意和观念。如果这些文学、哲学都没有,那艺术家只能搞设计和装饰主义了。”

  当然,现在一些美院也开设了所谓的实验艺术课程,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至少大多数会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就如同弗兰德斯画家勃鲁盖尔的作品《盲人的寓言》一样,看清路的方向要比走得快更重要。举例来说,我画一张画(这已经很局限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为什么画?这是我创作的意图与初衷;其次,是我如何画?这是表现形式的实践;最后,是我画得到位吗?这是完善作品的技术性问题。但很不幸,事实是很多人都把这个顺序弄反了。

  当代艺术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还存在很多争议和分歧,但这否定不了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和社会效应。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知识的普及能培养人们关注身边的人和现象,思考当下触感;促使他们的艺术行为能够介入到个人生活、人类社会、文化传播、商业行为中去,获得自由选择的个人价值和责任,不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注释:

  [1][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8.

  范 佳:天津商业大学讲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