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贝家花园往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746


  演阐述张

  同道

  《
贝家花园往事》

  导

  演阐述张

  同道

  文明的相遇往往伴随着野蛮的杀戮与征服,但也有例外,《贝家花园往事》讲述的便是一段中法文明融合的故事。

  《贝家花园往事》是一段追忆之旅,一位来自法语空间的儿子寻找汉语空间里的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这本身就是文化对话。

  从190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里,战争、阴谋、暴力与屈辱布满中国大地,本片主人公无可逃避地被命运卷入残酷的现实。然而,本片讲述的却是一群文化异乡人在冷酷现实里的心灵追寻:

  贝熙业,大夫,学者,沙龙主人,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像土地一样宽厚,包容,身处富贵优裕之境,却无偿为乡民医病,甚至对待穷人更有情感。当侵略暴行迫在眉睫,他的勇气被激发出来,抵抗法西斯。迟到的爱情为苍老的人生带来温暖和传奇。

  铎尔孟,学者,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串谜:迷离的身世,终生独身,居住中国长达48年。他把灵魂深藏于汉语,回到法国却感觉“背井离乡”。他用亚历山大体复活了《红楼梦》中精致凄艳的诗篇,临终前像黛玉焚稿一样焚毁自己的日记、书信和作品,“质本洁来还洁去。”

  谢阁兰,医生身份掩盖着诗人之心,天生的外乡人,却在中国找到了他的“异国情调”。他迷恋皇帝——但不是皇帝本身,而是皇帝文化,他用中国“碑”的形制创造了法兰西诗《碑》。

  佩斯,外交官与诗人的双面体,一方面追权逐利,情海弄舟,另一方面却保持着高远宏阔的心灵。当外交官遭遇危机,诗人便开始复活,他在中国创作的史诗《阿纳巴斯》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李石曾,一位理想主义的文化行动者。他出身官宦世家,却以暗杀逼迫清廷退位;他创办中法大学,发起勤工俭学运动,只为改造中国社会;他奉行不做官、不食肉等八不主义,却一生为教育奔走。

  本片主人公都生活于一个朋友圈:贝熙业是沙龙主人,铎尔孟、李石曾、谢阁兰和佩斯都是他的朋友与合作者,而不少文化事件正是两种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结晶:《碑》《阿纳巴斯》《红楼梦》法译本与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本片正是讲述这一神话诞生的故事。

  这是一个后代对于父辈、祖辈的寻找故事,好奇,亲切,自然,在不损伤真实感的前提下力求戏剧化,在戏剧化情景里凸显历史质感。因此,本片基调是温润的,回忆充满情感和色彩,而探寻行为赋予故事以动力和今日视点。

  节奏:一条小河在草原、山间缓缓流淌,偶尔也会激起波澜,浪花迸射,但终究静谧地流进森林。根据不同剧情设计出段落节奏,每集都需要至少一次视听高潮。

  摄影:情境化摄影是本片的基本要求,根据剧本情境的情绪、节奏设计拍摄方法。陌生化是最高的美学原则,把熟悉的场景拍出新感受,但不流于怪诞。摄影突出动感,让所有镜头动起来,但尽量防止不规则运动,即使纪实场景也力戒剧烈晃动——战争和暗杀除外。镜头要饱含情绪和观点,而不是空洞的明信片。关注角度、景别的丰富性,突出特写的力量。

  光线:纪实拍摄采用自然光,真实再现拍摄尽量模拟自然光,但诗化场景可以采用戏剧光。

  真实再现:再现不是解说词的填空,而是推动叙事的力量,着力刻画心理动机、动作——而不是符号化的状态。本片再现是写意,而不是写实——但需要严格的历史支点,尽量寻找照片、遗址或道具等准确切口转入再现时空。

  色彩:现实与历史进行色彩区分,但历史并不是黑白的,而是带有怀旧的彩色。

  图片:以特技运动激活图片,将图片素材转化为叙事元素,让图片参与叙事,而不是简单地说明事件。

  音乐:根据每集主要人物创作具有命运感、性格化的音乐。

  解说:主体解说温厚内敛,角色配音力求贴切,每个叙事人都采用真实原声,剧中人物谢阁兰、佩斯、贝熙业、铎尔孟、李石曾、吴似丹采用角色配音,配音注意性格、年龄、国别、心情。

  轰轰烈烈的历史被政客、军人和暴动者打劫了,让我们回到百年前那个洒满阳光的慵懒的下午,茶色刚刚泛绿,好友举杯对饮,贝家花园的沙龙就要开始。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杨明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