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环境与雕塑表达的影响初探
郑天则
从视觉环境角度谈对雕塑的影响,源于雕塑三维存在的艺术形式特性。任何一件雕塑不论它是何种类型,终将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观看雕塑的实际体验和观看绘画有本质的不同,哪怕一点的位移都会得到不同的视觉结果,更何况很多雕塑需要围绕观赏,甚至进入内部才能看得到全貌。这种观察体验通过看图片或看画册是完全不可得的。即使是接近绘画的浮雕也会从侧面看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观察体验实际是一种从观察环境的方法得到的体验。观察环境必然会涉及视觉环境特征的问题。实体物放置于实际空间都会影响原有的环境、改变原有环境、从而产生新的视觉环境,新的视觉环境的产生或对或错或好或坏都客观存在。评价来源于人们视觉感知后的心理反应。视觉环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雕塑家,雕塑家思考做一个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呈现什么效果,都离不开对视觉环境的体验经验。
对于艺术家来说,视觉环境就是世界。艺术家最直接的感知方式是视觉,视觉环境是艺术家感觉的土壤。视觉环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一个物理环境,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更像一个心理环境,艺术家更在意从物理环境中得到的感知结果,环境中有什么是客观存在,带来什么感觉才是艺术家更珍视的心理目标。视觉环境非常丰富,有些是美的、好的、有些是丑的、坏的,但不论美丑好坏都是视觉环境引发的心理感受所得出的结论。这些心理感受艺术家常称为感觉。任何感觉都可能是艺术表达的灵感来源。
视觉环境包含环境陈示和光两个物理因素。但艺术家来看视觉环境陈示就是视野中有什么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指各种物象,如天、地、山、水、建筑、植物、人等等,光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指颜色,和颜色所带来的色调所产生的氛围。以上两方面为视觉艺术家常用,而雕塑家还会对材料有特殊的感知。 造型、颜色、材料三者就是雕塑家眼中视觉环境的组成。
视觉环境也会存在变化,每个雕塑家的成长环境都不同,同一个人的也会有不同阶段,这种区别也是不同视觉环境成长出不同艺术家的客观原因。世间万物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有其自然的变化。一个人的出生、成长、迁移、旅游等各种原因也会使视觉环境变化的发生自然而然。当客观环境变化视觉环境也随之变化,在人的内心会有视觉环境带来的诸多心理变化。无论如何雕塑家内心都会有视觉环境带来的独特心理感受的留存。也许是型体的感知记忆,也许是型体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也许是改变已有环境的愿望,甚至是创造一个新环境的实践。都是由视觉环境感知后得到的需求。
雕塑本身是一个实体存在,不论何种雕塑最终都置身于一个实际环境中。无论是室外环境雕塑还是室内小型雕塑,无论是置身于客观的环境中还是陈列在艺术馆的展厅。由于它本身是实体,所以实际上就是在环境中添置了一件实体物件,这个环境由于增加了物件产生了新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视觉环境。雕塑家对视觉环境感知的不同,是产生不同类型雕塑的原因。这个不同的感知结果又在雕塑家体内发酵,最终形成雕塑作品。不同的视觉环境感知方式是产生不同类型雕塑的源头。
以下将从几方面来分析影响不同的视觉环境感知的因素:
视距是产生不同视觉感知的第一个方面:对于视觉环境而言,每个人观察的视觉距离有客观环境限制也有主观兴趣的选择。客观环境强制产生或远或近的视觉距离 ,主观兴趣则来源于自身的视觉经验积累。比如看天空就不可能微距观察,看陆地则可以依兴趣选择看近景或看远景。当某种距离观察视觉环境成为习惯,也就成为产生视觉感知进行判断的惯性依据。就会有我们常说的:“哦! 世界是这样的!”视距中的距就是我们常说的距离,简单来说视觉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从远看和从近看会有不同的视觉感知产生。由于距离不同各种物象之间的形状关系、体积关系、色彩等各种关系也就各不相同。长期的某种距离观察就会有视觉习惯产生,而在这种习惯如果有了“感觉”的形成,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因为这样观察可以得到想看到的那种“感觉”。在不同视觉环境成长的雕塑家本能的视觉经验自然会有区别,因此雕塑家也就创作出不同的雕塑作品。比如环境雕塑、架上雕塑、新媒介材料雕塑。大多数环境雕塑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视觉要求,也就是需要一件雕塑与环境构成新的和谐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是依赖于远距离视距确定的。架上雕塑的来源,不论具象与非具象都是在视觉环境中近距离看到具体型体关系的呈现。新媒介雕塑,如光电类型的雕塑是由独特视觉环境下产生的虚空间制造。这种独特性也是不同光在不同视距下产生的。
视角是影响视觉感知的第二方面。视角的变化似乎是由眼睛视觉中心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从视觉转为知觉再产生心理变化得到心理反应的过程中,人的情绪、文化、知识等经验都综合地影响视角。这种综合影响反映了艺术家的关注点。客观物象是一个个实体的形体构成的相互关系。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视觉感知,这个结论在不同雕塑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不同题材类型的雕塑反应雕塑家不同的关注点,雕塑反映着雕塑家的视角。视角是关注点的原点,以平面的视角来看会得到平面形状的区分,大小、比例形成平面形状的关系。以三维的视角来说会得到造型的量感关系,常见传统雕塑类型如人物动物雕塑,雕塑家通过不同体积不同组合产生不同雕塑,实际是从不同视角感知的结果,单体雕塑在单个雕塑中构成型体关系,群体雕塑有多个形体构成一个型体关系,放大与缩小类型雕塑则是由雕塑家变换常规视角所得。 以材质的视角出发则会得到不同材料属性、表面机理、触感、温度、重量等方面不同感知的结论。现代雕塑中以材料为主要语言的雕塑作品可以给观者带来材料特征的视角。 时间、空间、光线、色彩、温度等等各种方面都能变换视角,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感知。可见环境变化、环境对比、偶发现象也会影响视角的变化,形成新的视觉经验。
视觉记忆与视觉想象是影响雕塑家的第三个方面。雕塑家创造力来源于视觉环境中的视觉感知,由记忆到想象。很多观众(也包括雕塑家)对雕塑好恶的评判都是依据视觉经验,这种视觉经验实际是人对视觉环境的记忆或想象的对应,符合视觉经验的看起来就舒服也许就被评价为好雕塑,不符合的就很难评判。很多观众想从雕塑中得到视觉记忆的共鸣,也有很多观众期待从雕塑中看到雕塑家创造的想象世界。雕塑家当然也根据这些记忆与想象进行创作。人对视觉环境有选择有记忆也有想象,在视觉环境中得到的真实视觉感知会在大脑中留存,从图片、照片和艺术品中也会得到另一种视觉形式的存在。多种视觉感知记忆在脑海中会相互碰撞、重组、整理,形成新的视觉环境。这种新的视觉环境有记忆的成份也有想象的成份,会影响雕塑家做出一个似曾存在又不尽相同的雕塑来。
综上所述,视觉环境影响雕塑家的感知、思考、与创作。任何形式雕塑的产生都是一个雕塑家视觉感知的反映。人物、动物雕塑来源于对人物动物的视觉感知。空间环境雕塑来源于对空间环境的感知。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或来源于视觉记忆或来源于视觉想象。视觉感知来源于视觉环境,感知方式的影响又是错综复杂,有时是单个原因的影响,有时是多个因素的影响。当雕塑存在后与环境结合产生新的环境,与展厅结合产生新的展厅视觉。不论任何形式,客观存在的雕塑又给观众带来一个新的视觉环境。总之,视觉环境的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雕塑家,雕塑家始终在感知着视觉环境也创造着视觉环境。
郑天则: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雍文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