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14年三大文艺热点扫描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0708
李心峰 秦 佩

  2014年三大文艺热点扫描

  李心峰 秦 佩

  2014年,我国文化艺术界的最大热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座谈会,同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必将开启我国文艺工作新纪元。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必将指引我国文艺迈向崭新境界,获得更大的繁荣与发展。艺术理论界自觉学习讲话精神蔚成风气,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纷纷发表文章,对讲话精神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富有强烈现实感和理论深度的解读。与此相关,文艺界还有两大热点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有关文艺构筑“中国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成为本年度重要主题;二是艺术批评强调重塑批评精神,在加强批评意识和介入当下方面均有切实推进。现就上述三大热点略作扫描评述。

一、文艺工作座谈会引领文化艺术新气象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他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光辉愿景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一脉相承,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必将引领未来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气象。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在艺术学理论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反响。

  仲呈祥等撰写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发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这一重要思想。[2]文章分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思想丰富的时代内涵及其对文艺创作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性’”,讲话“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文章还指出,“讲话”极大地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业绩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和宏阔的世界视域,“讲话”体现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理论“蕴含着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科学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该文最后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纠正了文艺界当前存在的脱离人民的倾向、做市场的奴隶的倾向、娱乐化的倾向等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于平的《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阐释了“讲话”强调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的深刻内涵。[3]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一内涵:“灵魂工程”提出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功能是要发挥“鼓舞人民迈向未来”的作用;实现途径是优秀作品的创作;要避免的问题是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灵魂工程的实现者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他们是灵魂工程师,需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通过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来“铸魂”;“灵魂工程”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该文指明了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文艺工作者,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应担当的责任。

  张炯的《牢记文学艺术的真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文艺与真善美、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三方面,对“讲话”揭示的文学艺术真谛做了深入解读。[4]文章指出,“讲话”提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等观点,“对文艺与真善美的必然联系,对文艺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出全面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特性、文艺的核心本质与功能”。对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讲话”指出了文艺本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要深刻理解这对关系,“重点就是要求文艺家要认清我们今天的时代,不仅要把握特定时代真实的历史细节,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时代的特征,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时代的精神,把握时代人际关系的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历史方向,从而也把握时代赋予文艺作品真善美的历史特色”。对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文章指出“文艺的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学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与他们作品中深刻的人民性是分不开的。文章最后指出,在当今时代,文艺必然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必须反映这个时代的真、体现这个时代的善、创造这个时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美”。

  丁国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论述中所提出的评判和鉴赏作品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对文艺批评标准的新的定位,是对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文艺批评科学有序开展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时代化、中国化,为今后我国文艺批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四个标准的提出,使批评者有了批评的依据,创作者有了创作的理想,而最终所成全的必然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5]

  以上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讲话”内容做出了解读与阐释,对于文学艺术界深入学习“讲话”精神,落实“讲话”要求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

二、以艺术创作抒写“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在2012年11 月1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深刻阐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构想。此后,习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众多场合,从各种层面和维度,立体、系统阐发“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实现路径等。“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百年理想和重托的宏伟蓝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宏伟构想,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思想文化界、文学艺术界引起强烈共鸣、热烈探讨。2014年,艺术理论批评界将上一年密切结合文化艺术实际探索实现“中国梦”伟大愿景有效途径所做的理论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围绕艺术创作如何抒写“中国梦”这一中心主题展开广泛讨论,产生了一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思想成果。

  2014年1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汇聚正能量 抒写中国梦——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中国梦的历史视野与现实关怀”、“中国梦的理想维度与未来指向”、“文艺创作的中国价值与文艺评价的中国标准”、“文艺创作怎样抒写中国梦”等议题热烈讨论。一些著名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的发言掷地有声,精彩纷呈。

  王文章的发言以《抒写中国梦想的努力方向》和《努力以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为题,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艺术评论》,产生巨大反响。作者指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何通过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是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梦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共同理想的全新阐释与形象表达。它把每一个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联系在一起,既充满崇高的时代情怀,又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儿和现实生活气息。中国梦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敏锐地捕捉和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想,以文艺的方式抒写中国梦,表现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应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文学家、艺术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时,它也是广大艺术理论工作者应予认真研究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关于艺术创作如何抒写中国梦,作者从五个方面作了全面论述:首先,应“从现实关怀出发,深刻剖析时代生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历史性剧变,在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充满矛盾和希望的沃土上,孕育着历史的诗意情怀、现实的生活故事和未来的崇高理想”,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大时代,“优秀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必应有所洞察和反映,必应勇于做历史的记录者,从现实关怀出发,深刻剖析现实生活,艺术地呈现当代中国人民追求梦想的现实实践,艺术地呈现当代中国历史所迸发出的时代精神”。其次,应“打开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传统资源”。“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夙愿。文艺创作体现中国梦,既要着眼当代,也要回望历史”。“近代以来一切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进行的斗争和努力,一切塑造了我们民族近现代史的大故事,一切为此付出牺牲的杰出人物,都应当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和题材。”同时,“文艺创作也应以自己的方式,回顾中华文明史上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给予其艺术的提炼与升华,挖掘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生动感人的鲜活艺术形象,使今天从事共筑中国梦伟大实践的人们得到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鼓舞和艺术感染”。第三,要“积极面向未来,参与世界文化精神重塑”。“中国梦是对现实的不断改变,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国梦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因此,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首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艺术表征,是以艺术的方式传达积极的精神信念,给人以希望、动力、温暖和勇气。当代中国需要具有未来感的艺术,需要以积极的审美理想塑造人、感动人、激励人,传达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梦想追求,以及对人类未来社会与文化模式的积极思考,表达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第四,要“明确价值支撑,自觉表达价值判断”。“中国梦是有其特定的价值内核与价值支撑的,这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因此,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就不能脱离开这个价值取向。”第五,要“遵循艺术规律,提升艺术性感染力”。“从艺术的自身规律出发,充分遵循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是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文艺中的现实和历史、未来指向和价值内涵,都只有通过审美的形式,通过创作者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转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6]

  莫言的《怎样塑造中国梦?》指出:“文学艺术不是在中国梦之外,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完整地编织和实现中国梦,缺了文学和艺术之梦,这个梦也是不完整的。”“我们不应该把文学艺术这种创造,仅仅作为表现中国梦、歌颂中国梦的一个工具,而它本身有自己的需求,本身也是在编织自己的中国梦。”他说:“我觉得中国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我认为写出或者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刻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心灵,丰富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当代生活,这样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实现文学艺术的中国梦?“毫无疑问,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生活——历史生活和现代生活,植根于中国人民编织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人的丰富,人性越来越高尚和多样化的过程。”[7]

  刘大为认为:“实现中国梦美术界有很多事情去做,起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要去创造美术精品,充分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第二,要真正为实现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努力。要下大力气去弘扬、去展示,让世界各国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了解我们的中华民族醇厚的历史。”杨飞云强调了中国梦的抒写必须高扬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他说:“中国梦让我们有一个更大的理想。这个梦是国家的、民族的,又是每一个人的梦。重要的是这个梦不是虚无的,不是大而空的梦想,而恰恰是具有非常具体的价值导向。这个理想的核心价值在目前中国的文化中也好,现实中也好,非常欠缺。核心价值的导向,是我们的根本价值,其在现实当中变得特别的重要。文化里若没有梦想和核心价值,那么那种文化就会让人堕落。”翟俊杰认为,抒写中国梦,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是抒写什么;讲好中国故事,那就是怎样来抒写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特别强调艺术创作应“力戒浮躁”。“从中国古代一直到现代,有许许多多可以讴歌的东西,很感人的东西,包括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好多好的事情,但是关键是怎么来讲,即中国梦的形象表达和文艺表现的多样化。”李树峰从近代以来中国影像中观察分析中国人精神面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认为:“第一,塑造中国梦就是要以中国人为主体。历史影像里相当一批是西方人拍的,包括现在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的偏见,这些影像起了很坏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人要以自己高扬的主体性去拍我们中国发展的历史。第二,中国人是一个活性动态的过程,不是僵硬的概念。要创造条件到现实生活的第一线上去,要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各种各样的场景、面貌、人物精神性格,要让影像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第三,必须要使我们的艺术跟科学的观念和最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中国标准。对于我们摄影来说也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把中国标准给打造出来,这种技术的标准跟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传统紧密地融为一体,就会更好地传播,更好地让世界各国理解我们、接受我们。”

  吕品田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梦和理想的追求一直是推动人类前进、进步的一种心理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如此。关于理想问题的认识,会决定发展的整体格局。”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作中理想观的变迁轨迹,指出现在的艺术追求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只谈现实,甚至把现实主义这样一个问题降解为一种简单地写真实,包括心理真实和视觉真实。我们不加掩饰把社会的各种东西,包括犄角旮旯各种琐碎无聊的细节,都作为一种真实来追求,这是问题”。“今天我们的问题就出在典型性。典型是什么?典型就是要通过真实的细节去表达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一种面向未来的主流价值取向,一种理想,它的本质实际是理想。所以像这些问题,由于我们在一些认识问题上的矫枉过正,以至于我们在艺术的基础理论问题上犯了错误。”为此,他主张在艺术追求上,应重提艺术的典型性、理想性。

  李心峰主张应“以大写的艺术,抒写我们伟大非凡的时代”。他认为我们正在一个非常伟大辉煌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塑造中国梦,离中国梦变为现实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最适合于文学艺术表现的时代,充满了太多的戏剧,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充满了太多的机遇。我们常说艺术应该高于生活,但是艺术并不必然高于生活。文学艺术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面前,常常黯然失色。这个时代正是文学艺术大展身手的大好时期。”艺术如何表现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倡导一种大写的艺术、开放的艺术观念。“我们这个时代要确立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观念,我把它描述为大写的艺术,或者叫开放的艺术。过去有些陈旧、保守、封闭的艺术观念,不足以反映这个时代,不足以描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一定要走出个人封闭的自我,走出纯形式,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拥抱人类整个价值,用伟大的、悲悯的情怀来描述人生、描述时代,才能够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这种大写的艺术、开放的艺术,过去在鲁迅、郭沫若、茅盾身上看得到,在今天像莫言、吴为山、翟俊杰这样一些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祝东力在发言中,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作了对比,强调“中国梦确实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内容表述了三个方面,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特点是由国家、民族、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分享的社会理想。对照美国梦它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中国的国情,人均资源确实非常有限,再有它兼顾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可以说侧重集体和兼顾个人这样的理想”。关于文艺创作怎样表达中国梦,他认为,不应该把中国梦简单表达为单纯的对未来的憧憬,“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大国,尤其是近代以来,它经历了非常艰辛曲折的过程,所以习总书记也强调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梦想,所以它不是单纯、简单、单一的东西,它应该包含一些艰辛、沉重、厚重的内容”。[8]

  2014年1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梦’与当代文艺前沿问题”青年文艺论坛,也是集中讨论“中国梦”的重要会议,有近四十名青年学者参加。这次会议从不同层面讨论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现实的联系、“中国梦”与近代以来历史的联系、“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联系与区别、“中国梦”对当代世界体系的超越等内容,着重探讨了“中国梦”的提出对当代文艺的影响及其理论价值。[9]会议认为,中国梦的提出为文学艺术界进行思想整合提供了契机,对当前文学艺术作品缺乏梦想、纠缠于琐碎的现实等问题具有警醒作用,文艺需要有梦,需要有理想和未来,需要有想象国家未来的能力。

三、艺术批评重塑批评精神

艺术批评作为“运动的美学”,运用艺术基本原理对当下艺术创作、艺术思潮、艺术现象进行即时的描述、阐释与评价,是一种融感性与理性于一身的话语体系和沟通艺术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的桥梁,是艺术活动的重要一翼。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习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指示,强调了文艺批评在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文艺批评必须遵循的原则、标准,在艺术批评领域产生巨大反响,整个艺术批评领域发生一种显著的变化,重塑批评精神成为批评家们的强烈共识。

  张江在《光明日报》发表《重塑批评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针对近年来文艺批评中出现的“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这种不甚健康的风尚,提出艺术批评应“尊重和遵循民族审美标准”,认为“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对它的评价和阐释必须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理论,作家、艺术家不买账,人民大众也不接受,这样的批评一定是无效批评。”针对“一些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选择,不是从艺术的立场出发,而是从商业的立场出发”,“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的现象,指出“文艺作品的商品性是以艺术性为前提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商品性是第二位的”。“与普通商品不同,文艺作品的使用价值恰恰是它的艺术性。正是这种艺术性,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慰藉。丧失了艺术性,一部文艺作品就毫无价值,当然也就无所谓商品性。就此而言,没有艺术性就没有商品性”。“面对市场,批评家的责任是培育和引领,而不是迎合和屈就。以批评家的良知和担当,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在大量潮水般涌来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集中的精品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人民大众,造就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才是批评的价值所在。”针对“当下一些批评家批评精神缺失、批评锋芒消退,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沦为表扬和自我表扬,甚至是庸俗化、工具化的吹捧和造势”的现象,指出“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必须对得起批评家的身份和责任,经得起品格和底线的考验,在褒贬甄别中体现对文艺,对社会和受众的担当”。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批评应具有批评的精神和品格,强烈呼吁要“重塑批评精神”,指出“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10]

  2014年,我国艺术批评领域有两个重要团体宣告成立:5月30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仲呈祥当选首任主席;11月22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张江担任会长。这被看作是批评界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重塑批评精神、深化文艺评论工作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有评论指出:“这两件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被看做评论界重塑批评精神的重大举措,将对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促进文艺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作与批评本是文艺活动同等重要的两个方向,向来有‘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之喻。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但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虽有成就,问题亦多多。戏谑为上,民族审美标准缺失;人情泛滥,批评成为脸颊表扬;批评锋芒消退,判断标准混乱,文艺批评面临边缘化、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文艺批评队伍也有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之忧。在此背景下,这两个评论学术团体的成立,可谓应时而生,人们期待文艺批评重归应有的轨道,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11]

  2014年,第二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的举办引人注目。2013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 以“转型年代、青年与中国故事”为主题,与会代表、资深学者、青年批评家各抒己见,取得良好反响。第二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以“探索文艺评论的新方向与可能性”为主题,于2014年6月26日至2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论坛主要围绕“新时期以来文艺评论的回顾与反思”、“西方理论、中国经验与当代文艺评论”、“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与前沿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王文章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指出“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辨别优劣,通过选择、分析、评判,使文艺创作优胜劣汰,形成良性循环,保持良好生态,这是评论所应尽到的责任”。为此,文艺评论“要关注新的文艺现象,也要有大的历史视野,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他强调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引导作家、艺术家认识到当前的时代特征,并与他们一起发出中国的声音,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自己的力量”。[12]李准、吕品田等资深文艺评论家和一些中青年批评家在论坛上各自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见解。

  针对当前文艺理论界难有集中、深入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讨论和争鸣这一现象,李准认为,有必要组织力量为集中讨论和争鸣创造条件,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创作、理论研究和文化事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为此,他提出了当前评论的五个热点和难点课题,即“文艺的本质属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普世价值’与坚守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文艺创作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性深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主要支撑、思想资源和新的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当代建设”。[13]吕品田重点讨论了批评立场问题,认为“批评立场,是一个关系体的基础,也即构成这个关系体的利益追求的共同点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明确指出:“担当批评家的角色就是要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为主流思想立言,就得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价值判断的绝对依据,并以相应的批评话语来实践对社会的制约、引导或规范。”[14]此次“全国青年文艺论坛”对当前中国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做出了回应和深入讨论,对于重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美学特色的新型文艺评论、加强批评意识的自觉、重塑批评精神起到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我国艺术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讲话指引下,艺术批评界努力重塑批评精神,大力加强批评队伍建设,强化批评的自觉意识和批评家的责任意识,批评领域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呈现出风清气正的崭新气象。

  注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10.16.01.

  [2]仲呈祥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0.17.01.

  [3]于平.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N],光明日报.2014.10.25.12.

  [4]张炯.牢记文学艺术的真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文艺研究.2014(11).

  [5]钟哲.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社科院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22.01.

  [6]王文章.努力以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J],艺术评论.2014(3).

  [7]莫言.怎样塑造中国梦?[J],艺术评论.2014(3).

  [8]以上观点均引自韦科.“汇聚正能量 抒写中国梦——文艺创作塑造中国梦”座谈会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2).

  [9]孙佳山.“中国梦”与当代文艺前沿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3).

  [10]张江.重塑批评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0.20.01.

  [11]付小悦整理.2014年十大文化新闻之一:文艺评论加强队伍建设,呼唤重塑批评精神[N],光明日报.2015.1.6.12.

  [12]王文章.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上的致辞[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13]李准.抓住热点 集中讨论 推动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14]吕品田.要高度重视文艺批评的立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秦 佩: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明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