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影视与舞蹈的联姻—— 一种全新的舞蹈样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0258
徐 颖

  影视与舞蹈的联姻
—— 一种全新的舞蹈样式

  徐 颖

  舞蹈与影视都是包容了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形态,虽然舞蹈古老,影视年轻,但似乎从舞蹈和影视邂逅的那一刻开始,二者彼此之间的影响与交融就从未停止。电影的英文名称“moving picture”(活动画面)已然昭示了动作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早在默片时代,电影中的人物动作就通过镜头呈现出了流动的雕塑美,肢体语言与镜头语言难于割舍的关系决定了舞蹈和影像艺术联姻的必然。

  起初,影视仅单纯作为舞蹈的记录媒介而存在,伴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理念的发展,影像开始从客观再现舞蹈、纯粹地记录舞蹈作品,转而用影像语言表现舞蹈,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在歌舞片、舞蹈电视作品中窥见一斑。如今,数字媒体技术勃兴,在新媒体语境下,一种“为镜头编舞”的影视舞蹈(video dance)应运而生,影视不再以媒介载体的姿态介入舞蹈,而是将影视数字媒体技术渗透在了编创舞蹈的各个阶段,改变了传统舞蹈语言,革新了舞蹈的欣赏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形态——影视舞蹈。

  什么是影视舞蹈呢?影视舞蹈是英文video dance的直译,有时也称为屏幕编舞(Screen Choreography)、摄像机编舞(Camera Choreography)以及镜头内的舞蹈(Dance for the Camera)[1],由于英文叫法不一,中文翻译不同,影视舞蹈的字面意思也极易与影视载体播放的舞蹈作品相混淆,所以各种研究文献中关于影视舞蹈的定义莫衷一是,整体而言无外乎是在更偏重影视艺术还是更偏重舞蹈艺术之间徘徊不定。本文所探讨的影视舞蹈既非那些仅融入了影视艺术元素的传统舞蹈,也非将身体律动彻底抽象为点线面的先锋实验电影,而是指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高度融合的艺术样式。这里,舞蹈仍旧是主体,只不过舞蹈在经过镜头的拍摄、后期制作后,合成了一种全新且独立的舞蹈艺术形式。影视舞蹈是衍生出来的舞蹈类型之一。

  现代舞蹈理论提出“时——空——力”关系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形式。[2]与此对应,影视技术对传统舞蹈艺术最大的变革也主要体现在舞台时空、肢体动作语汇以及舞蹈节奏的营造上。

一、从传统的舞台走向自由的多媒体时空

尽管传统舞台可以通过舞美设计来暗示时空的转换、达到时空跳跃的效果。但是,舞台时空仍旧无法与影视艺术中的自由时空调度匹敌。当影视艺术、多媒体技术渗入到舞蹈空间创作中,才真正实现了天马行空的舞台时空设计,归结起来,影视艺术大体通过三种手法来塑造舞台时空。

  首先,通过镜头蒙太奇重塑舞台时空。蒙太奇是电影的本质特性之一,在梅雅·黛伦(Maya Deren)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舞蹈《为摄影机编舞之研讨》( A Study in Choreography for Camera )作品中,首次利用舞者身体的连贯性动作为剪辑点衔接了不同的时空:第一个镜头是舞者在丛林中抬起右脚,第二个镜头是舞者的右脚入画,画内空间则由丛林变为了室内空间。由于舞者动作的连贯性,两个空间很自然地被缝合在了一起。影视舞蹈通过后期剪辑技术,实现了空间的自由转换,自此,舞台空间不仅走向了户外,更可将过去、现在、将来、现实与虚拟时间缝合得天衣无缝。

  其次,影视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到舞台设计中,形成多媒体剧场。比如近两年的春晚,首次用60块大屏10个活动舞台第一次打造了一个全息3D舞台,完美的投影与舞台高低层次和纵深结构融合为一体,配合不同舞蹈的美学意境,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舞台效果。伴随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互动舞台装置成为了舞台设计的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片段《画卷》就属于典型的互动装置舞蹈艺术。一群黑衣舞蹈演员在多媒体制作的卷轴舞台地面上尽情演绎,舞者的舞姿仿若墨笔,与舞台地面上的墨迹巧妙配合,舞者与舞台的互动呈现出一副以身作画的视觉奇观。不少舞蹈团体专门以互动装置与互动舞蹈的设计而闻名,比如享誉国际的“第七感觉”舞团(seventh sense)便集中专注于如何将舞蹈动作与交互式舞台装置有机结合,制造全新震撼的审美体验。

  此外,影视艺术还可以彻底抛弃传统的舞台概念,用数字媒体打造一个虚拟的视觉空间,通过后期特效制作,使舞者在一个虚拟的环境内表演。比如《4x4 Tralala》,舞者的表演时空始终处在一个动画世界内。

二、解构与建构肢体动作语汇

人的躯体动作之美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影视技术的渗入彻底解构和重塑了舞者的肢体语言。

  (一)两极景别的运用改变舞蹈动作幅度

  在传统舞台表演中,由于观众受到座位空间的限制,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距离决定了观众眼中的舞者多以全景出现,因而舞者整个身体的舞动姿态和舞者队形的变化形态构成了主要欣赏对象。而活动摄像机的介入,解放了观众的视点,特写、近景以及大远景的使用突破了全景式的观看模式,使得一些不适合或无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内容成为了影视舞蹈表达的重点。

  比如通过特写镜头展现舞者的身体局部细节动作。在舞蹈作品《Le ptit bal perdu》中,整个作品中最大的景别为中景,两位舞者始终没有离开座椅,人物无任何空间位移,主要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节——皱眉、微笑、做鬼脸,配合广角镜头的轻微变形构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氛围,与轻快活泼的法国香颂相得益彰。如果说特写、近景的使用使舞蹈创作者从舞者整体姿态的动作设计转移到对局部肢体的动作设计、对静止姿态的偏好上,那么大远景的使用则使编舞者将创作重心集中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之中。《Dance for the Camera, Boy!》中将奋力舞动的男孩置身于广阔的沙滩中,凸显了作品中孤独的主题。

  (二)多角度拍摄改变舞蹈调度设计

  舞蹈调度设计往往要考虑到舞台的观看条件。对于剧场舞蹈,基本只考虑平视效果;对于奥运会开幕式这种大型庆典,则更多注重鸟瞰视角下的队形图案。而活动摄像机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舞蹈进行拍摄并通过后期剪辑拼接在一起,因而编创者可以思索任意角度形成的视觉效果,创造出独到的舞蹈造型和调度设计。

  譬如舞蹈作品《Thierry De Mey》,整场舞蹈只有站立和摔倒两个简单的动作,但是通过不同角度阐释一个重复的动作,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节奏美感,而且通过单调的动作设计配合丰富的角度队形设计,将众多相似的“提线木偶”于白茫茫大地间反复跌倒的命运无奈感、西西弗斯式的悲壮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影视后期特技处理改变舞蹈动作形态

  如同数字后期技术可以改变摄影作品一样,影视后期特效也能够改变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形态。比如升格、降格、停格就可以轻易改变舞者的动作速率,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芭蕾舞蹈作品《Lost in Motion》,通过升格镜头和停格镜头的使用,舞者在空中奔腾而起的动作被放大,并且通过特技处理,加入了四肢划过空气时的流动效果和脚离开地面时扬起的微粒效果,完美传达了芭蕾舞的力与美。同是芭蕾,尤里·季利安(Jiri Kylian)创作的《Birthday》则通过降格处理消解了芭蕾舞崇高优美的特色,达到了滑稽反讽的效果。

  除了对舞者运动速率的改变,后期技术还可以通过动作的重复制造节奏感,逐格拍摄技术的应用,可以忽略舞蹈的过度动作,营造出特有的运动形态。

  技术不断发展,艺术想象力可以借助技术的发展获得新的自由。影视技术后期制作对舞蹈形态的重塑,可以是无止境的。

三、双重节奏之美

作为“生命的律动”的舞蹈艺术,节奏是其核心。在影视舞蹈中,节奏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不过,影视舞蹈的节奏具有双重性:既包含了舞蹈动作速度、幅度、力度变化和舞蹈时空调度转换这种传统舞蹈的节奏,又包含了由构图、景别、角度、镜头运动速度以及镜头剪辑构成的影视艺术节奏。如何有机地将两种节奏融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出统一和谐的双重影视舞蹈节奏,是影视舞蹈编创者面临的新问题。

  电影导演出身的维姆·文德斯作为痴迷的音乐舞蹈爱好者,为舞蹈家皮娜·鲍什拍摄了纪录片《皮娜》,便用诗意的视听语言诠释了诸多皮娜的经典舞作,舞者的脚步配合着摄影机的推拉摇移所形成的影视舞蹈节奏赋予其作品切合又新颖的视听节奏感。

  通过以上分析研讨,可以看出,舞蹈与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舞蹈影像中的联姻,正在拓展艺术创造的新方式、新空间。影视舞蹈已经开始脱离传统舞蹈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舞蹈样式。可惜的是,这样的创作尝试,目前在国内涉足者甚少。作为新型艺术样式,影视舞蹈编创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编创者必须具有影视与舞蹈的双重知识结构,能够在影视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中开拓出新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还需要编创者把握好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不要让舞蹈在电脑随机生成的数据排练组合中沦为机械复制,脱离了艺术的精神本质。不过,更关键的是,对于已经闪烁在地平线上的新艺术样式,我们应当赶紧进入。

  注释:

  [1]吴振.数字技术拓展电视舞蹈的发展空间[J].演艺科技,2012,05:55-60.

  [2]刘冉.“新视觉”体验—舞蹈影像[D].上海戏剧学院,2011.

  徐 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