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舞蹈《饭罐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499
赵霖

  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上,原创舞蹈《饭罐罐》荣获群舞组表演二等奖。这个植根于黄土地的舞蹈取材于吕梁山农村农忙时出现的一种男耕女送食于田间地头的情景是山西“黄河舞蹈”在新世纪的典范之作,是沉淀了百年黄土高原的生活情态,是提炼于吕梁山而又展示在中国舞台的美丽风景线。千百年来春耕春播,锄苗间谷,春耕秋收,一到送饭时就会从村庄到田间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延伸出一支年轻靓丽的妇女手提肩挑“饭罐罐”的送饭队伍,这幅情景至今仍然活跃在吕梁山的每一个村村寨寨。在创作这个作品时,作者通过采风、整理、体验和与村妇们的朝夕相处,对村妇们柔美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特有的坚韧性格留下了深刻印象,永远难以忘怀。

  当你走近她们时,会被她们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用生命护佑着“饭罐罐”的情形所感动,心中涌起莫名的羡慕与敬意;当你融入其中,相伴而行时,“饭罐罐”溢出的浓浓饭香,使得坎坷凸凹的山道走起来精神百倍、特有劲头。她们处处留神的脚步,急切地想一步跨越田间地头的心情,不由催生出一种对男耕女织文化的向往与感念;当你置身于一片耕耘繁忙的场面,面对与黄土地浑然一体的庄稼汉,放下活计举起“饭罐罐”一扫而光的情景时,升腾起的是肃然起敬和壮士当歌的情怀。而这一切又在这些庄稼汉与爱妻相视而笑的一瞬间,得到了诠释。

  舞蹈《饭罐罐》就是把装满着爱意,流淌着爱意的一幅幅人与黄土、人与山岭、人与“饭罐罐”构成的古老而全新的生命故事,用让人神往的流动画面跃然于舞台。

  一、舞蹈《饭罐罐》诠释着农耕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本真

  舞蹈《饭罐罐》是当今的《击壤歌》。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这位老人所歌之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可见,“击壤而歌”表现出先民们在对自然环境气候及土壤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朴素感怀,表明了在唐尧时期 ,人们已经掌握了依据季节气候变化和土壤肥沃程度而实施的耕作技术和方法。关于这一问题,上世纪 90年代考古学界对山西襄汾陶寺发掘的以“观象授时”功能为核心的复合建筑已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自古按季节和土壤肥沃程度耕耘播种,是农耕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人们丰衣足食的基本保证。对此,人们归纳为“天时、地利、人和”来表述这种关系。这就是说,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播种、生长及收割季节。因此,一到下种的季节,人们就会争分夺秒集中一切力量抢种,在生长期间顶着烈日间苗锄草,成熟了就要夜以继日收割归仓,否则就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挨饿受冻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就不会呈现出安定和谐的 “人和”局面。可见,“守天时”是“人和”的基础,要达到 “人和”就必须按“天时”耕种收割。而为了赢得时间,农人们在离家稍远的田地劳作,就得送饭。这虽然在农村来说,是一件十分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又是一件十分悠久,关乎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大事。《孟子 ·梁惠王上》就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的说法。

  可见,舞蹈《饭罐罐》的主题思想,就是要通过“送饭”这一活动来告诉人们,农耕文化的生命活动是见之于农耕生产活动的,农耕生产活动必须“法天,法地,法自然”。法天,就要依“天时”,法地,就要选“地利”,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而这本身就是 “人和”的表现。顺应自然进行生产活动,就会达到丰衣足食,真正实现 “人和”。而在这样的生命活动中,一代一代农村妇女用她们从善如流的美德和无以伦比的大爱,构筑着 “人和”的大厦,书写着人间正道。

  二、《饭罐罐》汲取民间元素解读了吕梁村妇心存的“爱与善”本意

  “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舞蹈《饭罐罐》以“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这首传唱久远、家喻户晓的吕梁民歌,作为贯穿于整个舞蹈的曲律,以致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其思绪紧紧围绕在吕梁的山乡村寨,田野与黄土高坡。舞蹈的开端画面是远处山乡村寨萦绕着袅袅炊烟,在山林树影的掩映中,黄土高坡的圪梁梁上,三五成群的小媳妇们手提饭罐罐,迈着娇好的步伐,有说有笑地在树林中穿梭。

  近处一束定点光下,一位媳妇在热气腾腾的灶台前忙碌着,熄火、盛饭、用衣袖擦去碗边饭渍,透过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我们看到了她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在听到了同伴的呼唤声临出门时,还不忘在镜子前.饬一下自己,那会心一笑,把小媳妇要见丈夫的甜蜜心态,毫无遗漏地写在满面春风的脸上。

  远处走来的这一群身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兰印花粗布小袄的媳妇们,她们头戴银簪梳理得干净利落,手戴的银镯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与手提的土窑罐子不经意间的碰撞,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银铃声。她们迈着特有的“拔泥”步,扭着轻风拂柳的腰身,轻盈地盘旋在山间小道,一会爬上山坡,一会翻过山梁,一会钻进山洞,一路欢歌笑语,像一首抒写“爱”情的散文诗在田野间飘荡,像一幅充满“美”意的山水画在山林间流动。

  她们的“饭罐罐”里不仅装着爱人爱吃的饭菜“莜面栲栳栳与山药旦 ”,更多的是她们的心血和爱意,所以,在她们的心中“饭罐罐”就是她们的宝贝,她们全部的爱。你看,饭罐罐在她们手里一会儿高高举起,一会儿将其揽入怀中,时而在左,忽而到右,眼见在前,瞬间转后,快速不断的动作变化和舞蹈队形流动,让人看着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充分表现出了山路的崎岖难行,和她们对山路的熟悉程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天要走好几趟。尽管这样,她们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一深一浅的脚步都务必要倍加小心。因为她们深知万一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滑倒,“日出而作”辛苦一天的丈夫就会饥肠辘辘挨冻受饿。所以,她们脚踩着黄土地,每走一步都那么踏实有力,在急促的脚步声中不断变化着舞姿动作,任汗水在脸上流淌都顾不上擦拭,把注意力都放在手拎的“饭罐罐”上。这时,一个小媳妇脚步踉跄摔倒在地,泥巴沾满了衣裤,但“饭罐罐”却稳稳捧在手中,因为这不仅仅是能填饱肚子的一顿饭菜,更是点点滴滴都凝结着对亲人的绵绵爱意。

  她们一路风尘仆仆地赶路,汗水渗透了衣襟,乏力的腿脚也走得缓了许多,于是大家三三两两散坐在山坡上,歇脚的同时开始相互间查看着自己的罐子,小心翼翼揭开盖碗,浓浓的诱人饭香,瞬间弥漫整个山野,也沁入到还没有来得及吃饭的媳妇们的心脾。小媳妇们闻着饭香,口水不由自主流出的同时,也流出了一段甜美温馨的“闻饭舞”。

  我们不难想象,千百年来冬去春来一支接一支走在山路间的送饭队伍,已在岁月的冲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无疑是生命的印记,是文化的遗存,更是爱与善精神的传承。为此,当我们联想到每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联想到手中的饭碗和一日三餐时,舞蹈“饭罐罐”又何尝不是充满“大爱”的艺术作品,何尝不是一曲蕴含“至善”的生命赞歌。

  三、《饭罐罐》深情感怀着黄土地妇女特有的本色

  聚焦《饭罐罐》整个舞蹈的动态动律来看,黄土高坡的婆姨们,既没有水乡妇女的娇柔,也没有都市女人的妩媚,而是在高原风沙的陪伴下沿着山梁、高坡、沟壑自然流转。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式,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黄河女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的心态,最深层次地反映出山乡妇女勤俭、善良与朴实的品格。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小媳妇们,在行进中通过时时刻刻把饭罐罐托着、捧着、抱着、护着、拥着、端着、举着,方位不断调整,动作不停变换,形成各种造型来保护手中的罐子,不仅在抖料自己灵巧的身手,还在炫耀看谁的烹饪技术高。她们一边走一边情不自禁地揭开饭盖让同伴闻闻自己饭菜的香味,当同伴伸手触碰时,又打手警告别碰,仿佛饭罐罐是摸不得碰不得的“心肝宝贝”,充分表现了对饭罐罐的珍重。

  最让人动情的是那个不小心摔倒的妇女,在大家的注视和惊呼声中,只见她一屁股坐在地上,饭罐罐高高举过头顶,看着饭罐罐稳稳地放在地上,悬着的心也总算踏实了,大家也跟着长长地舒了口气。只见她将溢出在罐罐边沿的几粒米用手指轻轻抹掉,用舌尖舔进自己的嘴里。这个细小动作不仅仅是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更是对爱点点滴滴真实的写照。

  最使人流连忘返的是她们好似一支保障后勤的支前队伍,把火热的心,炽热的爱,溶于饭罐罐内的一粒粒五谷杂粮中,渗透在一步步攀登山路的脚下,沉淀于一滴滴晶莹的汗水里。还有一路的欢歌笑语中,仿佛变换为一张张笑逐颜开的脸庞,一颗颗热血澎湃的心扉,凸显着村妇不老的芳心,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不尽追求。

  在这个舞台上虽然没有出现与妇女们共命运的庄稼汉们,但从这群山乡妇女渲染的情绪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经历数千年黄土芬芳沉淀形成的一张张黄铜般闪光的脸谱,活力无限、披星戴月劳作的身影。这活力之源,由男人与女人共同维系,这活力之园,也离不开女人与男人合力浇灌,让我们深刻感知到这一方地域妇女们的生命活力和人性光芒。

  舞蹈《饭罐罐》以短暂的几分钟,透过农妇送饭这个生活片段,为我们解读了数千年黄土高原山乡农妇特有的精神与爱意。而这些充满泥土的故事,是深情于黄土地的生命记忆,无不令人交集百感,思绪万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