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北京名人故居展示艺术的区域性设计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379
李江

  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2012)的分类, “名人故居”归属于“文化艺术服务”目录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类别。“区域性设计”概念脱胎于“区域文化”,是一个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概括文化内容的地理空间单位,主要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区域分布。“区域性设计”可以通过区域人文资源分析,建筑、展示空间、区域传播等因素完成构建。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人文资源分析

  所谓名人故居,是指历史上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工作居住的地方,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载体,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现存名人故居,一般需要经过多方的考证方可成立,按照相应级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目录。多数名人故居以局部开放的形式成为当地文化教育基地或主要的旅游景点。北京作为明清两代都城、近代人文发祥地和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的名人故居数量及其影响力居全国之首。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变迁,这些名人故居已经成为城市历史积淀、文化沿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当代各类人群的注视,影响力甚至是世界性的,成为现今北京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人文资源构成,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潜力。

  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目录中,名人故居可归属于“文化遗产保护服务”项目,在这个类别中,名人故居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但是按照费孝通先生对此类问题的观点来看,当一项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发生联系,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对象时,其就被转化成一种资源,我们可以称其为人文资源”。

  本文立意在于设计应用研究,之所以要借鉴人文资源的概念,主要出于对其开发利用和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考虑,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国内,之于世界范围也是一个进行时的课题。费孝通先生认为: “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对于北京名人故居的展示设计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是利用现有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性资源建设的一种市场资源探索。针对北京名人故居的人文资源分析建立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类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定位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的导入型论述,首先从文化、经济、科技、教育四种因素展开。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文化因素建立在区域文化的概念范畴中。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文化群体,她除了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还具备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特定的地理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包括语言、民俗、宗教、艺术等文化属性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在区域文化诞生之初就演化为一种代表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今后文化的发展产生规范的作用。区域文化的发展并非直线性的,其中包含了各种历史、环境因素导致的民族文化融合,这种融合的现象在北京地区尤为明显。北京地区在先秦时为燕地,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汇地带;有宋一代,更是先后被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据有;直到明成祖定都北京,才成为汉文化的中心;清代两百余年,又融入了不少满族文化。就拿现今的“北京小吃”为例,主要包含有宫廷小吃和清真小吃,所谓宫廷小吃是满族和全国各地小吃的融合,清真小吃则是回族特色。可以说,现今的北京区域文化,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而作为名人故居文化载体的建筑,更是充分体现这一“融合”的特色。如封闭式院落与封建宗法礼教融合出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北京四合院,中式木制结构与西式石质构件的融合流行于清末民初的各种中西合璧的小楼别墅中。

  (二)北京名人故居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北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蓝图中。文化旅游产业可谓北京重要的服务性项目,北京以皇家宫殿、园林作为主要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旅游的重要城市,一些名人故居也成为北京旅游的常规选题,如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但是,出现在各大旅游网站上的往往只是一些处在主要旅游线路上的开发较全面的地点,并未形成以北京名人故居为主题的细分旅游项目。就前期调研现状而言,北京多数的名人故居界定情况比较复杂,一是有些名人在北京不止一个地方居住过,到底何处算故居,界定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故居,主人更迭次数较多,考证起来就更需足证;三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一套完整的宅子可能被拆分数个,又经历多代名人居住,更是难于正名界定。那么,对这些名人故居的整理归纳是否能够为北京旅游增加一项独立的主题旅游,为那些已完成北京常规旅游路线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线路图呢。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还可以分阶段制定多个主题线路,参考旅游动线、距离、观赏性等多个因素,用类型比较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故居作为第一方案,提供给喜欢历史掌故的游客;再筛选次一级的故居为第二、第三套方案,提供给热衷于人文典故研究的爱好者。从而带动二环内主题文化的深入旅游发展,城区自助旅游项目的发展,促进北京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细节化、探索乐趣化发展建设。

  (三)北京名人故居的科技因素体现在文物保护和开发项目中。关于北京名人故居的文物保护和开发课题研究较多,本文仅从展示设计的角度出发,借助多媒体系统虚拟技术等高科技展示形式,实现名人故居的展出参观。名人故居多具有文物属性,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都是文化固定载体,即便修复也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故居内各种展示道具均需忠实原位,追求原汁原味。加之故居数量较大,分布面积较广,且保存质量良莠不齐,完全修复成本巨大。之前的旅游主题方案面向的是具有主观喜好的人们,那么对于多数普通游客,仍然可以借助高科技的展示手段满足其参观猎奇的需求。从建筑自身来看,多数名人故居的建筑形式颇具区域文化特色,有一定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如果能够创建一套虚拟建筑展出系统,辅以源流典故,不仅丰富娱乐了普通游客,也可成为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料库。而对于那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无法幸免的名人故居而言,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生,也不得不算一种保护吧。endprint

  (四)北京名人故居的教育因素体现在历史文化教育基地项目中。名人故居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近现代重要事件的发生地、革命党人和文化先驱的人生轨迹都是组成北京现代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信息,我们通过名人故居的展示向现代人传递曾经发生过并且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历史画面,不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人文知识教育,民族认同及自豪感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都是身为北京这个城市当代人的历史任务。名人故居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认同上,包含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概念。北京名人故居真实记录了北京地区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更好地描绘未来北京城市持续发展的脉络,完成新的文化融合,构建新的北京区域文化特色。

  二、北京名人故居的展示结构分析

  北京名人故居的展示设计是建立在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区域性设计形式,它以城市名片的姿态展现文化内涵。展示设计是一种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现代艺术设计形式。名人故居作为保存留驻历史的空间,它的展示过程必须在多种元素的协作下进行,辅以语言和视觉形象的表达传递,构建一台由观众与建筑、雕塑、道具、图片等演员的对话逐步展开的情景演出。

  (一)展示与建筑。从现代展示理念来看,建筑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展示。北京名人故居的建筑形式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这个特征的表现就是一种带有区域文化标志的展示行为。如前文提到两种建筑形式,一是规矩严谨的北京四合院,二是中西合璧的小楼别院。北京现存名人故居以清代、近现代为主。北京传统住宅主要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经过长期的总结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结构模式和造型规范。建筑按照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宅子大门一般在东南角上,门内设影壁墙,由此转西进入较小的前院;二门之后为面积较大的后院,是宅院主人一家的居所,院北为正房,在其左右或后面盖耳房、小跨院或罩房,呈环拱之势,使后院成为全宅的核心。另有大型住宅则在二门内以两个或以上的院子在纵深方向延伸,或在后院的左右部位建别院,例同后院。如需建花园,则在院落规模之外,一般是在北边另外开门连通。

  (二)展示与雕塑。北京名人故居中陈设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为纪念故居主人所做全身、半身或胸像,此外有部分仿西式建筑中放置的雕塑作品。在以纪念为展示目的的空间中,名人塑像以立体逼真的视觉语言,拓展了故居陈列的单一,通过塑像自身的纪念碑属性,传递当代对革命先驱文化先锋们的敬仰和怀念。

  (三)展示与道具。名人故居中的展示道具分为两种,一是以文物身份展出的真品遗物,二是以场景复原形式出现的室内家具物品等。前者的展出需要配合相应的安全保卫和恒温恒湿环境的创造,通常会搭配名人生平介绍和展品说明;后者的展示方式却是很不起眼的,遵循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追求原貌原位的恢复陈列,为观众复原宅院主人当时的环境风貌。

  (四)展示与区域传播。现代展示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展示设计的过程就是信息编辑的过程,展示设计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的目的就是确保信息的传播和传播的效果。区域传播是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传播行为,北京名人故居的展示诉求,可以说就是一个依附于北京区域文化特征的信息交流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树立北京名人故居展示的视觉形象,较国内其他地区的名人故居而言,创立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2.方李莉主编《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3.费孝通《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4.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第127页。

  5. [德]伯特龙等《展览设计实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3页。

  6.黄世辉、吴瑞枫《展示设计》,三民书局,2000年,第30页。

  7.《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李 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