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364
张威

  一、出檐深远的建筑特征

  四川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大分散、小聚居是其居住的主要特点。由于位处山区,交通不便,使得凉山彝族居住的建筑长期以来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建筑特征。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居住建筑,而最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就是瓦板房。出檐深远是瓦板房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全木构瓦板房”还是“生土木构架瓦板房”。凉山彝族地区从方言角度可划分为依诺、圣乍、所底三大方言区。依诺区主要包括美姑、昭觉北部地区;圣乍区主要包括越西、甘洛和喜德等地区;所底区主要包括雷波、金阳、普格、布拖等地区。无论是在依诺区、圣乍区还是所底区,瓦板房建筑的主要特征都是具有较大尺度的出檐。

  依诺区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直系先祖古侯、曲涅部进入凉山地区后最早的定居地,因此依诺区存在着凉山彝族最为古老的文化形式。与外界相对隔绝的自然环境,使得依诺区较好地保存了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而美姑往往被视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中心。从民居角度看,由于凉山最大的美姑河流经依诺区,为彝族构建房屋提供充足的木材,加之依诺区长期以来是贵族阶层的驻留地,所以出现了利用“.架结构”构筑的 “全木构瓦板房”,这种高级居住建筑屋檐下的挑檐枋出挑三至四跳,使出檐达到 1.5米左右,具有凹廊平面的建筑在凹廊处出檐可达 2.1米至 2.7米。圣乍区地处凉山北部大渡河沿岸,除“生土木构架瓦板房”外,也产生了 “全木构瓦板房”建筑,此地区的 “全木构瓦板房”整体结构紧凑精巧,前后墙体大多为以木框架箍嵌木板的纯木构墙,相对于凉山彝族建筑较少开窗而言,圣乍区受汉文化影响在墙体上多设木格花窗,出檐长度较依诺区较短,一般为 0.7米左右。所底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凉山彝族文化特点的在这一地区流失很大。所底区的建筑在屋檐下只用简单的挑檐枋,挑檐枋上支短柱撑住挑檐檩,且出檐较短,只有 0.3—0.5米左右,屋檐下有汉民居常用的封檐板。从依诺、圣乍、所底三个地区出檐尺度的比较可以看出,越是靠近汉民族地区的瓦板房,其出檐越短;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小地区,瓦板房则保持

  着较大尺度出檐,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出檐深远是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的主要特征。

  二、凉山彝族瓦板房出檐深远的原因

  在带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作法,通常叫做“出檐”,出檐目的是为了保护外墙免受屋面排水的破坏,当然也起到一定的美观作用。从保护墙体角度看,建筑出檐的宽度通常不超过 0.5米,南方多雨地区的建筑出檐会大一些,北方地区少雨则出檐会小一些或不出檐。而凉山彝族瓦板房的出檐尺度则相对较大,通常在 0.7米-1.5米左右,甚至会挑出两米以上如美姑地区建筑,这种大尺度的出檐已经超出了保护外墙的作用,凉山彝族为什么要把瓦板房出檐尺度做得如此之大呢,这就要从凉山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彝族日常生活需要角度来说了。

  凉山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大,气候凉爽,冬季少雨干暖;日照时间长,中南部长达到 2400-2600小时。是同纬度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 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 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 1.6-2.8倍,在我国北纬 30度以南地区,除云南元谋之外,这一地区的日照时间最长。过强的日照和夏季充沛的雨量是凉山彝族在构筑民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瓦板房的构筑上设置大尺度的出檐就是为应对当地气候特点而采取的措施。大尺度的出檐可在瓦板房屋檐下营造一个连接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彝族人可以在其下纳凉、晾晒谷物、堆放柴草及杂物;另外,凉山彝族没有创造出举行祭祀祖灵、消灾治病仪式活动的专属建筑,大尺度出檐营造的这一过渡空间也就替代了光线昏暗的室内空间,成为了日常祭祀、消灾治病等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出檐决定了瓦板房的建筑特征

  1、出檐形式决定了瓦板房的外部形态特征

  作为居住之用的瓦板房在建筑外部形态上略显单一,无论是普通居民使用的“生土木构架瓦板房”,还是供兹莫、诺伙等凉山彝族贵族阶级居住的 “全木构瓦板房”都是如此。通常瓦板房没有复杂的组合体量,整个建筑呈简单的一字型,室内平面形状也是规矩的长方形,并依柱间结构被划分为左中右三跨,以这种简单形式构建的室内空间对于彝族人的居住来说已经够用,但为了获得晾晒谷物、储存柴草、祭祀祖灵及消灾治病的场所,凉山彝族采取了加大瓦板房的出檐尺度作法,使得前屋檐下的空间变得宽敞,以满足日常使用要求,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出檐深远为外形单一的瓦板房添加了特征。另外,为了获得更大的出檐尺度,有些瓦板房在建筑长方形平面中跨向屋内凹入一个细长矩形,以获得对应屋顶部位的更大出檐如圣乍地区的瓦板房;还有的瓦板房在房前专门设置一排木柱来支撑出挑的大尺度屋檐,从而形成具有柱廊的瓦板房建筑形式如所底地区,上述列举皆可说明出檐形式决定了瓦板房的外部形态特征。

  2、出檐催生了形式独特的挑拱

  大尺度的出檐,需要瓦板房必须采取对应的承重构件来承托出挑的屋檐重量,因而一组受力明确的屋檐承托构件体系随之产生,即由彝族人民创造性发明的挑拱。挑拱是位于瓦板房屋檐下面用于承托屋檐重量的一组构件,它与穿过挑拱的檐下短柱、连接各组挑拱的连接枋共同承托屋檐下传的重力,并将来自屋檐的重力传递给檐柱,从而解决了瓦板房出檐深远给结构带来的承重问题。瓦板房的大尺度出檐促成了挑拱的出现,它与中国木构架体系中斗拱的作用基本相同,但从传力角度看,一组斗拱构成了三维的传力体系,而一组挑拱只构成二维的传力体系,需要通过穿过挑拱连接枋将各组挑拱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支撑屋檐的任务。

  挑拱这一承重构件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定型后,凉山彝族从本民族的文化及视觉角度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一组组由下而上、逐层向外的挑拱上布满了雕刻与色彩;穿过挑拱的檐下短柱下端被雕刻成牛角状,与上翘的挑拱和谐地穿插在一起,插在最顶层挑拱上的檐下短柱往往会卯上牛头、羊首作为装饰;凉山彝族瓦板房几乎所有装饰手法都集中在挑拱上,使之逐渐形成为瓦板房最具魅力的承重构件。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