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2005
郭胜华

  摘 要:“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精彩的课前导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课堂过渡,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去感受,去触摸,精妙的课终结束,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学生在富于诗情画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诗情画意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导入——诗情画意课堂的开始

  语文课堂始终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要阵地。课堂精彩的导入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木兰诗》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诗为媒,通过配乐朗读、简笔画、续编结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诗情画意教学情境,营造诗情画意课堂,引导学生感悟《木兰诗》的语言美,领略女英雄木兰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爱国爱家、不慕荣华的精神。

  二、过渡——诗情画意课堂的延伸

  几乎所有成功的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这“桥”和“梯”就是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过渡工具。而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就好比“一座桥”,它在教学中能承上启下,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在一节课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课堂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还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课堂过渡语的运用,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变色龙》一课,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变”字,围绕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样变等问题来设计相应的过渡语:“我们已经清楚地观察了作为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变色,那么,他接下来的第二次变色将会是怎样的呢?用类似的过渡语穿针引线,既使教学的一个个关节点得到突出、强调,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舒展。

  三、结尾——诗情画意课堂的终结

  课之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提纲挈领,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四、情感——诗情画意课堂的标识

  作为一种饱含想像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摇荡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最后一课》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斥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大气——诗情画意课堂的架构

  “语文课的诗意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的诗人气质,洒脱、飘逸、空灵、净润,在不经意间用词的鲜活和灵动、意象的丰富和意境的高远”(肖川语)。一堂富于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可以是精致的,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然而语文课堂也可以大气洒脱、浑然天成。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带来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是大气磅礴的。肖川博士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领域、最主要的课程,理由就在于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关涉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涉思维的发展。其实,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无外乎语文,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学习的内容也无外乎语文,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惟有在“大气磅礴”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创造。我们才能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读出自我,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六、智慧——诗情画意课堂的神韵

  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演奏出和谐温馨的育人旋律。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诗意的课堂。我在《伤仲永》这节课中展示给大家的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将文字的东西搬到舞台上来。课文中写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方仲永学习,结果“泯然众人矣”学生通过视觉效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学生明白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同学们面对方仲永父亲“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的表演大“笑”不已,在笑中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笑中笑出了学生发展的智慧。

  德国思想家席勒说,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最终成为审美的人、全面的人。通过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想像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像力和深刻理解力。在语文新课改的春风下,我们应该自觉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优美。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