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和煜:剧作家
接下来要讲的是人物陌生化问题。人物陌生化我给它再取一个文学性强一些的标题“原来是你?!”所谓人物陌生化,就是在我们剧本创作中,写一些我们(观众)熟悉的人,比如李鸿章、比如梅兰芳。那么,写出来以后,并不是我们(观众)原来想像中的那个样子。不熟悉的人呢?我用排除法,如“她是贤惠的”、“她是善良的”、“她是温柔的”、“她是泼辣的”、“她是个女强人”、“她是个小女人”,把这些写人物的套路全部排除,最后塑造出真正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人物形象。
人物陌生化是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把它推广。如果说提炼主题别人还似曾相识,那么人物陌生化在我看过的书里是没有的。举例子都举大家知道的,我先举个大家不知道的:这次我花几年功夫写了一部电视剧《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半官方,垄断性的对外贸易机构,里面一个首富叫伍秉鉴,他祖籍福建,在广州做生意。这个首富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大清朝乾隆盛世的时候年收入是五千多万两银子,他的家产有2600多万两。关于十三行,几乎所有资料都说这些商人是在贪官污吏、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下和外商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夹击下过日子,最后毁灭。我就想,如果是这样,他们怎么能做到世界首富?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如果他像我们史学家所考证出来的那样,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两个细节曾经打动过我。一、伍秉鉴的办公室里全是白人书记员。请试想一下,那时我们的国人,甚至高层统治者,连西洋人的概念都没有,他用的就是白人书记员。第二,美国的华盛顿总统专门写了一个便条,替自已和夫人到十三行采购中国的南京布和瓷碗。这两个细节打动了我。第一个细节证明我们那时候的商人对于时代格局的把握,证明了商业地位带给他的尊严;而美国总统亲自给他写便条来为他和夫人采购物品,证明十三行在世界上的影响。
我还要讲《走向共和》的例子。我写《走向共和》以后,引起全国很大的争议。有的史学家很失落或者有意见,我当时就给媒体讲,他们不必失落或者有意见。第一,与《走向共和》有关的学术论著我都看了;第二,他们研究二十年、三十年。但李鸿章是怎么一回事,三十年了大家还是不知道。我通过《走向共和》把理性的东西变成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们。自从《走向共和》播出以后,全国再难妄言李鸿章为卖国贼,这是史学家做不到的,但这正是我们艺术家要还原给人民群众的,这就是人物陌生化的重要意义。
在我写《走向共和》之前,李鸿章卖国贼、老迈昏庸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我看到一张照片,他在天津视察大沽炮台的照片:他头上包着青布帕子,穿着一身黑色短打,腰间系着一根带子,带子上插着沙皇皇太子送他的金色左轮手枪,那年他73岁。他作为洋务运动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这种朝气、这种代表新兴力量的豪气等都体现出来了。这就和我们史学家和我们印象中包括《甲午海战》里面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但是这就是陌生化的、历史真实上的李鸿章,是观众平常想不到的李鸿章。大家都讲李鸿章写得好,写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物陌生化,因为我把与观众印象不同的李鸿章展现给大家。而伍秉鉴是因为我掌握了大家平时忽略或者没有找到的资料,然后认为有些商人并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个样子。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中国在商战上彻底失败。但这失败中出现了一些悲剧英雄,如伍秉鉴。我在电视剧《十三行》里也就是塑造这些悲剧英雄,我相信这个戏出来以后对我们当下有启迪作用。我们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欣欣向荣,那时候全球三分之一的财富都集中在中国。伍秉鉴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我们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而且这种商业形式和那时候真是惊人的相似。所以我想这个电视剧出来,这个人物出来对我们今天有启迪。我们的历史往往是被曲解了的,我们的历史有太多太多的谬误。我创作的时候本能地去怀疑一切,从怀疑去开始创作,结果,果不其然我的怀疑是正确的,那些结论是荒谬的,伍秉鉴的例子、李鸿章的例子都证明了这种荒谬。
60集电视剧《毛泽东》是写毛泽东的历史。最早这个题材是写《恰同学少年》以后,让我们接着完成《风华正茂》这个电视剧。我坚决不干,不写有两个原因。写《恰同学少年》时是韩剧、日剧、台湾校园剧非常得势的时候,我不排斥这些,但是我有我的青年偶像的标准。很多年前就讲一种文化现象,“男人跳舞像女人,女人跳舞像小孩,小孩跳舞像木偶”。今天的这些快男们,一个个“乖伤了”,漂亮得不行,但是把他们派到南海,可以想像是什么情况。快男好多都戴着耳环,他们体现出来的气质没有男子气概。快男有个“男”字啊,男子汉大丈夫还是应该有丈夫气概。所以我才想到写《恰同学少年》,写那特立独行的、真正忧国忧民的、倔强的、胸怀大志的湖南的年轻人。虽然我没有想到《恰同学少年》后来会那样成功,但是我知道至少是会不同凡响。因为我头脑中有那么一批人,那么一批陌生化的青春偶像,就是毛泽东、蔡和森们。蔡和森其貌不扬,长得不高,不符合今天的帅哥标准,但蔡和森却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他的学问非常了得,他就义的时候两边的刺刀往他身上刺,什么叫无畏?什么叫偶像?这就是!当初那批年轻人真正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偶像。所以我才想写这么一批青春偶像。我对毛泽东的要求就三个字“不革命”,这也是我对陌生化的重要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要不革命呢?因为我们搞艺术的什么事都要提到极端。那时候俄罗斯党派思潮众多,列宁当年就讲,我们打出旗帜的时候,一定要极端,极端才能够吸引人,至于怎么执行那是另外一回事。例如我们做人,中庸之道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提出一种艺术主张的时候要极端,不极端的话你就被湮灭在大量的平庸之中。所以才出现我要求毛泽东“不革命”。因为这个阶段他还没有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他全凭儒家文化和接触到的一些西方文化来行事。忧国忧民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东西,而且他读“一师”的时候,本来就不是共产主义者,他甚至主张湖南独立。那么写他“不革命”恰恰就是为了突出他那种学习新鲜事物的精神。过早地把他框在革命里,他的所言所行都要遵循这个行动线,那他就不是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这就是我们所说陌生化。
讲到人物陌生化我就讲这几个例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毛泽东、屈原、李鸿章这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但是文艺创作中经常是自己塑造人物,那么怎么陌生化呢?我前面讲了,就采取排除法。描写一个女人我们下笔一定是这个女人很温柔,或这个女人很泼辣,或者是个女强人或者是个小女人,写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遵循着这个路子(写道德模范人物除外)。于是我们就要采取排除法,偏不写温柔或偏不写泼辣,既不是女强人也不是小女人,这样把自己逼到绝境,绝地反击。逼到绝境,那总得写出个名堂,只有去想办法了。我觉得这是个铁律,如果不这样,按照惯性思维写下去,肯定出来的人物没有多大起色。
讲人物陌生化我还要讲到我那“失败”的作品《夜宴》。《夜宴》源于冯小刚想导一个不是贺岁片的电影,这是他的转型,以后才再有《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包括今天的《一九四二》。应该说台词一直是我的强项,但《夜宴》恰恰在这里出了问题。台词被批得一塌糊涂。事实上要是陈道明来说这个台词就会不一样。我不是说葛优不行,他艺品人品都好,而且我们俩关系也非常好。但葛优和陈道明说台词,观众感觉完全不同。看到葛优观众就会忍不住要笑。第一次转型的冯小刚不可能抛弃葛优,于是我的台词就吃了亏,写得越深情越深刻就越滑稽越好笑。《夜宴》出来后被媒体大加讨伐。开始呢我还一片诚心,书呆子气十足地给大家解释古装戏的台词要怎么写,现代戏的台词分几种类型。我一本正经地讲,结果有的“娱记”把我掏心窝子的话说成是向网民叫板,引来众多网民的围攻,我成了媒体狂欢的祭品。后来我才明白,我的错误在于我把一场娱乐秀当成了学术讨论。像有些台词:“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睡觉还踢被子。”他们批这个台词不土不洋,不文不白,我觉得这个台词好极了。一个男人对他心爱女人的呵护,和章子怡的可爱状态,什么都出来了,我一点都不为这种台词后悔。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独特的叙述框架”。“独特的叙述框架”我给它一个文艺化的名字叫“风景这边独好”。我在整个讲课中其实说的都是“独特”,不同一般,不同凡响,其实就是个逆向思维的问题。《李贞回乡》就是独特的叙述框架,这种框架比较难于驾驭,要把它不平铺直叙地讲,一场当代接一场过去、再接一场当代这样做的戏有,但能做得这样精细、准确、到位的不多,包括场与场之间四句串联词那都是费尽了心思,这就是大体上的叙述框架。叙述框架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结构;再一个就是作家本人的风格。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框架梗概和作家本人的风格重叠在一起,形成这种独特的叙事框架。我最早的尝试是从《梅兰芳》开始的,梅兰芳离去时的舞台提示,我忍不住写了:暗香浮动。结果讨论剧本时,大导演就挖苦我:“暗香浮动?盛和煜,要我在舞台上给你撒香水吗?”她认为“暗香浮动”这舞台提示不专业,我一下跳起来:“我要给你扫盲!”我觉得作为一个剧作家,我写到这,情之所至,就感觉到梅先生向舞台深处走去,梅花在他经过的地方静静绽放,怎么不会有暗香浮动?舞美刘杏林老师极其喜欢这提示,他觉得这四个字太牛了。带着那种感觉,甚至对舞台上的环境就有了极其好的反应了。独特的叙述框架会带给每一个剧本鲜活的生命。我讲了,我不喜欢“上、下场”、“上、下”这样的舞台提示,但不是说不要上下场,我的意思是哪怕是在传统的金科玉律中,我们的想法一定要独特,哪样来得好就哪样来。
写电视剧,都要去学电影,所谓平行蒙太奇,把故事打乱,一场场并列,连字数都差不多。我跟我的学生们说,你们不能这样做。我的电视剧,有的一场只有四个字“月光如水”。当那种情景或者寂寥或者忧伤之后,转到下一场“月光如水”,你从文字上、从阅读上就可以领略到那种美感。他们说要为演员避免台词过度,我说不。《走向共和》里,李鸿章整顿北洋水师,我写了好几页,不换场,长镜头,结果效果都很好。独特的叙述框架要靠自己全心全意地去领会,需要阅历,需要实践,但是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把逆向思维四个字始终放到心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