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俄狄浦斯王》:于古今虚实之间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3391
王纪宴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斯特拉文斯基

  当钢架巍峨、管道高耸的现代煤矿景观突然呈现在眼前,当站满工人的巨大火车头伴随着汽笛的凄厉嘶鸣沿着逼真的铁轨冲上来,当更加真实的吉普车被真实地驾驶而不是推上舞台,恐怕观众席中很少有人会轻易地将这一切与古老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相联。但这种极富穿越性的舞美与汤沐海指挥下的合唱与管弦乐的声浪相结合,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非同寻常,再次证明了歌剧作为综合艺术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2013年9月8日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是这部被誉为现代歌剧里程碑的重要作品首次在中国演出,仅此一点就使得这场演出备受关注,而在弥补空白的重要价值之外,让《俄狄浦斯王》成为一次真正的演出盛事的,首先是汤沐海指挥下的音乐所体现出的充沛激情和高超水准,同时还在于以易立明导演为核心的创作团队在处理这部20世纪奇特之作上持有的新锐之念和大胆手法。

  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相当奇特的作品,首先在于,俄狄浦斯王这个古老的舞台形象所蕴含的惊世骇俗因素既非一般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又难以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在斯特拉文斯基之前,俄狄浦斯王的形象也不受歌剧舞台的钟爱,直到1926年,现代戏剧大师让·科克托根据索福克勒斯的剧本改编了法文的歌剧脚本,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令很多人不解的做法是他特地请神学理论家、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让·达尼埃路主教将脚本由法文翻译为拉丁文,他对此的解释是,拉丁文唱词给了他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我并非在运用已经死亡的表达媒介,而是面朝碑石,由于这种纪念碑式的风格而具有了对于大众化的风险的免疫力”。但拉丁文毕竟不是一般人能够通晓的,因而,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再次使用了他数年前在《士兵的故事》中曾用过的有效手法,设一位叙述者, 用观众熟悉的语言交代剧情,并对舞台上发生的事加以评述。用拉丁文演唱,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而言十分重要,是作曲家观念中抵制此剧大众化、造成一定程度的“间离”效果的构思手段之一。此次演出对原作的尊重也首先体现在这一点上:全部独唱和合唱以拉丁文演唱,叙述者(由演员闫楠担任)说中文。

  

  《俄狄浦斯王》剧照

  《俄狄浦斯王》在形式上也是一部界限不明的奇特之作,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歌剧。作曲家本人以“歌剧——清唱剧”称之,这也就意味着,它可以作为两种形式之一上演,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形式。“清唱剧”(oratorio),在我国最早曾被译作“神剧”,以宗教事迹或史诗为歌咏内容的声乐曲,其中有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演出者不化妆,没有舞台布景。虽然近年来最脍炙人口的清唱剧杰作、亨德尔的《弥赛亚》也有作为舞台作品由歌者化妆演出的,但其本真形式的演出场是在音乐厅和教堂而不是歌剧院。1927年5月30日,也就是在斯特拉文斯基完成他的《俄狄浦斯王》第二年,当他本人指挥这部作品在巴黎萨拉·贝纳尔剧院(Thétre Sarah Bernhardt)首演时,采用的就是清唱剧的形式,翌年这部作品在美国由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时同样是在音乐厅以清唱剧形式呈现。而作为歌剧演出的《俄狄浦斯王》与美国首演在同一年,1928年2月23日,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后来《俄狄浦斯王》于1960至 1962年连续三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州府圣菲歌剧院作为歌剧上演,斯特拉文斯基本人均到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可作为清唱剧上演,与作品中合唱的大量运用有关。这是作曲家在向古希腊悲剧致敬,是古希腊露天剧场里歌队演唱的遒劲有力的现代回声。斯特拉文斯基的“歌队”是歌剧文献中独特的一景,而且,他们也沿袭了古希腊悲剧的古风——歌队全部由男性组成。男声合唱的特殊效果成为《俄狄浦斯王》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剧中的合唱也是对演唱者的考验,虽然这部歌剧的时长与绝大多数古典歌剧相比算是相当短的,但合唱者需要始终以高涨的热情和充分的投入表现那些效果强烈的段落。演出中登场的合唱阵容由来自河南的两个合唱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歌剧团合唱团与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合唱团——组成,后者的成员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正常演出中,这些来自河南的合唱者一出场就以其整齐高亢的歌声给观众带来强烈振动,在汤沐海富有感召力的指挥下,他们将整场的合唱完成得极为出色,尤其是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言至关重要的演唱的精确和犀利感,更是令人由衷赞叹。剧终的合唱重复乐句十分优美。这无疑首先要归功于此次演出的特邀合唱指挥、来自意大利的著名艺术指导马克·贝雷依,同时也再次证明,在像汤沐海这样的大师级指挥家引领的歌剧演出中,对平时在歌剧演出方面并无丰富经验的地方合唱团也可以有何等出色的发挥。此外,河南的这两个合唱团的可塑性也毋庸置疑地显示出近年来合唱水准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乐池里的天津歌剧院交响乐团,这些音乐家同时也是天津交响乐团的成员。在这场演出之前,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将对斯特拉文斯基复杂总谱的令人满意的演绎与天津交响乐团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个夜晚,汤沐海成功地将乐团提升至为《俄狄浦斯王》所需的状态——忠实地呈现总谱而富有表情。从幕启之时,汤沐海指挥的最醒目标志——清晰、准确,线条流畅,激情澎湃,打动心灵——就在乐团与合唱团融合度很高的声浪中扑面而来,这种先声夺人的开端殊为难得,无论对于演出者还是观众。剧中的几位主角扮演者都相当出色,扮演俄狄浦斯的匈牙利男高音拉佐罗·博尔蒂扎尔有着雄浑的男高音音色,对俄狄浦斯这一角色的悲剧情愫表现得激烈而不失分寸感;饰演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匈牙利女中音朱迪特·内梅特声音富有母性之美,对角色内心复杂情感有行当出色的理解。五位独唱中唯一的国内歌唱家许雷曾就学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歌剧中心,他以自己漂亮的轻型男高音音色适应在“牧羊人”一角的阴郁讲述,颇令人瞩目。

  如果说汤沐海指挥下的演唱和演奏使得《俄狄浦斯王》中国首演成为一场水准精湛的成功演出,那么易立明导演的舞台呈现则使《俄狄浦斯王》立刻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人的话题。确实,将古老的古希腊情节移植到现代,而且是我们国家,而且是与原作剧情风马牛不相及的煤矿区,这是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的。虽然近年来戏剧导演介入歌剧领域且敢作敢为已有几次,但奇思异想是一回事,是否产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结果却是另一回事。尤其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这样的作品,导演的观念对于演出的成功可以说仅次于音乐水准。富有才华和创意的美国女导演朱莉·泰莫为小泽征尔1992年创办的日本松本斋藤纪念音乐节执导、由小泽征尔指挥的《俄狄浦斯王》再次大获成功,显示了导演的出色创意能够注入歌剧舞台的活力与魅力。虽然泰莫女士的导演理念的核心也是从歌剧中挖掘出针对当下语境的内涵,但在这方面,易立明走得更远。虽然肯定会有人认为身处现代中国矿区的俄狄浦斯王荒诞不经,但易立明的做法却是当今歌剧舞台上方兴未艾的一个潮流。与将人物和情节尽可能还原于其所处时代的传统导演理念相对应,很多歌剧院对于经典歌剧采取音乐上最大程度的忠实、本真,而舞台情景完全当下化的做法,有些歌剧院,如德国科隆歌剧院、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和法国巴士底歌剧院,甚至以这种风格而知名。这其中的心理根据或许是,音乐所提供的原作表现,与舞台上的时空穿越,在冲撞的同时构成复调式并置,在虚构与现实、往古与当下间产生奇特的共鸣,以传递这样的意蕴——“无论古今,人类的经历都具有一种相同的特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