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名著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道德的救赎价值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2370
徐桂萍

  文学是人学,人是审美的主体,没有哪一门学科比文学更热情的关注和关照人生。文学中的审美元素对塑造个体的人格具有显著的效应,而文学名著是文学画廊中的典范,在审美的天地里,人的情绪、素养、行为在文学艺术中被展示、被感受、被体认,从而在读者与观众中引起一系列积极的反应。特别是作为文学经典的文学名著,在常态的阅读经验中,其中的审美元素比一般文学作品更显厚重、充实、富有人性化,更接近人生体验,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的关怀,因此,常常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学自身的特质告诉我们,其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本身所产生的审美特性传达出显著的育人效应。有人说审美是人格的投入、滋养,审美主体的人格,经历一次审美的洗礼,就获得了一次真善美的哺育。文学感染人、陶冶人,是因它构建了以情感、形象、意蕴为要素的三维世界,因而,它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慰抚与理性的启示,从而实现了精神与人格的升华。可当下,文学名著的被阅读状态令国人堪忧。物质生活充盈了,人文素质社会道德却出现了滑坡,老人跌倒不敢搀扶,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前几年汶川地震学校出现了“范跑跑”,近些日子医院里又出现了“医跑跑”,许多人尤其是一些还没有走出校园的青少年,无限迷惘的徘徊在文明与道德的警界线上,甚至放纵了文明,沦丧了道德,社会上的不和谐不安定因素纷纷现身:这不能不说是一代人的悲剧。因此,如何使文学名著走出被冷淡的困惑,重新解读文学名著中审美元素的现实意义,拯救社会道德,重新发挥其哺育阳光人格的审美价值,是研究界及教育界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一、坍塌的文学大厦——当今经济社会对文学名著的冲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们都崇尚买文学名著读文学名著,收藏文学名著是一种时尚,阅读文学名著是一种享受。甚至有的大学生把文学名著作为神圣的生日礼物或毕业纪念品赠送同学友人。《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茶花女》、《飘》、《简爱》等中外文学名著是大学生们的精神滋养。琳琅满目的文学经典影响了一代学子。名著读多了,就感觉自己是个富人(精神贵族)。那时,本人在郑州大学就读,课余时间学校的图书馆学子云集,蔚为壮观。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很少看到电视机的时代。社会走过诸多繁华后,漫不经心地跨进了21世纪。当下,整个世界经济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变化,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新兴媒体的触角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有了,电视机、电脑、网络沿街串巷走进家家户户。以往安坐象牙塔的文学名著在新兴媒体声光色的辐射下,产生了微妙却深刻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严雅纯”的文学名著已经失出了昔日的辉煌,转而出现尴尬、遇到困境,时至今日,读名著的中学生、大学生越来越少了。提到名著,不少学生根本开不了口。电视网络充斥视听,读图时代、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具有独特语言魅力的文学名著悄然消解。

  其实,文学名著遭冷遇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商品至上的年代使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功利。广告、电视、电影、网络日益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视觉文化大潮的漩涡之中。面对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面对中国社会步入全球化、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新媒体化、生态化的快速变迁时期,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审美标准由原来的深层次向普泛化转变。审美情绪随社会的浮躁而浮躁起来。当然,极具高雅姿容的文学名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名著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沦陷了。其次,我们的青少年缺乏社会、家长、学校之引导,再加上大部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学习任务繁重,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有限,精读文学名著更是天方夜谭。

二、迷失的精神家园——文学名著对青少年一生的重要影响

注重文学名著的阅读,应从青少年时期做起。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经典著作的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流行的、新鲜的事物吸引。

  文学名著不仅在中学生中受到了冷遇,在大学生这里同样受到了冷遇,现在大学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宏大,藏书是越来越多。而传统观念认为对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颇有益处的文学名著,却被大学生们冷落了。

  文学名著是文学的经典,名著阅读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是“积学”的捷径,是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说,名著阅读是青少年学习最重要的智力背景,文学名著是经典文学,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一旦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中去,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名著能起到澄静心灵的作用,劣质的读物则会腐蚀心灵。

  而在当下,名著的这一引导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出现了严重被削弱的趋势。尽管教育部多次宣布减负,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谁减负谁“吃亏”,谁都不敢冒减负的险。课程、作业依然繁重,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让学生们过度关注分数,难以分出精力,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去课外阅读。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看重应试教育,名著阅读常常被忽视。再加之市场经济时代的冲击,魔幻、言情、网络、科幻、侦探类小说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格调低下、趋时媚俗的所谓“通俗文学”越扫越“黄”、越禁越行;文学名著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救救名著,救救我们的新生代,如何使特立独行的文学名著走出困境,使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改变,使名著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重新产生重要作用,是文学及教育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惨淡的人性荒漠——漠视文学名著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青少年的文学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遭遇瓶颈的文学名著阅读状态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平等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等等新的观念、意识,而这些观念意识也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深刻变化。对于文学名著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冲击并打破其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平衡态势,比如人们大都忙于去挣钱,读书的人少了;这当然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当然都直接影响到文学名著的生存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人文精神及审美素养却陷入饥荒和匮乏,使人文精神在文学价值标准的扭曲中失落,人文精神的沦陷就容易导致社会上出现不和谐音符,容易导致不少青少年出现许许多多潜在的社会问题。

四、美丽的理性回归——重新解读文学名著的审美价值

文学名著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的功效。文学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今社会名著的生存窘境,面对我国众多的青少年阅读群体,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乏,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找回名著的合理位置,如何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要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比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等。可是,学生中专心读名著的人很少。和相对厚重难读的名著相比,轻松、幽默的卡通书和精彩、刺激的小说更受学生的欢迎,这些书一般印刷精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其他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和教育部门携起手来,齐抓共管。文化部门应不断规范文化图书市场,新闻出版部门应不断规范出版物市场,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让我们的下一代迷失了方向。

  第二,学校的正确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名著交流的平台。中学生开展欣赏交流课,大学生开设名著欣赏选修课或必修课,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如:定期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知识层次特点的文学名著去阅读、写读书心得,举办阅读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等。使文学名著的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

  第三,家庭的正确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在学前及上学以后对孩子良好的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名著是文化精品,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就应把这种精品意识根植在孩子的大脑中,孩子识字前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传授一些简单的文学名著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帮孩子选择读物时,一定要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培养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爱好。

  第四,社会的合力。社会各部门都应该从自身抓起,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图书经营、媒体宣传、出版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文学名著将不再受冷落,还会像以前那样释放出夺目的光辉。我们一定会重新找回那美丽的精神家园。

  文学名著生存的惨淡与困惑现状理应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了解青少年课外名著阅读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家长增强文学名著阅读意识,要先从学生入手,学生意识增强后,进而影响家长,最后使学生、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明确职责,家校合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营造浓郁的阅读文学名著的读书氛围。家庭从学前就要着手培养孩子阅读名著的早期阅读习惯,社会各媒体也要规范宣传,让名著的阅读成为广大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使文学名著的审美元素重新渗透到国人的个体人格中,使我们的社会和群体因心灵的美丽道德的健康向上而活得更加和谐和睦。

  *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创作的审美视界探询”(批准号:2011FMXO16)阶段性成果

  1.《美学辞典》王世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2.《审美流变论》刘成纪,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张岩冰《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嬗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 牛寒亭《自我倾听——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中国艺术报》2011年2月23日。

  5. 杨柳《图像文化的冲击与纯文学价值的消解》,《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 庄锡华《文学审美与人文素质教育》,《文艺报》2011年4月18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