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活动丰富多彩,艺术教育条件逐步改善。但是,在当前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工具性、边缘性功能逾越了作为核心价值的美育功能,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二是这种认识不足,表现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就是目前普遍存在艺术教师配备和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有些学校艺术课时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只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学科的教学,不重视相关艺术课程,不能认真执行课程方案。三是由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表现在艺术教育实践上,就出现了艺术教育被边缘化,重视培养少数特长生而忽视全体学生、重视艺术竞赛而忽视课堂教学、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重视成果展示而忽视教育过程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当前对艺术教育缺乏 “自觉”,如果不能加以纠正,不能尽快建立起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知和认同,将对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从国民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我们现在越来越需要建立起一种艺术教育自觉,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什么是艺术教育自觉呢?
自觉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自己活动的意义,并且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当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行动,能够预见到较长远的后果时,这种活动就是高度自觉的。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在1997年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根据他的观点,“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基于对“自觉”与“文化自觉”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尝试构建“艺术教育自觉”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即:艺术教育自觉是指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等本质性问题的准确认知和价值认同。艺术教育自觉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关于艺术教育的基本认知,它能够引导和帮助艺术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功能。
具体来说,关于艺术教育自觉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纬度加以把握。
第一个纬度是对艺术教育本质把握的自觉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这是对艺术教育本质把握的自觉。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基本属性,它应该既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个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是描述人类精神世界的语言,是人类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创造性劳动。通过艺术的学习与表达,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感知、理解、感受、体验、鉴赏和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审美价值是艺术教育最首要的属性。当然,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包含了人的认识增长的过程,还蕴涵了情感的逐步丰富和生命的创造性存在。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将人自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微妙性最生动地挖掘出来,从而实现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教育是最贴近“人”的本质属性的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从教与育的结合上去理解和把握其本质。第一个是教,即艺术教育内容的维度。艺术教育教什么,教艺术。但这个艺术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教师既要教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技法技巧、一般知识、本质品性,更要传达包含蕴含于艺术中的价值观系统(比如真善美等)、情感表现和思维方式。我们说学校的普及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可以不专业,也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不专业地去教。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化艺术教师问题,中小学专业化的艺术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理念,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只有建设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校艺术教育回归美育的本质属性。第二个是育,即艺术教育育人的维度。艺术教育应体现育人的根本宗旨。应该说,有艺术就有“育”,只要人们在阅读、欣赏艺术,“育”就会发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艺术教育之“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是这样的艺术和“育”的自然联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教育不应是自发状态的,而应是被强化了的自觉的教育行为,它不只是陶冶人,还要发展人、创造人,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挖掘艺术的育人意义,也才能更全面地提高艺术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觉的育人意识,把育人贯穿于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美育是一种社会责任,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知道艺术教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的,它发挥的是“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功用。为什么说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呢?主要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艺术教育。可以说,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健康程度并不是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的,并不是说经济社会越发展,人们的心灵和精神越健康。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段,甚至有可能是成反比例的。实际上,如果说在农耕时代,艺术教育对于接受它的人们是一种修养或教养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则可以把艺术教育定位为一种拯救。艺术教育在我们的现代史上是发挥过拯救作用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在于他认为,文艺可以改良人们的精神,而改良人们的精神,与改良人们的体质同等重要。在鲁迅先生那里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拯救。当然鲁迅先生没有直接说艺术教育,而是说文艺,但文艺要发挥作用,必须是要以文艺作品激励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而这一过程就是艺术教育过程的一定意义上的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时代的过渡性特质,经济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不平衡性特质,使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往往更容易被污染和扭曲,而这时发挥艺术教育的守护心灵和拯救精神的作用,无疑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责任。而要做到这些,承担这一责任,就必须开展艺术教育研究,推动实现“教”的自觉与“育”的自觉。
第二个纬度是对艺术教育的功能把握的自觉
即要回答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的问题。这包括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把握的自觉。首先是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
对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自觉是要回答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为载体的教育,它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基本功能。功能之一是素养性。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定位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其作为专业教育的特性,但主要功能是在素养教育方面。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亲自参与体验,在熏陶、感悟的过程中对精神世界产生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艺术教育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功能之二是基础性,这是指艺术教育所培育出来的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是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人的基本素质,这四个方面是说人的发展,并非完全对应着课程设置,我们不能简单说品德课对应德、艺术教育课对应美。实际上艺术教育在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科的相互交融的角度可以说艺术是立德、益智、健体、促美的),如果单纯把艺术教育定位为美,这个理解就窄化了。以音乐为例,音乐既是一门能够最深刻、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的艺术,又在调性安排、曲式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极其严谨的逻辑特性。音乐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逻辑理性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双重的价值。此外,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通过艺术教育培育出来的情感品质、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等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全面发展应该是个体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而艺术教育正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我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所看到的不仅是线条、色彩或具体形象,所听到的也不仅是声音,而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之下所蕴涵的一切。其次,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每个人都会因生活经验、性格特点、思想境界的不同而产生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艺术审美活动是最富有个性化的一种活动,对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自觉是要回答艺术教育在文化发展繁荣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能。艺术总是凝聚着深刻的时代精神、民族特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它体现了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生活中具有社会性、典型性的那些东西。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化育、熏陶、浸润的作用,对于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要通过艺术教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优秀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在我们国家,教育的连续性使最终的高等教育的艺术类专业选拨往往是在中小学的艺术兴趣生或特长生中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走向社会的艺术专业人士是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被培育的。艺术发展是衡量文化发展的关键性指标。这就表明中小学艺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培育主体的重要作用。这是艺术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那么,怎么理解培育主体呢?这个主体实际上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向艺术专业人士,或者说是指向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比如艺术创造主体,还有专业的艺术评价主体);另一个是指向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或懂得文化艺术产品的一般性欣赏者、消费者。文化的发展繁荣,只有生产者还不够,还要有消费者,二者的良性互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才可以形成。我们说艺术教育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我觉得,这个功能实现的关键在于为我们的文化艺术传统培育出他们的现实的主体来。
我认为,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树立了上述的自觉意识,才能够明确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