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起步的“教育性戏剧”
1995年夏,我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IDEA)第二届会议,中国大陆是首次出席这一会议,代表仅我一人。港台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出席。在这次会议上我深切感受到国际戏剧界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戏剧方法在二十世纪末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在舞台上我们熟知的许多现代形式和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戏剧应用方式。特别是在IDEA年会上参与了巴西戏剧大师奥古斯都·博奥(Augusto Boal)的戏剧工作坊,并与之访谈两个小时,深为他在上世纪末对戏剧的革命性改变和创造而惊讶、振奋。会议期间与香港、新加坡戏剧家和戏剧教育家的交流使我对教育戏剧、民众戏剧等社会戏剧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这已远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群众戏剧、业余戏剧、校园戏剧了。
我以为中国戏剧和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变革。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艺术教育对我们下一代的重要性,其中我们一向并不太注重的戏剧教育尤其急需提上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议事日程。正是戏剧教育可以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戏剧活动获得具有强度和意义的完满经验;通过戏剧活动扩大视野、赋予未来以意义和价值;通过戏剧活动以鸟瞰的方式看待其他领域。同时,我切实感到教育戏剧不仅是一种戏剧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也是一种拓展我们传统戏剧观念的新型戏剧方式。
本世纪初,我多次介绍引进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教育戏剧专家来上海讲学,初步向国内戏剧界展示了教育性戏剧的一部分形式和理论理念。我边学习摸索、边开始了尝试在国内推广教育戏剧的活动,先后在企业和社区文化中组建过“静安戏剧工作坊”、“陶冶教育剧场”等,展开对老年人和青少年人群的社区戏剧、教育戏剧活动。
2005-2007年,在民间企业的帮助下,我参与策划组织了沪港台两岸三地教育戏剧交流互动活动。2005年在上海首先召开两岸三地教育戏剧圆桌会议,交流探讨教育性戏剧DIE/TIE的中文译名等学术问题,并把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艺术中心、儿艺以及大、中、小学热衷戏剧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南京、杭州等地艺术研究及大学、师范学院师生一起引入教育戏剧工作坊示范活动,宣传推广这一学科和方法。在此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始设立戏剧教育主管职位。2006年我们参加了香港为筹备IDEA’07年会召开的一系列教育戏剧、戏剧教育和社区戏剧的展示活动及相应机构的筹备建立。然后是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社区、民众戏剧展示活动。当2007年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在香港召开时,国内已有30余人前往参会,在会上与港台及世界70余名华人戏剧教育、民众戏剧工作者一起发出我们华人的声音。
2007年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在2005年设立的艺术(戏剧)教育专业开始把我任教的《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和实践》课程列入戏剧教育专业的正式课程,改变了原来只有传统戏剧教育的状况。目前上戏已经有两届戏剧教育专业学生学成毕业、三届学生正在校学习,该课程已列为上海高校精品课程。
为了艺教学生的实践,我们曾在上海几所小学和中学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尝试将戏剧方法应用于外语、语文、思想品德、心理辅导等课内外活动中,同时也尝试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性戏剧培训。比如在上海市三女中、进才中学、上戏附中、世界外国语学校、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和嘉定、宝山、青浦区的多所民办小学均实验性地开设了运用教育戏剧方法的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和课堂实践。对上海的多所幼儿园也进行了系统的教师教育戏剧培训和儿童故事剧场的推广。另外,也协助企业建立市场运作的儿童戏剧学校和教育科技中心;协助灰姑娘俱乐部、青苹果俱乐部、救助儿童会等社会儿童少年公益教育机构,运用教育性戏剧方法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教育。也对青海玉树、山东潍坊、江苏昆山等地教师学生进行戏剧培训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尝试把教育戏剧活动引入博物馆、图书馆、名人纪念馆,为团体参观者提供立体互动展示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也尝试在社区和青年群体中进行教育戏剧活动,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做教育戏剧活动,比如与欣耕工坊、大鱼文化等机构的多次合作。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与国际、港台高等院校戏剧与应用专业的学术交流、学生留学交换和专家讲座交流以及与国内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的交流和研究合作。
认识 “教育性戏剧”
我国过去只有“戏剧教育”概念,没有“教育戏剧”概念。“教育戏剧”虽然是一种外来形式,但洋为中用已经是我们熟悉了的行事方式。正像话剧来源于西方,却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样,教育戏剧同样也可以为我们所用、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我们传统的戏剧教育(Drama Education)所传授的内容主要都是围绕舞台戏剧范畴的,不外乎关于戏剧艺术的历史、流派、理论、创作、演出、评论、赏析等等。而现代的戏剧教育概念已经扩展包含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教育性戏剧 ——应用于教育学科的戏剧方法。使用戏剧元素和方法应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是为一定教育目标做的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
所以,教育性戏剧正是融戏剧和教育两个学科为一体,以戏剧方法为工具服务于教育的一个新学科。也可以说教育性戏剧就是在教育中使用的一种戏剧方法,其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教育性戏剧的概念应当包含两种不同的戏剧方法:即教育戏剧 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和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 TIE)。这是国际上在普通教育——中小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教学方法。是欧、美、澳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的,一种用戏剧艺术手段进行普通教育的方式,这一方法自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虽然每个国家名称不一定统一,方法也略有不同,比如在美国称为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亦属于教育性戏剧方法。
具体而言,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DIE)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
戏剧教师在戏剧课或一般课程中,根据学习对象心理、生理成长和认知的特定需要,如年龄、能力、兴趣、知识点等因素,运用戏剧的技巧,经过设计规划的戏剧程序结构,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在戏剧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和相互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内容、愉快地经历实践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和教学效果。
这种戏剧性教学,宜以简短、容易、明确、愉快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必顾虑学生的思维是否周密、表演是否成熟。教师可以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想象、扮演、对话等戏剧要素来用于学习语言、协调动作、规范社会行为等等。这种创造性的戏剧并不一定要在观众面前做一段故事的表演,而是让参与者在假设自己为他人或他物的想象中,在心理、认知的内在过程与模仿、扮演的外在过程两个基本戏剧条件下,由教师或指导者以一般所熟悉的身体动作、节奏韵律、团体游戏等活动,把学习者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使其自在而有趣味地进入学习。当教师在课堂上将叙述的教学内容改变成以人来表演示范时,他已经在采用戏剧方法、进入DIE创造性戏剧教学领域了。
所以,教育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人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做中去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其基本程序和方法,虽然缘起于小学教学,但适用于任何年龄层的不同人群。
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TIE)是教育性质的剧场戏剧演出和活动。由兼具演员和教师双重角色的引导者,将为一定教育目标制定的戏剧,带到学校或社区演出。在演出中间或前后同时对学生做教育目标的DIE工作坊活动,将学生深入引进戏剧情境,分享、探讨,借以达到教育目标。
1965年,英国的剧团最早采用这种方式把TIE带入学校,之后TIE快速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传播开来。目前,TIE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独特的戏剧样式,被广泛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教育剧场是以孩子为目标的,观众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教育剧场的目的主要是教育性的,而非纯粹的艺术观赏。通常是为了探究一个特定的主题。演出形式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情境中去亲身感受,然后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仅仅坐着聆听、观看。
教育剧场总是包含专业的戏剧演出和与观众的随时互动,演员教师与学生观众的互动才是教育剧场的核心价值。演员教师通过一些教育戏剧的方法,让孩子融入到故事情境中,通过行动去表达他们对演出的认识以及对故事或者主题的认识,并且鼓励学生有批判性和创意性的思维。
教育剧场中的演员,同时也是教师。他们不仅是专业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能力去引导孩子思考,并且能控制整个场面。在戏剧开始前和结束后,也都可以预设DIE的戏剧工作坊活动,借以提出问题、探讨意义、深化主题、得到教益。
教育剧场的剧目可以和童话故事相结合,可以是经典名著,也可以是自编的适合目标的剧目。演出期间可以随时或预设打断和参与节点,带领学生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情境,即兴扮演,鼓励孩子去参与探讨。
教育剧场比一般儿童剧更注重把戏剧作为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专注、想象与实际感知、身历其境的目标。因此更能使孩子们深入地参与、透过戏剧成长,在专注力、知觉感觉、想象力、外表自我、说话表达、情绪管理、智能发展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人格学习、成长的目标。
在教育性戏剧中除了教育剧场之外经常使用的剧场方式还有:故事剧场——包括绘本剧场;论坛剧场、记录剧场、编作剧场、重演剧场(港译“一人一故事剧场”)、校园戏剧(包括课本剧)等。
在这些剧场方式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一种新的舞台戏剧创作、演出方式。事实上欧美许多舞台剧创作也采取了这样的坐排方式和演出样式。
改变我们的固有观念
在推广和发展教育性戏剧十几年的实践中,我觉得我所做的最大量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改变我们传统观念的工作。比如我们传统的戏剧概念实际上只是舞台戏剧的概念。这是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形成的;自文艺复兴时代已趋于完美的;至现代戏剧时期已多方实验出新的,但依然只限于舞台和剧场的一种观演分离状态的戏剧形式。尽管布莱希特竭力提倡“陌生化效果”,反对观众掉入戏剧情节,被牵着鼻子进入真实幻觉,要观众拉开距离思考。但再“间离”也还是观演分离的。尽管“接受理论”提倡以观众的接受为中心,戏剧作品是要在观众的接受中才能真正存在的,但其前提也还是局限于传统舞台观演分离状态。尽管环境戏剧尝试在舞台之外的真实环境中演剧,并把观众卷入戏剧情节中来,但这一切也还是离不开舞台、迈不出舞台戏剧范畴的。多年来戏剧大师们的实践和努力,仍然不如教育性戏剧对戏剧形态的改变来得彻底;不如教育性戏剧方式方法达到的效果持久;不如教育性戏剧这样有机地把戏剧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这样一个集两个学科于一体的一个新学科。其实,在戏剧形式成熟之前我们的原始戏剧就是没有舞台的群体仪式形态,现在,在专业戏剧、专业舞台艺术之外,也存在着许多业余的、非职业的、民间的、社区里弄的戏剧,这些都是不同形态发展的戏剧。近些年里,我们不再提倡戏剧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了,舞台上娱乐化、商业化得有点过分了。其实戏剧的教育职能是戏剧固有的功能,是任何人想“去”也去不掉的功能。正面的戏剧就有正面教育的作用,积极的戏剧就有积极的作用;反面的、消极的也就有反面、消极的教育作用;无聊的、黄色的当然必有无聊、黄色的教育作用。我们提倡全人教育、终身教育,戏剧教育就是应当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中,服务于这一理念,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这样,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就更有发挥余地,它可以是分年龄、分阶段、分人群的;可以用于健康人,更可以用于生理、病理、心理上的特殊人群。正是这样多样化的划分,使教育性戏剧的基本方式方法能多样变化、多方实用。
此外,过去我们的社区概念只不过是个地域概念、行政区划概念,随着社区文化的提倡和发展,我们应当把观念扩展,其实它应当包涵一个人群概念,而重要的也正是这个人群概念。我们的教育性戏剧正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些不同人群的好方法。所以,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实际上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只是对应性要求非常强。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群,为不同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戏剧方案。
对于这样的专门人才,传统的戏剧学院教学显然不够。我以为对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戏剧师资教学,应当在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开设课程。而我们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其学生要掌握的应当比师范、教育学院更多,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面也更宽。除了学前、普通教育之外,他们还负有运用戏剧方法对任何年龄层、职业层人群的终身艺术教育使命。
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本院学生的职业方向对教育戏剧的概念和内容都作了相应扩展和外延。我们同时吸收英国、美国、挪威和港台的不同方法,综合创造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普通教育,他们大多数可能进入的是企业、文化中心、社区等面向成年人的单位。同时,我们的教育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少年,也应当是贯穿人的一生,人是需要终身教育的。这样,我们就把社区、民众戏剧的方法也统一在教育性戏剧名下,使这一学科延伸至成年人的继续教育中。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已渐渐有更多的大学、学院、中小学、幼儿园对教育性戏剧有了认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这个实验和实践中来,许多实践者已经取得了成就和经验。国家教育大纲已于2002年把“戏剧”列入普通教育大纲,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有一天得到具体贯彻,把教材、教学方案和课程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教育中。
注释:
[1] 李婴宁《关于教育戏剧》载《边缘的消失》孙惠柱 汤逸佩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
[2] 李婴宁《大戏剧观念》载《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张生泉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
[3] 李婴宁《上海社区戏剧新概念》 载香港戏剧与教育专业杂志《TEFOzine》2010.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