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祖岐: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上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可以说,我国的文学发展也起始于诗。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几千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诗、词、曲为主要形式,出现了古体、乐府、近体、律诗、绝句、词、曲、新诗等丰富多彩的诗体,繁荣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诗坛文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写诗、填词、作曲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创造中国特色的新诗体,必然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摆到我们诗词界的面前。
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中国特色新诗体呢?
首先,这是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弘扬时代精神的需要。诗体来源于人们的审美观、审美体验、审美愿望和审美追求,来源于时代,根植于时代。时代不同了,人们各方面的体验和追求也就不同了,也就需要有不同的诗体来表现自己的诗意、诗情。历史上诗体的变化,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的变化。例如:作为诗体的一种——词,即是在隋唐燕乐的兴起中应运而生的,当时叫“曲子词”。到两宋普遍流行时,已经发展到成千上万种词牌。再如新诗的出现,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其时代性更为鲜明。而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比之旧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艺领域,坚持继承中创新,歌唱新时代,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因此,诗体改革不仅是诗词本身在继承中创新的需要,也是反映新的时代精神的需要。
当前,各种古体诗词仍然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与新诗一起,是诗词创作中的主流。但在诗词界,已经有不少人不满足于照搬古体,而在积极探索诗体改革,创造新体。我们在报刊上常常看到的,诸如:赋予新诗以古体诗的一些格律要求,出现了一种既像诗又像词、曲的作品;还有用古体词牌的句法,但不讲究词牌中的一些格律要求,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以及自创词牌、曲牌和格律的自度词、自度曲等等。在这些探索中,有的已经取得较好的成就,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例如,顾浩先生的“新古体词”、丁芒先生的“自度曲”,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其次,努力创造中国特色新诗体,也是诗词与歌舞、书法、美术等文艺形式,更好地相通相融、互相促进的需要。我国最早的诗,是与乐舞联系在一起的歌唱,是传播有韵的谣谚,是借诗陈言、借诗行乐、借诗交往的文艺。总之,它是可以歌唱、呤诵和伴舞的。而词和曲的出现和发展,更是直接表现歌舞和吟唱的。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歌词化和诗化两种趋势。自南宋以后,才由于宫调失传,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文学体裁。中国传统诗词与书法、中国画,也早有不解之缘。诗书画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相融的。自古以来,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诗画本一律”等说法,不仅是诗书画创作的一个原则,也是人们艺术追求的一个目标。书法写诗词、绘画题诗句,早就是一种时尚。古人中兼诗书画于一身者不乏其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所以能扬名古今,其中多数人精通诗书画,并在这方面有较大贡献,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到了现代,由于知识门类、科技门类、职业门类的极大拓展,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攻诗书画,加上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很苛刻,又难学,所以,现在兼诗书画于一身并有突出成果者越来越少。书法家写古典诗词的多(当然也是好的),写自己诗词的少;在美术作品的题款中,也很少见到有诗词。专业书画家越来越专,越来越职业化。大家习惯于“跑单帮”,不大敢“越界”。因为“越界”有危险,弄不好丢掉自己的专长,砸掉了饭碗。由此看来,解决诗书画的相通相融,以及诗词同歌舞等文艺形式的更好结合,使诗词回归本源,既是光大诗词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体艺术水平的需要。因此,诗词改造、诗体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努力创造出有利于诗词与其它艺术形式更好结合的诗体。
中国当代新诗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从总体上说,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诗体,它是对中国传统诗词继承和创新的诗体,它是能够更好地承载时代精神的诗体,它是能与其它文艺(尤其是歌舞、书画)更好融合的诗体。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新诗、格律诗、民歌,会不会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赞成毛泽东同志的设想。我认为,创造这样一个新的诗体,有几个要素需要把握好:
一是在句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五言、七言,也可以二言、三言、六言、八言,长短句,什么句式都可以,像新诗那样,自由发挥。
二是既要讲格律,又不作规范。不讲格律不成为诗词。中国传统诗词的格律美,是其它文学形式难以代替的。它含蓄、凝练,能较好地表达作者感情,营造意境。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万年也打不倒”,主要是指它美妙的格律。但固有的格律也需改革,解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对格律不作规范,让作者自己去把握平仄转换和节奏,根据需要去设置韵脚的位置,也就是自创格律。这样,既打破了古体的死框框,又使格律美得以保存。
三是既借鉴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又要用今人听得懂的话去写诗词。要避开生涩的语言,更不要追求用古怪的字,把民歌中好的语言引进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靠近现代人,进入现代歌舞、书画和有关艺术领域。
四是尽量保留古典诗词中其它一些优秀品质。如引领字、对偶句的运用;适当用典;诗防病句,词可分片;炼字、炼句;追求意境;等等。总之,要妥善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要因为诗体改革,追求创新,而把好的传统弄丢了。
综上所述,我对中国当代诗体改革创新,倾向走自由体格律诗的道路。也就是:传统为本,格律自度,一诗一律,自由造句。这样,可以跳出“千篇一律”的束缚,让诗更好地贴近现代人,并与歌舞、书画等艺术形式相通相融,互相促进,更好地为繁荣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诗体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为了缩短这一过程,减少盲目性,建议在各类文学、诗词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创新诗体的作品,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活跃创作思想。建议诗词界与书画界联手,举办一些诗书画相结合的作品展览,促进相通相融。建议诗词界与音乐界联手,举办一些诗词吟诵、演唱会,使诗词成为乐坛的一个重要成员。建议诗词界相机召开专题研讨会,交流创新诗体的情况和经验,保证中国当代新诗体更好地登上诗坛。建议继续加强对古体诗词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创新诗体并非否定古体,而是适应时代要求,使中华文坛不断出现新的奇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今天,中华复兴的凯歌已经奏响,对中华传统诗词继承和创新的乐章,必将汇聚到这一美妙的交响乐曲之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