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高调折桂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引起了国际电影界的极大关注。这部由英国著名电影人汤姆·霍伯执导的影片,讲述的是英王乔治六世的真实事件,让我们跟随这位一国之君的脚步,开始一场寻找他的位置和声音的历史性旅程……
回望历史,演说,无疑是西方政治家宣传和鼓动人心的得力道具。正如片中主教所说,传媒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带给人们邪恶与希望,带给领袖挑战与机遇。以前的国王只需稳坐马背,表现得体,而现在王室家族角色转变,必须主动去迎合大众的需要,王室成了“演员”,甚至成了英国面向世界的昂贵宣传品。如同片中的国王,在直播间讲好一段话是他刚继任时最大的职责和挑战。他被塑造成一位有坏脾气又有温和父爱、为恐惧而哭泣又能勇于直面困难、时而透露孩子气又心存责任感的常人,可以说影片是对历史事件的现代诠释,其整体叙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所认知的王权大众化,人们心目中的王室已不再是神秘的、神授的,而只是一群接受特殊道德操守约束、享有特殊权利、承担符号化角色的平凡人。乔治六世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历史交替的时刻走上王位。纳粹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善于激情演讲的希特勒,而美国也在迅速崛起。乔治身为一国之主却无法自如地掌控话语,这恰恰影射了英国正逐渐丧失话语主宰,一度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即将瓦解。这一切始于乔治六世时代。
让我们重温影片的影像画面叙事。影片借鉴哥特风格的外在元素,着力打造出一个浓雾笼罩下迷惘的英伦:被云层遮蔽的逆光中古旧的公寓楼房;迷雾中看不到尽头的路;道路两侧色调灰暗的人行道以及纵深排列的枯枝树木;街道上低头行走着的身着黑、灰色长衣的男女老幼;戴着黑色宽边礼帽手持黑伞的旧派英伦绅士等;仅仅几秒钟远景里的雨,仿佛让人看见“日不落”的现实已处境尴尬。正如影片中展现出的晦暗、阴冷、压迫的画面那样,种种场景均昭示着身处那个旧时代的人们心中的迷茫,预示着自此英伦的帝国风采将逝。就像雾霭遮掩的街道,人们看不清路的尽头,辨不清方向。这是个历史性转折的艰难时刻,大英帝国正经历着最后的辉煌,经历过一战重创的英国被迫向德国宣战,二战爆发,不列颠帝国殖民地自此分崩离析,殖民主义从此走向没落。
影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屈地搁置在画面的角落或一侧。这种明显的偏离,一是用于传达乔治六世对于自我身份的矛盾感和有意的回避,同时也暗示了其口吃的心理原因。乔治六世与莱诺,一位是血统高贵但是内心脆弱的国王,一位是意志刚强有才华但缺乏贵族风度而被轻视的平民。言语治疗师莱诺本是一位自澳大利亚来到英伦生活的平民,他怀着莎士比亚戏剧梦,热衷于扮演戏剧中的国王,但由于年纪太大无法胜任角色。同样的一种由生理缺陷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恰好出现在同一时代站在相反方向的两个人物之间。两个人在社会地位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是另外一种关系是病人与医生的关系。这种双重关系极为绝妙地诠释了英国的政治文化理念:王权必须被尊重,但是一定要用平民的力量来限制和辅导。
英国是一个特殊的欧洲国家,其政治文化传统与欧洲大陆有很大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国王、贵族、资产阶级等各方势力经过一系列斗争与妥协,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英国人民历经对王权的抗拒和限制,尤其又经受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洗礼,形成了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格精神。英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才得以成就乔治六世与莱诺——君与师、贵族与平民的传奇友谊,生成了身份、心灵上的矛盾错位,即弱势与强势、失败与尊严、对立与平衡的双重变奏。
旧派英式尊严成为解读这段王室与平民传奇关系的关键所在。所谓英式尊严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文化核心之一,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融合了各阶层价值观而形成的。莱诺一出场,面对高贵的公爵夫人底气十足,而对妻子却言听计从。当孩子提出要玩游戏时,莱诺兴奋的表现着实不像绅士,与其面对乔治的那番镇定自若反差巨大。他对乔治的称呼从朋友间直呼昵称,到演说成功后尊敬地称呼“陛下”的转变,也映衬了莱诺坚守的英式尊严。
近年来王室题材影视作品大热,《温莎公爵夫人》、《女王》、《伊丽莎白》等都是影视史上的大作。《国王的演讲》与此前王室题材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传统英式尊严和道德规范。不抱怨、不推诿、谨慎、谦逊、坚毅、高尚、家庭和睦——这些浓缩了英国乃至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主角与妻子和好友身上充分展现。观者向来将王室题材影片大热的原因归于民众对王室的窥视欲,王室作品也一向围绕争权与夺利、忠诚与背叛、阴谋与爱情、危机与秘史等展开,但《国王的演讲》一片除了如实交代了乔治六世的童年阴影,表现了他因口吃而怯懦无助和脾气暴躁等使人物性格丰满化以外,对于其它有损王室尊严的情节则进行了弱化、加工和虚构。如英国第一位逊位的国王——乔治六世的兄长及其情人与纳粹关系甚密,对于这一情节,影片进行了弱化,只由他人一言带过。再如电影中乔治六世始终反感纳粹德国,事实上他一直是绥靖政策的积极拥护者,直到德国发动二战才改变立场。乔治六世夫妇的爱情也得到了美化。这些艺术加工让这位国王及其家庭显得愈加完美,包括对莱诺的英式尊严的表现也亦步亦趋。正如《女王》中女王的那句话:“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句话也是《国王的演讲》通篇要表达的乔治六世所完美维护的传统英式尊严的精髓所在。影片怀念渐行渐远的英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具有强烈责任感、沉静、内敛的老派英式尊严发出召唤!
《国王的演讲》发生在英国历史性转折的艰难时刻。这部怀旧影片,通过对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国王近乎完美的诠释,表达了对王室传统的英国式尊严的怀旧和追思。然而尽管王室具有崇高的精神象征,它终归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转化。影片的叙事、情节设置及如梦境般晦暗的画面,无处不在地体现着那单纯的膜拜、曾经的辉煌、刻意遵守和维护的尊严都已逝去,成为英伦往事中的值得怀念的片段。置身于历史更替的年代,一位国王竭尽所能也只能讲好一段话,任何人物都未必有力挽狂澜、挽救大英帝国命运的能力。正如影片所渲染的气氛那样,尽管国王最终成功发表了圣诞演讲,但聚集在白金汉宫门前的百姓以及围聚在收音机前各阶层的英国人民面色凝重,这份凝重是否包含一份反战的思考抑或对帝国主义的哀悼?大国崛起源于引领时代潮流,反之,不能引领未来,或者过度扩张内耗实力,面临日益积累的内外矛盾而力所不及,衰落就是迟早的事。
1.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
2. 汤姆·利文:《温莎家族:一个家庭的荣辱史》,戴雪松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