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教育功能
李晓燕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备塑造完美人格、高尚情操、健康身心等功能。早在194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即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了完备的教育;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不算是有教养的人。特别是在1977年,美国一份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中,所提出的15条提议全是基于一个思想,“只有当艺术变成每个学生在校内外和各个学习阶段中个人学习经验的中心时,美国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工具。随着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指通过一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身心、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
音乐虽然不像语言文字那样能够形象表达明确的概念和思想,但却能够与我们的想象和感官对话,通过音响来刺激我们的感觉,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音乐以一种非直观的方式把人们带进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环境中,使我们的感情自然地与作品的思想直接产生共鸣。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用来改善灵魂的品质”。可以说,音乐对人的影响巨大,对人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感化作用。
具体来说,音乐是表达感情的,是人们为得到情感满足而不能缺少的东西。快乐与悲伤,声音或动或静,内心感情的各种变化都可以通过音乐全面表达出来。《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蕴含的浓重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音乐作为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正是通过情感来感染他人,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传达情感的,创作、表演、欣赏音乐都需要人们敞开心扉,让发自内心的感情随着乐声而流泻。《乐记·乐象篇》中说:“乐者,德之华也”,优秀的音乐以美妙动听的旋律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因此可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接受道德与精神、意识的力量,从而使人感受优美崇高的境界。
而中国上古教育方针中,音乐也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从古到今,音乐对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人达到成熟高级的境界,特别是音乐,它是树人育人的终极。孔子在《论语》中说:“乐者,乐也”,即音乐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感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所以,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美”是音乐的灵魂。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那些充满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的不良作用不容忽视。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柯达伊认为:“穿着低级趣味的人并不危害他自己的健康,但艺术上低级趣味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它将人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名作及其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精神就会萎靡或发育不全,整个个性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历年来,流行音乐中优劣混杂,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港台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今天,人们正处于良莠不分,盲目模仿的阶段,“不爱刘天华就爱刘德华”的“追星族”更是不少。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向大众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教给他们欣赏的要领,同时分析某些歌曲的害处,提高人们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热爱真善美的思想感情。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的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必然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音乐的技术性很强,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的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培养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无论是合唱、重唱、齐唱,还是合奏、重奏、齐奏,都是需要精诚合作的艺术,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与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有紧密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心灵的沟通。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廖乃雄先生就特别强调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认为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廖先生认为,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要到最普通的中小学去听学生的合唱。因为让一个人唱好歌很容易,让所有人都唱好则很难,学生合唱水平的高低与音乐教育的水平成正比。而重点学校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容易,普通学校拥有高水平的学生合唱团则很难。如果普通学校的合唱水平高,那就表明这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的合唱水平高,从而也表明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的音乐教育水平高。例如匈牙利有4%的学校每天都上一节音乐课,其主要内容便是合唱。而德国有占人口1%的人参加业余音乐学校的合唱活动,往往是家长在送孩子学音乐的同时,自己也参加家长合唱团。此外,目前国外老人音乐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合唱与合奏。
合唱在音乐教育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廖先生解释到:音乐首先是一门集体艺术,集体唱奏、表演,能感人至深,影响力大。通过合唱,能最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融洽人际关系。可见,音乐教育能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浸润、滋养人的心灵。
四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发源于手的发达,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亦会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教育过程。随着乐器学习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灵敏性也会不断提高。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音乐的发现充满了魅力和憧憬,伴随着惊喜与激动能够激发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产生创造生活的原动力。
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启想象力的钥匙,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地发挥。音乐以它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音乐的思维特点。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可能从不同的音乐角度被探索、改变和揭示出来,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以其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并触动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音乐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思考世界。
音乐创作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是表演者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五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还可以平复人的心理疾病。经常练习唱歌或者乐器,不但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也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从而使学生视听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和协调。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日本一个幼儿开发协会进行的实验表明,经常进行音乐熏陶的幼儿,他们总是笑眯眯的,不怕生人,说话比别的孩子早些,眼睛也特别有神,长大以后,智商和情商水平较高,创造性较强。
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或课业负担的繁重,使很多人的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以致孤独、压抑,甚至自我封闭、暴躁、委靡。如果有良好的音乐教育,则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使身心得到自然的释放,有利于人们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正如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当前,音乐治疗学已初具规模,高血压症、心脏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语言障碍等,都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进行有效治疗。尤其是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还能锻炼学生体质,使学生精力充沛。
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育人功能。当今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了家庭音乐、社交音乐、节庆音乐、广告音乐、政治音乐、宗教音乐、治疗音乐等形形色色的种类。如果我们利用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反之,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人类凭借自己理解声音的能力创造出了音乐。音乐的历史是人类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也是最高级的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法国教育家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一种人格的‘重塑’,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教育,小之影响个人身心,大之关系到民族性情,就像《史记·乐书》中所言:“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和谐的人生与音乐艺术自然相随相伴。音乐教育没有永恒的形式,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音乐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作为一种从古至今的生命信息,折射出人生的无穷奥秘。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于心灵实质,抒发人类的情感和情绪,感动人心,唤起共鸣。
责任编辑:张慧瑜
李晓燕:太原市师范学院音乐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