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我们在一起聊天。聊过他创作的剧本《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后,他谈到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他想创作一个向共和国60年华诞献礼的电影剧本。我在钦佩他连续作战的旺盛精力的同时,也诧异他想得那么远——因为还隔着那么长时间。但这想法无疑是不错的,问题是写什么。可写的题材和人物很多。讨论来讨论去,我们一致认为,应当写毛泽东,因为他是对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贡献最大的人物。
我对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抱着长期的浓厚兴趣,这使我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王兴东邀请我与他一道编剧。因为我从未编过剧,志向又不在此,对编剧之苦亦心怀怯惧,所以表示只愿意从旁协助。王兴东坚持要我参加,说只有署了名才能真正负起责来。在他的说服下,我同意了。王兴东说,咱们都是党员,都当过兵,都是在新中国长大的,到了共和国60年大庆的时候,有责任表达一份心意。他说得很动情,我的心里也热乎乎的。
写毛泽东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少。八一厂在中共中央军委的支持下,倾全厂之力拍摄的《大决战》等系列,在对解放战争的表现方面令人叹为观止。长影厂的影片《开国大典》在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上独出机杼,堪称佳作。我们要写,必须与它们有所区别。
王兴东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号召政协委员写政协,而全国政协的成立恰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夕,在当时全国尚处于战争的情况下,全国政协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直接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且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写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借此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由。由于把这类题材成功地搬上银幕的电影作品尚付阙如,这给我们留下了创作的空间。
我们确定了写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统一战线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同时我们也就确定了这部未来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应当是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富有远见的制定者和事必躬亲的践行者。只要了解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分配毛泽东主抓全党的军事和统战工作,读一读他亲笔给民主人士写的大量信、电,看一看他亲自做众多民主人士工作的事实,就不难理解。我们认为,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本人对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视和重大贡献,则有忽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全盘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和看轻这一大法宝的危险。
这件事就这样启动了。王兴东一再叮嘱要保密,当然更不会有来自任何一方的承诺,保证这个剧本能得到使用。这正是王兴东历来的做法。我一方面出于对他的信任——自从他编剧以来,起码有十多个电影剧本投拍;另一方面觉得,为了国家,即使白干一场也是值得的。
此后,我多次去王兴东家。他给我准备了一个厚厚的大本和一支水笔,滔滔不绝地向我传授他几十年积累的编剧心得,例如“五根火柴”、“鞭梢原理”等等,我都记在本子上,像是上编剧的速成班。
要写全国政协,就要写民主人士。著名的民主人士很多,有趣的故事也很多,都写势必导致笔墨分散,为智者不取,但若要取舍,则写谁不写谁又颇费斟酌。王兴东提出只写新中国初建时作为副主席的三位民主人士——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使这个难题随之破解。当初,我们只是为了避免“为什么不写某某某”之类的诘问,是一个讨巧的做法。后来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三位副主席正好代表了三个重要的方面:宋庆龄不但代表了一直坚持革命立场的国民党左派,而且代表了孙中山;李济深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澜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在后来的写作中,我们发现在1949年的国内政治形势中,是否“划江而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又重点描写了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团长张治中,把他作为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毅然站到人民方面的国民党高级官员的代表。
这其实是一个群戏。不要说有那么多民主人士,就是毛泽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中的一个代表。但若要硬按“一人一事”的电影编剧理论来要求,我们把这个剧本归纳成“一人”是毛泽东,“一事”是建国。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一开始,王兴东就提出要给每个主要人物找到危机,民主人士北上要很不容易,有了危机,有了冲突,戏才好看。在深入研究史料后,我们发现历史已经提供了理想的素材。毛泽东在城南庄居住时,曾受到特务引导的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李济深在香港受到监视,秘密北上时颇费周折。宋庆龄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才同意赴北平参加政协会议。张澜被国民党特务绑架,险些遭到暗杀……把这些情节加进去之后,使影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摇曳生姿。
影片的片名我们很早就定为《建国大业》。因为字少,庄重,响亮,风格有点像是颜真卿的楷书。恐怕其中也有《开国大典》的影响。曾有人提出中国之“国”古已有之,何由再建?但《建国大业》之“国”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确实建立在1949年。我们也曾推敲过是叫“建国大业”还是叫“建国大计”好,最终觉得还是叫“建国大业”分量更重一些。后来我们在史料中,看到毛泽东在迎接宋庆龄到北平时说的就是“欢迎你来与我们共商建国大业”,就更确定了这个片名。
时间过得飞快。冬去春来,夏歇秋至,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鼓舞着全国人民,也激励着我们。在王兴东家的庭院里,我们互相模仿着剧中人的语气编着台词,激动时眼睛溢出泪水。更多的时候是分头写作各自为战,互联网充当了忠实的信使。剧本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逐渐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对这个题材的写作做过两次重要批示,并将剧本批给全国政协所有副主席审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中国艺术报》登载的王兴东的《建国大业》创作谈旁做了重要批示,对这部影片寄予厚望。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在看完剧本后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迅速提交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讨论,筹划剧组的搭建。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同志带领北京市政协的党史、历史专家们提意见把关……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个剧本被搬上银幕是不可能的。
在60年前,毛泽东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在60年后,我们来看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感觉那真是一个伟大的起点,它开始了一个古老民族长时间的至今还在继续的伟大的复兴。
《建国大业》已经与观众见面了。作为编剧,我们真心希望大家喜欢这部影片。如果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欢乐颂中是一个悦耳的音符,在十三亿人民欢乐的海洋中像一朵美丽的浪花,那我们将感到十分的满足。
陈宝光:电影《建国大业》编剧之一
责任编辑:唐宏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