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白居易诗歌中的佛家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 热度: 23897
作者:胡 玲

  学校: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白居易诗歌中的佛家思想

  作者:胡 玲

  学校: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白居易用诗歌来阐释佛教义理。他的诗歌,主要阐释佛教苦乐观、色空观、禅宗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有些诗歌因单纯罗列佛教术语典故而略显得枯燥生硬。佛家,特别是禅宗思想,对白居易的诗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佛家;空幻;因果;禅宗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是佛教极为盛行的时代,他27岁时便与慈恩寺产生联系,而后政治上的冲击、家庭的离合、与元稹的交游,都让他在行动和思想上更加贴近佛教,在佛教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禅宗在影响士人的生活内容、生存方式乃至人生态度的前提下,进入诗的内核,而成为诗的内容和机趣。”佛教发展到中晚唐出现分宗立派的局面,对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响。考察白居易的诗作,很多诗歌都体现了佛家义理。

一、苦乐观和色空观

“苦”是佛教的最基本义理,在佛教看来,人的一生没有安乐和幸福,只有痛苦。促使释迦牟尼佛出家的直接原因就是认识到了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像佛家“四圣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痛苦和解脱的方法问题。如第一谛的“苦谛”,是揭示佛家所谓的人生痛苦的本质,而“集谛”、“灭谛”和“道谛”讲的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原因,消除办法和达到幸福的途径。

  因为人生之“苦”,所以佛教就提出了“空”观。这里的空不是绝对的空,而是一种假有,《心经》中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无有恒常,世间万物瞬息变化,万物空幻不实,生命只是极为短暂的一个虚幻的存在。

  “苦”与“空”二者相依而生,白居易的诗歌渗透着人生苦短和人生空幻的生命主题。

(一)在对头发关注中所体现的生之苦痛

白居易诗作经常通过对头发的描写,来表现对人生苦短的感叹。病弱的体质、坎坷的遭际加上自身敏感的性格,使得诗人更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

  白居易提及发白和发落,据统计,仅“白发”一词在其诗中就出现70多次,“白发”成为诗人对光阴流逝、人生无奈的感慨和寄托。很多诗作将白发和发落这两者结合起来写,年华老去的伤感意味便更为浓厚。《叹发落》:“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感发落》:“昔日愁头白,谁知未白衰。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初见白发》:“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叹老三首》其一:“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其二:“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途中感秋》:“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在白居易笔下,头发的斑白离落,已与草木的凋零、寒暑的易节、时序的流转等万事万物的变迁交织在一起。

  白发丛生、容颜易老,唯有在佛教中找到精神的解脱之法。正如《白发》诗所言“由来生老死,三病常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冶。”生老病死是相随而在的,要祛除这四宗痛苦,唯有“念无生”。因此白居易的诗歌中除通过头发来描述“生”之苦痛外,还善于描绘“老病死”。

(二)对老病死的描述

老病死,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对于这三宗苦痛佛家常常讲超脱,超脱自然规律对个体的束缚。白诗通过对死的描述来表达人生苦短,《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一:“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自悲》:“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因知群动内,易死不过人。”《哭诸故人因寄元八》:“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我今头半白,焉得身久存。”《放言五首》其四:“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老病,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象。《自觉二首》:“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年华老去固已知,“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唯有“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此外,《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云:“既无神仙术,何除老死籍。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白居易诗企图利用佛教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正如他《赠王山人》诗中所言:“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亦无灭。”白居易并非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生死矛盾的路径,而是在意识到老死之不可避免后通过追求“无生”来保持心灵上的平衡,求得解脱之门径。

(三)人生空幻的领悟

既然生老病死之不可规避,那白居易领悟到人生之空幻便不足为奇。《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暮春寄元九》:“浮生都是梦,老小亦何殊?”《野行》:“浮生短于梦,梦里莫营营。”《观幻》一诗,将这种人生最终归于虚空的认识,直白地道出:“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外在世界如过眼烟云,瞬息万变,眼中的花,不是真真切切的花;雾,也不是真真切切的雾,而是外部世界的外化,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突如其来,去的时候也是不可捉摸。外部世界尽管变幻万千,但最终全归于“空无”。

二、将禅境引入诗境

佛教宣扬人生痛苦,目的是为了使众生认识自己,以此修得般若智慧,让众生开悟。悟后起修,最终得到生命的解脱。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对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诗人作品引禅理入诗,往往寓禅理于无形,禅境醇厚。白居易很多诗歌未使用禅语而具有极深的禅意,钱钟书《谈艺录》言“乃不乏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朕者,著迹而如见……鸟语花香,而浩荡之春寓焉;眉梢眼角,而芳悱之情传焉。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触目菩提,不容拟议;直觉境,水月相忘;日用境,脱落身心。”白居易的诗歌善于融禅宗的现量境、直觉境、日用境入诗。

(一)山水体悟,水月相忘

佛教禅宗将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山水作品往往呈现空远幽细的特点。诗人随缘任性、乐以忘机,有时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如《闲居》:“心静无妨喧处寂,机忘兼觉梦中闲。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朝回游城南》“旦随鹓鹭末,暮游鸥鹤旁。机心一以尽,两处不乱行。”《在家出家》:“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

  《寄韬光禅师》:“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在对禅寺特有的幽静景色的描写中表现了幽深空寂的禅境。“涧水”、“云”与“桂子”一片圆融和谐。

  禅宗在审视万物时的自在无拘,带来了诗境的雍容洒脱。《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犹如一幅淡墨的山水图画,白云与泉水从流飘荡,明净澄澈,一如诗人闲适的心态。

(二)日用是道

“水月相忘”侧重于对自然山水的体悟,而“日用是道”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唐以后,禅宗在欲行禅特别盛行,它宣称不用出家修行,甚至不用拜佛念经,一念顿悟便可以于人世间苦痛中解脱,所谓“身不出家心出家”(《早服云母散》)。虽身在官场,但只要放下人生的枷锁,便可悟得禅道。“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赠杓直》)。“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玩新庭树因咏所怀》),所谓日用平常皆是禅道修行。只要自我顿悟,外在的一切束缚都是多余,日常生活一样可以参禅悟道。因此白居易许多诗歌描绘了他在家礼佛的情景:“歌脸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裙迟。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知。(卷三十四《与牛家妓乐雨夜合宴》)他在《山居》诗和《在家出家》两首诗歌描绘了他这种半僧半仕的身份。另外,佛教“涅槃寂静”,灭除一切烦恼,不执着于外物,便是禅宗提出的“活在当下”。《对酒五首》:“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喜,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清调吟》:“今晨从此过,明日安能料?若不结跏禅,即须开口笑。”

  白居易信奉佛教,但是并不禁欲,“他并不笃信佛教的终极真理和彼岸的极乐世界,而是将佛教的超脱意识改造为此岸世界的知足饱和、闲适无忧的人生哲学”。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代动荡不安,他习佛,实则是渴望从佛教中找到精神解脱之法,力求在尖锐复杂的官场斗争中求得一席之地,虽是十分功利性的,但也可以说,“仕”和“隐”在他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因果报应思想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内容,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散而灭。因果报应不仅包括现世一切行为现象,还包括前世、未来世的种种。善的因能造好的果报,恶的因导致不好的果报。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便是阐释因果报应的。

四、因平易而带来的禅境缺失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不在乎外在形式。白居易将禅宗的精神精髓转化为诗歌的一种创作方式,表现在诗歌中的便是自然流露、任性而出的类似闲吟式的语言。这类的诗歌大多过于直白显露,而缺少诗歌本身的婉约蕴藉和禅宗的幽远意境。《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摄动是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有些单纯罗列佛教典故的诗歌,有损诗的意境。如《赠草堂宗密上人》:“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有堆砌术语之嫌,减弱了艺术的美感和魅力。

  白居易的诗歌关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折射出佛家的苦乐观:但个体生老病死之不可回避,又让他能够觉悟到人生之虚幻。禅宗深化了他对佛理的体悟,使诗歌走向日常生活,使诗歌呈现出闲适的境界;但过分追求闲适任运,又导致了诗歌生硬枯燥。可以说,白居易诗歌总还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始终焕发出佛家思想影响的光芒。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歌之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孙昌武.禅思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8.

  [10]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白居易.白氏长乐集〔M〕.上海:文学古籍社,1955年影印本.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白居易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3]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

  [14]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98(1).

  [16]尚永亮.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2).

  [17]刘正辉.浅论《红楼梦》诗词中的佛学思想〔J〕.安徽文学,2010(10).

  [18]胡遂.诗禅特质异同论〔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4(2).

  [19]胡遂.三学兼修话香山——白居易佛学修养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0]邹婷.白居易的生命意识及其与佛教的关系〔J〕.泰山学院学报,2010(1).

  Brief analysis Buddhist thought of Bai Juyi’s poetry

  Hu Ling

  Bai Juyi uses poems to illustrate Buddhist principles.His poems mainly expound the Buddhist view of happiness and hardship,nothing view,Zen and Karma thought.Some poems seem to be dull and boring because of the mere listing of the Buddhist terms.Buddhism,especially Zen,has an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Bai Juyi’s poetry.

  Bai Juyi;Buddhist;Unreal;causality Ze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