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花团锦簇下的暗流涌动——当下书法艺术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7008
一苇

  纵观中华艺术,没有何种样式能像书法这般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衰,时至科技高速腾跃的今日,仍以其魅力拥有数千万众的爱好者,这个群体尚不包括专业人士。亦没有何种样式能够如此独特地诠释中华文化,并能在国外掀起“中华书法热”。而由此推动的纸张、墨汁、毛笔等文化产业复苏,各类业余书法培训机构的滋生,大中小学校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官方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使书法艺术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然而,在花团锦簇、众芳喧妍之下,却依然有着令人担忧的乱象,需要良性的干预,使之回归正统,使“乱花渐欲迷人眼”,转为“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困境,伴生于“文化自信”下的书法繁荣。

1.入展评奖,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扬名立万的唯一途径,成了书法创作的风向标,利弊相当。勿庸讳言,各级各类书法展览评奖,确实推动了书法学习创作的方兴未艾。正如各类考试制度,虽然存在弊端,却为平民阶层的子女跻身城市谋求体面职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入展,特别是“国展”“省展”,也确实为在基层默默苦练的书法创作者提供了扬名的机会,也是书艺达到何种层次的佐证之一。倘若能在大展中获奖,便有可能成为“书法家”。犹记林散之老人能成当代“草圣”,也有赖于先生在“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中大放异彩。如此,参展、获奖,就成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向“书法家”挺进的利器。这本不足怪,却也成了误区。为何?入展、获奖书家的作品,成了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争相临摹,甚至其章法和形式也无出其右。不学古贤,却追今人。一时间,以吸引眼球、夸张搞怪、形式复杂的“展览体”大行其道。在形式上,崇尚以不同色彩纸张的拼接、做旧、染色、打蜡、印章的装饰、多种字体的配合等,体现了作品表现形式的精心设计,使之好看,具有现代感,达到“第一眼”的效果,有些作品直接沦为手工制作的“装饰主义”。在书写上,夸张、变形、墨色的强烈对比,颠覆传统的书写方式,成为“展览体”的基本特征。此外,评委作品、获奖作品也受到盲目效仿。有的书法爱好者为了入展获奖,专门去揣测评委专家的喜好,模仿评委书风。有的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临摹评委作品上,却不在学古人上下功夫,致使书法作品呈现了千人一面的流行书风。有的为了入展,将一幅作品反复调整几十遍乃至上百遍,采用“制作”代替“创作”,甚至用电脑设计好字体章法,打印出来后在上面描摹。当然,在一幅作品上反复调整也能提高书艺,但对学习的广泛性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上有一定的制约。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为了速成。而在电脑设计稿上描摹就更离“创作”甚远矣。这些书家,其展览作品自然可圈可点,但是现场创作,即刻捉襟见肘。更有甚者,出钱请人代笔投展,弄虚作假,真相大白之后,自然声名狼藉。

  “展览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代文人书斋中的玩味品读,成了展厅中的匆匆观赏,使得“展览体”以吸引眼球为要务,而缺少文化内涵与审美体验的观照,更多的是感官刺激的形式主义。如此,书法创作可以解构为线条质量、点画结构、章法布局、空间分割、节奏单元等,独独缺少了深度的文化内涵,传统文人士大夫“以文为书、以书养人”已沦为片面追求展览效应的急功近利。

  2.各类书法培训良莠不齐,既有从中受益者,更有误入歧途者。时下的书法培训,主要分为学生书法培训和成人书法培训。学生书法培训又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的书法教育,大多只是“写字教育”,便是如何将字写得清楚明白,更多的是对间架结构的训练,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均是如此。加之大、中、小学校的书法教师往往缺乏专业水平(艺术学院除外),教学方法也是停留在写字阶段,教出的学生写字都很呆板,离书法艺术甚远。而校外书法培训班的老师,也是以营利为主,难有高水平的教学,大多从工整的唐楷入手,极求平正,往往使书法沦为工艺化,即便有清醒的教学者,从篆隶入手,亦往往只得其形,而难得其精神面貌,将篆隶写成美术字者多。成人书法培训,却是不同的状况。一类以“雅玩”为主,在紧张的公务商务之余,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修身养性、陶冶性情,能将毛笔字的线条质量略为提高,间架结构略为合理,便可。这类习书者,既没有大量时间练习,也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与创作之中,图的是静心养性。实际上,这类习书者的心态更接近于书法精神,可惜由于书法基础、文化素养等原因,实在难以将书法上升到艺术层次。另一类立志成名成家,为了快速达到入展获奖的目的,想方设法走捷径,比如不惜重金参加某评委办的书法培训班,学的也是评委喜欢的一路,或者直接临摹评委的书法作品,有些评委甚至打着“包入展”的广告高额收费,使书法培训成为不折不扣的牟利行为。有的所谓名家,要求学生磕头拜师,学生只能学自己的“某体”,否则便是旁门左道,要逐出师门,近乎变态。有的书法培训班,动不动就是几日封闭式“魔鬼训练营”“国展训练营”“入展冲刺班”,与社会上的公务员考试培训无异,令人感慨。如果书法创作真是几日训练便可成名成家,那么书法也就沦为“雕虫小技”的匠人活计而已。

  3.“江湖”书法大行其道。所谓“江湖”书法,就是没有继承传统的“野路子”,或是将书法沦为杂耍的表演型“书法”。实际上,江湖书法其实不是书法,是用毛笔、宣纸和墨汁等媒介的“杂技”,因为已经无法可依,也无书可言。作为书法艺术,不论怎么变,都是有传承的,或者说,是以传承创新相结合。没有传承的书法已经“无书无法”,草书行书不依法,就不是汉字,不是“书”,没有传承的盲写瞎玩就没有“法”,有什么书法可言?即便是标榜创新的高歌猛进,也定是有迹可寻的。如果连基本的笔法也不对,字法也不对,不知其作品从何碑何帖出,不知其融合了哪些碑帖,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是江湖书法无疑了。从未有不学传统便能成书法大家之人。但是在社会上,这些江湖书法还是能唬人。狂、怪、野、恶还是博得一些人的喜爱,赢得掌声与金钱。比如写些连绵不绝让人看不懂的怪异草书,将动物形体与汉字线条拼在一起的篆隶,张牙舞爪、耸肩露臂、自创字法,都能博得恶俗之人喜欢,而棍书、拳书、左右手齐书、身体滚动书,还有赤身祼体书、大吼一声书、在女体上书,都属于“行为艺术”了。这些形式的卖点不在书法本身,而在于搞怪。而如此搞怪写出的字,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中国书法追求的文化内涵是潜移默化,是有节制的。试看王羲之尺牍中即便是忧愤成书之作,也有雅致之气,颜真卿《祭侄文稿》即便通篇悲愤,亦不离法度,写到“巢倾卵覆”几字,亦可感受到读书人的悲愤是有节制的,而非呼天抢地的。苏东城《寒食帖》写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样几乎欲哭无泪的诗句时,也是有节制的,再悲伤的情绪都在儒家思想的理性支配下。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势必对优秀的书法作品有干预。而村野匹夫的野怪恶俗之作一眼便可看出,当然,下里巴人的质朴与天真烂漫之作,也是书法的另外一条路子,文人也不乏质朴与天真,如苏东坡所言“天真烂漫是吾师”也是一法,但与野怪恶俗是另一回事。

  4.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亟待提高。中国书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官员商贾还是寻常百姓家,总以厅堂悬挂字画为雅事。过年家家贴对联,这是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无法相比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曾经发生过断崖式的倾覆,其根脉在众多人群中已经掘尽。大多人无非是附庸风雅而已。众人对书法水平的高低评判,也取决于几方面:仰慕大师型;只要在书协职位高、头衔多的自然不会有错,作品含金量高。偏爱熟人型;左邻右舍或是朋友同学,只要会写几笔,讨一幅字挂起,好不好另当别论。仰慕领导型:领导书法一悬挂,威风八面,水平自然也低不了。“外来和尚好念经”型;不管对方书法水平高低,只要是北京的、西安的,人家大地方人的书法,怎么都比本地好啊!好看型:只要自己觉得好看的就是好书法,别的靠边。只认现代型:只喜欢行草书或楷书,至于篆隶,看不懂,不要也罢。有多次,朋友、同学、同事叮嘱写字,末了总附两句,要楷书或行楷,草书看不懂,篆隶不要,太丑。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尚且如是说,普通大众更是可想而知。须知,不识篆隶,不懂书法。楷、行、草均从篆隶而来,或者说篆隶为基,行草为用。书法家杜洋说过,丢掉了篆隶,就丢掉了半部书法史。事实上,从夏商周至两汉魏晋,书法的主体是篆隶,不学篆隶,不谈书法。而民众不识篆隶,亦是不懂书法。作为欣赏者,其审美水平需要提高,使之喜欢书法、认识书法、懂得书法,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自然回归正统的书法主体地位便能得到民众的认可。

二、突破,在“文化自信”下的良性干预。

1.强化“入展评奖”的规范与秩序。无论是“国展”还是地方展,乃至各行业展,都应当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必须有良性的干预与参与。既要有层层选拔状态下的看稿评稿,也要有自由投稿的机会;既要有专家评委的选稿,也要有公开选评的机制,有监督保障机制,不能少数人说了算,不能以权威专家的个人主观意志来评判。达到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最终使真正的好作品脱颖而出。当前有些专家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乐于搞“一个人的排行榜”“某某大学评作品”“某某名家工作室看稿”等方式,表面似乎是推荐精品,实则是为扩大个人影响力。这种极为主观的方式,实不足取。

  2.规范各类书法培训。不能以“某某名家工作室”“某某大学培训”“某某书法培训学校”等等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自由地举办培训班。书法培训机构应当在教育部门或是工商注册,书法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资质,而非只要能写毛笔字的人都可招生,或者是某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理事就可以开馆授徒。毕竟,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虽有联系,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稍有不慎,即会误人子弟,使书法爱好者误入歧途。书法界流行一句话:“盲修瞎炼等于自杀,拜错老师等于他杀。”作为书法学习者,找对老师很重要。本来想提高,结果反被误导,这样的例子不少。因此,对各类书法培训机构的教师资质要求不能降低,应当更严。其次,应当由各地书协和教育局对书法培训实施考核机制,对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计划、时间安排等都有相应严格的要求,从而达到书法培训的最佳效果。对那些不合格的书法培训机构限期整改,不达标的给予取缔方可。

  3.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前所言,书法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普及程度几乎与民间文艺等同。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热闹者众,看门道者少。众多的群众将“写字”“画字”与书法混为一谈,其中不乏高学历者。如此,群众对书法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下足功夫。否则,书画市场的影响,势必对书法家的创作推波助澜。当然,也应当看到,群众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书法作品的品质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纯粹的唐楷或是二王行书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众人需要更丰富的高质量书法作品。另外,书法爱好者水平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平庸者众,脱俗者少;花哨者众,扎实者少;技术性众,艺术性少;炫技者众,文化内涵深厚者少。要出精品,必须老老实实下苦功学传统,在线条质量、章法布局、创新变化之外,还得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现在,书法家不读书,画家不写字,几乎是常态。纵观古代书法大家,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文化储备,没有积淀,纵然将线条练得精熟,也终归入匠人之流。由此,文学艺术界、教育界必须有系统的培训提高计划,比如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书法讲座,针对书法爱好者的不定期培训,针对书法家的研修探讨等,有投入、有安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使书法这个中华独有的文化符号再放异彩。

  4.强化书法批评的推动力。目前中国书法批评,尚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力量,专业书法理论人才不多,大多的批评文章皆出自书家之手,有的思考未必完整系统。另外,书法界存在着“捧杀”与“棒杀”两种状态。“捧杀”者,皆是赞美阿谀,明知其不足,却不敢指出,或者有意拔高,批评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反而助长了书家的“骄气”。“棒杀”者,则是口诛笔伐,恶意攻击,使书法圈子内的人际关系恶化,削弱了书法家的信心,使书法发展受到制约。无论是“捧杀”还是“棒杀”,皆须制止,要提倡一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批评之风。同时,要培养一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专业书法理论人才,写出与时俱进的优秀书法批评文字,引领书法在传承之上的创新发展,有了书法批评持久而强劲的介入,势必使书法艺术在良性轨道上前行。

  如此,中国书法必将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绚丽之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