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乡亲常用“一根筋”来表述对某人的看法。通俗、形象又语意复杂。似乎是说某人“憨”“迂”“愚”,脑瓜子不会拐弯;又似乎是说某人坚韧、执著,沿着既定方向义无反顾,用一首诗来描述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甭管怎么理解,与“聪明人”是不沾边的。脑瓜子“灵光”的人,绝对不会“一根筋”。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这个世界多“聪明人”,“一根筋”反稀缺。但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是“一根筋”,而非“聪明人”。先贤有言“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几人真正明白这道理?
以此来概括“打工评论家”唐小林,不知是否妥当?
我与唐小林的接触,是从电子邮箱往来开始的,而且是从一件并不令人愉悦的小事开始的。2011年6月初,《文学报·新批评》创刊后,稿源匮乏。编辑部一方面策划选题向专家约稿,另一方面向社会广泛征稿,对邮箱里的每一篇自由来稿都认真对待。只要符合专刊定位,不问名头、背景,即会采用。于是在自由来稿中发现了唐小林。谁知首发他的一篇来稿,就给编辑部惹了麻烦。那篇文章是批评一些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其中点到了《扬子江评论》。报纸一出,该刊编辑部负责人立刻来电“兴师问罪”。因是老朋友,语气尚属温和:“本编辑部从不收取版面费,对编辑个人管理也很严格,谅他们也不敢私下收费,批评失实,该何处理?”然后问作者何方“神仙”?答曰:“在深圳打工的业余作者。”经调查核实,原来是唐小林误信了网上“李鬼”盗用杂志名义收费的信息,导致批评“误打误伤”。最后了结此事的方式是,《文学报》刊登《扬子江评论》澄清事实的来函,及唐小林和编辑部的致歉信。经此风波,编辑部仍一如既往刊用唐小林来稿,因为他的稿件“靶标精准”、文字犀利、敢道真言,正是专刊所需要的;而唐小林的批评文字,在继续保持犀利风格的同时也变得更为严谨,在首届“新批评”优秀评论评选中获得“新人奖。”直至他来上海领奖,我才见到了真人面目:原以为是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一见才知已是中年汉子;观其言行举止,敦厚温和,与杀气腾腾的文风似也不相谐和;虽通过办刊才知其名,其实他酷爱文学写作多年,已有不少文字问世,并非初出茅庐。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唐小林进入了创作的井喷状态,他的稳、准、狠的批评文字,频频登陆诸多名报名刊,文章越来越成熟老道,受到整个文坛和文学批评界的瞩目。有人说,没有被他“批”过,都算不得名人。虽属调侃,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他的“剑戟”所指,几乎皆为国内文坛一线名家、“大佬”,如果要列出名字,像冰糖葫芦那样可以有几串。让我感到诧异的是,他这般舞枪弄棒、一路冲杀,为何至今却未见有人冲出来与他对阵?不排除有人自视清高,不屑于与一位打工业余作者“纠缠”;当然,也许有人虽有不同看法,但以沉默来显示大度、包容;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他的批评文字从不玩所谓学院派理论家的“弯弯绕”,而是通过细读文本,进行考证比对,然后揪住作品中的“硬伤”实施“打击”,说的都是有理有据的真话。如果说他的文章达到“一剑封喉”式的力度,可能有点夸张了。但被批评者要推倒那些被揭出的“硬伤”,却也不那么容易。除了沉默,只能沉默。心中不快,其奈如何?
也许有人说,这种批评缺少理论建构,属于“小儿科”类。但我觉得当下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理论“产能”过剩,缺少的是此类指名道姓不怕得罪人的批评。宏观否定、个体肯定的滑头批评策略,为很多“砖家”玩得炉火纯青。更不要说对“美人香草”和“麻风病人”都一概赞美的“吹鼓手”,正成为“抢手货”,频频现身在各种高大上的论坛、研讨会上。
古人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峣峣者易折……”。以唐小林这般持续勇猛、不见有任何收敛之意的批评姿态,在感佩之余,也常常为他捏一把汗。担心“一根筋”绷得太紧,会在某个无法预料处发生断裂。因此,有机会见面时,我关心的不是他又写了多少批评文章,指名道姓“骂”了谁,而是提醒他注意劳逸结合,不必过于地“鞍马劳顿”,也会问候一下生活上有无困难?以目前的稿酬标准,又无固定职业收入,更无“红包”可取,靠写批评文章获得几文稿酬,大概连吃外卖、盒饭也很困难的。
前不久,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友人在就餐闲谈时向我传递一个信息:有人私下议论,说在下与《文学自由谈》老主编任芙康先生,培养了一批文坛“打手”。唐小林当然是其中代表之一。此“议论”当然不是褒奖,而是语含讥讽。听罢此“议”,着实让我受“惊吓”不小,几乎也如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那般“失态”,将手中筷子滑落到地上。受“惊吓”不是因为“议论”中的讥讽,反是觉得“议论”者过于高估一份报纸或刊物主编的能耐了。所谓“打手”,岂止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办报纸和刊物,不是开武术馆,主编不是“教头”,更无武林秘籍可传。媒体只是一个平台或舞台,作者是演员,在这个舞台上,你能演出什么角色,全在个人修为。当编辑的充其量也就是拉拉幕布,调调灯光而已。但当今文坛确有某些报刊的编辑或主编,听作者尊称几声“老师”,就俨然以“老师”自居,如“武术馆教头”般气宇轩昂,得意于某作家因自己“帮忙”而成名,以为自己已经和正在“培养”很多“文学大师”,并正在写一部伟大的文学史。
对此,就一笑了之罢。
唐小林上一部批评文集名为《孤独的呐喊》,现在他得中国作协“青眼有加”,“高规格”组织出版的又一部文集也面世了。在表示衷心祝贺之余,也希冀他的“呐喊”不再“孤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