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国重器》:一剑曾当百万师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656
李炳银

  报告文学在切近现实社会生活、伴随并促进社会变革、记述社会生活等过程中都有出色表现。《大国重器》这样的创作,就是在为中国火箭军写史立传,是在社会历史的建设中增添新篇章。

  在如今这个人们迫切期望和平的环境中,世界却总是不安宁,各种手段表现的讹诈、威胁、制裁或直接的战争霸凌现象随时在发生。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国家的主权、尊严、利益等都是很难得到真正保障的。

  邓小平曾说,要没有导弹、原子弹、卫星,我们就进不了国际大三角,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988年10月,邓小平在视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再次强调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样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判断,对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以及后来者的明智果断决策,对钱学森、邓稼先等许多科学家经历艰辛的智慧创新,以及各种行业、各个岗位上的千万人们的奉献牺牲,做出了准确而充分的总结。被认为是“大国重器”的中国火箭军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成军,成为一支保卫国家安稳,具有国际战略威慑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一切前因继续延伸发展的自然结果。

  这支带有神秘色彩的军种,既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又知之甚少,始终让人有好奇和探究的兴趣。如今,徐剑用几十年时间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这支军队,用自己的缜密采访、直接访问和现场观察,真实地书写记录“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长篇纪实文学《大国重器》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面世,为人们走近这个特殊的军种提供了非常珍贵的阅读样本。徐剑又一次为报告文学承担重大社会题材表达树起了新标杆,探索了个性的叙述描绘方式。相信这样具有很多内情解析、现场还原、曲折经历的史志性文学书写,将是文学融入国家、科技、军队、文化建设等重要历史的很好实践和成果。

  徐剑在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的地位和个性存在,表现在其正确的使命追求、职责担当、庄严态度等。此前,他的报告文学注重结构、用心叙述的特点,很为人所欣赏,这次,在《大国重器》中依然有很好的表现。类似中国火箭军从导弹仿制起步,继之历程曲折的发展过程这样的宏大题材对象,此前也有作品涉及,但直接写决策、讲过程、记资料的现象较多。徐剑这次走进这里,举重若轻,独辟蹊径,没有机械地按时间大事记式地平铺展开,而是真实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同李旭阁将军多年密切的特殊接触关系,李旭阁曾经长久深入地亲身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导弹研制试验,后来还担任司令,参与发展成军的整个进程,徐剑以人物的真实经历、观察、发现、作为、记忆为基础,在人与事的密切结合互动中,将人的表现和事的开展描绘得形象生动,脉络清晰。这种看似单线延伸,但却是多面展开的纲目设计,很自然地处理好了事与人的关系。

  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决策情形,张爱萍、陈锡联、陈士榘、李觉等的科学执行能力,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忠诚智慧付出,黄迪菲、李甦、葛东升、向守志、李旭阁、杨国梁、隋永举、杨业功及高津、王晓予、董景辉、夏小平、高卫明、施湘阳等官兵的形象,在作家笔下,都有了真实具体的立体表现。人物在故事中存在,故事在人的活动下推进展开,相互依存,相互成长。这种建立在对人物表现聚焦基础上的叙述描写,明显区别于那种大事记式的铺排记录,富有阅读的诱惑与故事情节的记忆。作品中的张爱萍、李旭阁、向守志等人物,其精神、性格、作风、情感等几乎如在眼前,活灵活现,颇富感染力。

  《大国重器》里密集的历史信息展示富有传奇色彩,意味浓厚。比如,中国军人因为没有导弹实物进行教学训练,别出心裁地用大萝卜刻制成导弹的形状来模拟训练;因为加强保密管理性,总参谋部的一位部长没有证件而被哨兵拦阻在门外,哨兵这一行为还受到聂荣臻元帅的表扬;原子弹试验前夕,张爱萍将军不顾再三阻拦,坚决爬上100多米高的铁塔顶上感受检查;李旭阁一人携带机密文件,被两架专机护送往返新疆、北京;李旭阁在原子弹试验次日不顾被辐射的危险,飞越爆心上空采样;向守志为了尽快掌握导弹知识,不顾痔疮病发,坐在盆子上听人讲授……发生在此后很多训练和执行任务中的许多个性故事,以及士官肖长明、吉自国身上的传奇技能和杰出表现等等,都诱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但是,在这所有的信息故事记录之中,作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用独特的情景传递出火箭军官兵一贯的使命担当、浓厚的家国情怀、坚韧勇敢的意志、智慧创新的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等道德品格力量。中国火箭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正是这些力量不断被培育滋养,被发扬推广并努力实践开拓的结果。

  军之壮在于器之精,器之精在于人之强。火箭军如今被认为是大国重器,根源正在于器精人强,在于其具有极大的力量和能够精准把控能力的人。《大国重器》中,徐剑真实描绘了火箭军此前各个阶段的历程,有研制开发,有储藏备战,有多种环境下的试验训练等等,不管什么场合,这支壮伟的军队都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影响。长街现形、台海实射、南国冬藏、北方昂首、戈壁喷火、高原砺剑这些威武雄壮的场景,真可谓“弹飞四方惊,威震海内外”。在这所有的过程中,作家都有对指挥员运筹谋划和各级官兵过硬作风技术的描绘,都有很好的人与器美妙精彩互动结果的情形记述。精简美妙,蕴含传神。作家的欣喜之情和感动之心时常流于笔端,在激情和准确地把握中,书写人弹同构的表现。这种人弹一体的卓越表现,是火箭军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命唱响,是国家威望力量的不断增强。在这样唱响的历程中,当然也会有像王文强、胡定发、周文贵的生命付出,甚至那位已同未婚妻定好旅行结婚的行程,却突然不幸牺牲的年轻排长,他们悲壮动人的故事成为国家重大事件的陪衬。作品围绕武器的开发创新、试验装备,书写中国军人的进取精神情感和严格自觉的奋发锤炼行动,很好地表现了火箭军雄壮的军事待战形象,描绘了这支军队从司令员到各级官兵的优良思想作风和技战术能力,使大家对这支军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充满信心。

  注重写实性,以真实的事件人物和精神情感作为作品的内在灵魂,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报告文学延续和强化了中国文学纪实的功能,使这种文体在近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强悍。报告文学在切近现实社会生活、伴随并促进社会变革、记述社会生活等过程中都有出色表现。徐剑是报告文学队列中的骨干作家,能够速成精简的短篇,也擅长建构宏大厚重的长篇,《大国长剑》《东方哈达》,曾经很好地显示了他这样的能力,新作《大国重器》更是对这种品质的再次强调。报告文学一旦与重大真实的社会事件和人物行动结合,其意义就同社会历史实现了密切联系。所以,《大国重器》这样的创作,就是在为中国火箭军写史立传,是在社会历史的建设中增添新篇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