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6149
·吴然

  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主任,和我商量,要我和老师们讲讲“语文教学与文学”。题目是好题目,但是这些天我一直琢磨,觉得这个题目学术含量很高,又很专业,我没有语文教学的经验,实在难以把握。我想还是漫谈式地和老师们就“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这个话题,作一些交流。

  首先,我要表达我对怒江的感念之情。

  我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怒江是我创作的福地,或者说是福地之一。从1985年起,30多年来,我长长短短,写过不少以怒江为题材的作品。最新最长的一本,是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出版的《独龙花开》。这是一部纪实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独龙族儿童的生活与现状、成长与梦想,记录了一个民族今天的拼搏与希望。作品通过刻画老县长高德荣、小学校长梅西子、教育局干部和大姐,以及许多小学生的形象,告诉人们,只有发展教育,才能点亮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独龙族同胞的梦想。为写这本书,2015年,晨光出版社专门派编辑陪同我到独龙江采访、接地气,体验生活。在此之前的2006年,我也到过独龙江,和一些朋友,由老县长高德荣带着,拜访过1956年才创办的巴坡小学。这所学校结束了独龙江没有学校的历史,让独龙江听到了孩子们的读书声。老县长高德荣曾在里读书、在这里教书,学校的破旧,让他害羞。我拍下悬挂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校牌。后来,我以《巴坡小学》为题,写了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第二次到独龙江,写了刚才说的《独龙花开》这本书。这本书先是评选为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的一部 ,今年11月,又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而和怒江有关的最早最短的一篇,是1985年我第一次到怒江,在片马的古浪、岗房写的《民族小学》。1985年以前,不要说到怒江,到云南边疆的任何地方都很难。要办边境通行证,没有相关证明就过不了怒江大桥。1985年,胡耀邦同志到云南视察,一举取消了边境通行证,于是我带上我所在单位(云南日报属下的《春城晚报》)的一张证明,先是到孔雀之乡德宏参加一个“孔雀笔会”,随后我搭乘包括马车、手扶拖拉机、客车、军车、牛车等等各种交通工具,一路走走停停看看,最后来到了我所向往的怒江。我先赶到贡山,跟随马帮,沿着怒江边的茶马古道,去闪当和怒族同胞过鲜花节。白天看过溜、射弩弓、划独木舟表演,晚上在怒江边欢歌起舞,跳圆怒江的月亮!从闪当回到贡山,我很想进独龙江去。可是大雪封山,无法进去。回到六库,我买了班车票,过了高黎贡山风雪垭口,在大树杜鹃的簇拥下,一路直奔片马。

  片马是1961年才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块土地。一条小河的对面就是缅甸。片马的木材堆积成山。片马当时是个特区,下面的古浪、岗房,是我国西南两个最边远的村寨。我很想去古浪、岗房看看。巧的是,我来的时候,正赶上发新式警服,边防站要给古浪、岗房哨所的战士送去。于是,管排长约上我,随他同行。我们是沿着国境线骑马去的。有一匹马专驮新警服和书报邮件。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山路经人踩马踏,很结实。这些马又经过训练,很乖,走得很稳。不过管排长说,这一路有蚂蟥,有毒蛇,还有狼和老狗熊。说得我很紧张。管排长拎根竹竿,一路打树棵草棵,说是打草惊蛇。幸好没有遇到狼和老熊。中午,在江边吃了午饭,我们沿着作为中缅界河的小江而行,进了古浪寨。古浪乡的乡长乔银秀,只有19岁,年轻,活力四射。她满山寻找矿石,说是如果有矿,村里的乡亲就富了。我和管排长都不知道她背回来的有没有什么矿石,乱猜一气。后来我说我想看看寨子里的学校。她一拍手说新校舍刚好建好,是全寨子最好的房子。她带我们走进寨子,一会儿就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朝着声音走去,见一面国旗很亮地飘扬着,小学校青瓦白墙,一棵大青树,圆圆的树顶投下一片树阴。树的枝干上,挂着一节钢管,上下课当钟敲。我们停下来,听老师带着学生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那声音真好听。细细听,读的是《王二小》这篇课文,我读过,管排长和年轻的乔乡长也读过!在祖国最边远的村寨听小学生读这篇课文,我们都很激动,也都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过了一会,有一位女老师来敲钟下课了。十来个小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一个个子细高细高的老师随后也走了出来。他赤着脚,一只裤脚卷着,喊着管排长、乔乡长跑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也作了自我介绍。我说同学们读书的声音很好听。老师搓着沾着粉笔灰的手笑着。一个穿着黄短裤的小男孩,跑过来告诉我,说他们老师“捡”到一只小熊。我说,呀,你们老师还捡到小熊?“是呀,就养在那后面。我带你去看看!”小男孩说着,拉着我绕到大青树背后,在墙角的一个木栅栏里,果然有只小黑熊,眼睛亮亮的,很害羞的样子,正用小胖爪抓木盆里的包谷稀饭吃,糊了一脸的稀饭。细高老师也过来了,说小熊是他在林子里打斑鸠的时候捡到的,等它长大点,再送回森林里去。这真是太有趣了。后来,我们离开古浪,到了岗房。参加一对傈僳族夫妻的婚礼后,管排长去晒场上跳舞,我在哨所写日记。听着雪风从高黎贡山呼呼地吹着,看着一颗颗流星划过深蓝的夜空,我思绪急飞。想到这些天我在德宏芒市,在畹町,在瑞丽,在弄岛,在大等喊,在陇川,在大盈江,在腾冲,在六库参观过的民族小学,见过的各民族小学生,也逗过在校园里开屏的孔雀。小麂子、小猴子不怕人,跑进校园里来玩耍。想着这些,我掏出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很快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短小的散文,题目是《民族小学》。这篇短小的散文后来发表在上海《小朋友》杂志1986年第1期。再后来,过了17年,又被选在2003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编者改题目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也从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今年再定题目为《大青树下的小学》,选在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仍然安排在第一课。

  各位老师,这就是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写作,所谓灵感,显然是来自怒江,具体说,是来自怒江片马的古浪和岗房,并在岗房边防哨所,在一种“美丽的感动中”完成写作。当然,我在写作的时候,综合了我这一路在边疆看到的许多民族小学的情景,并且选择在一个更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民族的地区作背景,来反映各民族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描写边疆各民族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同时,我也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即通常称的“儿童散文”来写的。因此,这里就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想象,以及儿童的语言。也就是陈伯吹先生说的,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并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冰心老人在给我的一封信上也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她在一篇文章中甚至说,搞儿童文学的人,就得“保持天真”。这些都是文学前辈的经验之谈。为儿童写散文,作者常常要把自己“幻化”成作品中的孩子,努力用一颗孩子的心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新奇和新鲜的想象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散文葆有孩童般的天真的稚气,散发出孩童般的可爱的芬芳。我虽然也努力这样做,但是很难做到、做好。

  我曾经到过一些学校,听过老师们对这篇课文的讲解,还在网上看过一些课件和教案。老师们对字词句的讲解,自然是很到位的。

  现在,我想从作者的角度和阅读欣赏的角度,来和老师们谈谈这篇课文。

  我想,这篇短小的作品,有下面几点需要强调。

  一是地域特色。作品里面出现了云南特有的几种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同时,还有太阳花、绒球花、大青树、凤尾竹等等,这些云南边疆最有代表性或者比较普遍的花草树木,还有孔雀舞这样的文化符号,这就把地域特色体现出来了。

  二是和地域特色相联系的色彩感。这里既有花光树影,有艳丽的民族服装,还有高高飘扬的国旗,这些都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浓烈的色彩。

  三是画面感。这和上面两个特点也是相映衬的,这里活跃着各民族的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读课文的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在这里,“好像”这个词,把同学们天真的猜测、想象,惊奇表现出来了。下课时,他们跳孔雀舞、摔跤,有小动物来和他们玩耍等等,这些画面和场景是生动的、有趣的。我比较喜欢的是最后一小段: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有点像一幅画,可以细细地染在同学们的心头。

  四是节奏感或者说音乐感。整篇作品,文字长短搭配,起伏有致。同学们不论是齐声朗诵,还独自诵读,都能感觉到有一种萦绕在心头的,文字传达出来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老师们都知道,儿童文学虽然有“儿童”两个字在前面,但并不是“儿童”自己写的。而是作为成年人的作家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因此,儿童文学,既是儿童的,要有儿童特点,又是文学的,强调文学性、文学的美感,以及所表达传递的真善美的内涵。所有这些的完美结合,才是“儿童文学”。从语言上来说,正如鲁迅先生早些年就说的,给儿童写作,要“不用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台湾儿童文学元老林良先生则明确地称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这是他谈论儿童文学的一本书的书名,也是给儿童文学最明白最准确的定义。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文学教学资源很多,儿童文学,无疑是其中的主体性资源,这是由儿童文学符合儿童本位,有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功能的实现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促使同学们愿意、乐于学习汉语,乐于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与家乡的民俗风物等等。

  第二,通过语文教学,让同学们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名家作品,字里行间有美好的大自然,有可爱的动物花草,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等等。教授生字、生词,要求朗读和背诵课文,只是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培养审美、共情的能力,从而学会热爱自然,关心生灵,关爱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师长,以及无数的陌生人。

  第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无论是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还是自发地阅读课外书,前提都是学习内容所具备的吸引力。从一年级上册的“我上学了”,在56个民族孩子中间找找自己,到“天地人”开篇,一路都有美文美诗美情美景相伴相随……让同学们在一派欢乐喜悦、自在舒畅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被吸引被感染。

  第四,通过语文教学,磨练、提升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篇语文课文,都应该是写作的范文。

  我在这里说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似乎都是针对学生,其实并不尽然。

  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我觉得应该是“爱文字,爱阅读”,并以身作则地把这种爱传达给学生。部编教材的一个大特点就是特别重视阅读。这一点,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和小学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主任都多次强调,要大量阅读、广泛阅读。读和写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曹文轩教授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他打比方说,阅读是弓,写作是箭。弓越硬扎,箭射得就越远。记得,我写《走月亮》这篇散文,就是读一本杂书、闲书《浮生六记》引发的。当我读到江浙一带,有一个风俗,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夜里,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妇女们,“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时,我的目光惊喜地停留在了“走月亮”三个字上。这三个字无疑唤起了我的强烈的美感。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种种情景叠映眼前。于是我握笔展纸,几乎是在某种美感享受和浮想联翩中,一气呵成了这篇歌唱母爱深情、赞美乡风民俗自然之美的作品《走月亮》。假若没有“走月亮”三个字的触发,就不会有现在这篇《走月亮》了。《走月亮》曾选入北师大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因此,北京有些学校的同学,曾在老师的组织下,几次邀我和他们在习主席视察过的洱海边的古生村“走月亮”。部编教材把这篇作品选在四年级上册,明年同学们就可以读到了。

  我总觉得,文字是有生命的。有的长生不老,甚至越活越年轻。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被淘洗。有的越来越亮丽,越来越光鲜,有的却被淘汰了,无情地淘汰了。只有那些被人们常用的常提到的文字,生命力很旺盛,被时光打磨得亮闪闪的。文字又好比种子,播种文字的是作家。作家的功夫就是慧眼识珠,认真地挑选文字这颗种子,然后种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地上,给它阳光雨露,给它施肥,让它生根发芽,长枝叶,结果实,这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播种文字,挑出那个你最需要的,唯一的,浸透你情感的甚至生命热力的那个字,这也叫“炼字”。然后把这个字放在最恰当、最恰到好处的位置,组成最关键、最有力、最有特色的,非它不可的,最有你的生命个性的词,再“造成”而不是“组成”一句很独特的,智慧的,很有魅力的让你过眼难忘的句子,这个过程叫“造句”。句子构成精彩的段落,段落成就一篇漂亮的文章。

  在这当中,作家对每一个字都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彼此。文字本身也不分美丑贵贱。在大书法家笔下,每一个字都是艺术,从只有一笔的“一”字,到笔画很多的那些字,书法家大笔一挥,通通熠熠生辉,耀人眼目。世界上,恐怕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成为书法艺术。也有的字难写,不好写。这是每个字各有其特点,只有把握住,了解了每个字的特点,才能写好,用好。书法家在读帖、临帖中揣摩每一个字,作家在阅读中品味中认识每一个字,欣赏每一个字。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苏东坡《赤壁赋》中的“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这些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作家、诗人挑选、搭配、组合、固定、镶嵌在诗文中的文字,是多么的美妙!它们不能移动,不能调换,就只能在那里。如果单看每一个字,个体的字,你说不出它的美,或者美在哪里。但是,一旦被这些诗人作家天才地创作,它们一个个鲜活如水中的鱼,不朽的文字生命荡漾在水中,波光闪耀,就十分迷人了。文学对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照耀、对每一个人的审美情操的滋养,是别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因此,爱文字,爱阅读,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尊敬的语文老师,您一定要把这种素质浸润在语文教学中,传达给学生。

  我们知道,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所谓“得语文者得高分,得阅读者得语文”,已经突显出来。因此,我非常希望语文老师们要带头阅读。课本和课文只是一道小小的窗口,要寻着课本课文去读作家们更多的作品,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地讲好语文课。“语文”“文学”,共同的都有个“文”字。要在这个“文”字上多下功夫,把“语文”“文学”两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教活语文。

  各位老师,今天和大家在一起交流,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认识的一些语文老师,想起我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不由得感动起来!

  人的一生,老师是点灯人、引路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的一篇《师说》,给老师作了精准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乡村,包括最边远的山村,几乎所有的农家,堂屋里都恭恭敬敬地贴着大红的“天地国亲师位”这个中堂,把老师列为太阳下最受尊崇的人,一到初一十五,就虔诚地上香而拜。记得,1986年春天,我到文山州的麻栗坡,去参加一个“战地诗会”,到了老山脚下,两三公里之外就是越南的炮阵地。在麻栗坡小县城周边的村子里,有新兵入伍。临上前线前,父母和老师领着他们分别在自家的“天地国亲师位”前跪拜。让我惊讶和感动的是,跪拜后,有一位老师把供桌上的一本语文课本,郑重地交给一个他当年的学生,对这个就要上战场的新兵说:“战场也是课堂,不开炮冲锋的时候,你就读读学过的课文。”我目睹了这个场景,至今难忘。我觉得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在学生人生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他不忘给他当年的学生再语重心长地上一堂语文课。虽然仅仅是把语文课本交到即将握枪上战场的学生手里,但是他坚信,这个学生知道这语文课本的分量。

  这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即便不在学校里,不在课堂上,在校外任何的地方,任何的时刻,他都不忘自己语文老师的职责和身份。

  我的老家在滇东北的宣威,正好和滇西北的怒江遥遥相望。当然宣威恐怕踮起脚尖,也难看到大山深处的怒江。我小时候那些年,宣威地苦山寒,是有名的穷地方。乌蒙山的月亮很瘦,亮蓝亮蓝的,月光落在身上,身子骨都会打抖。我家祖上没有读书人。我的名字,是一位八十多岁的长者取的。老人家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个“然”字,随口读出,拄杖而去。到我进学堂读书的时候,母亲说:“儿呀,你的名字是写在地上的,你要使力读书才有出息。”我们村里说“上学”,都是叫“读书”。我挎着母亲为我缝的书包,跟着小伙伴们去读书了。

  学校就是我们村的祠堂,供奉着全村人的祖宗牌位,还有雕花镶边的很大的、被香火熏黑的全村吴氏宗族的“天地国亲师位”。我们村的小学,只是初级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混合在祠堂的大堂里上课。只有一个老师,语文、算术、唱歌、画图画、写字。上体育课因为没有球场,也没有体育用具,大多是做游戏,玩“老鹰抓小鸡”之类,也是玩得满头大汗。一个老师居然教这么多的功课!老师姓李,叫李继果,是初级师范毕业的,很年轻。穿一身学生装。会吹口琴,口琴是他的音乐教具。他教语文,最重视的是读书,要求学生大声读书。他说,字在书上睡着了,要大声读出来,才能把它们喊醒。它们醒过来,才会哇啦哇啦讲故事,告诉你书里的事情,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非常特别,非常简单,但是我一直记得,就是强调一个“读”字,就是读书,把字喊醒。除了语文课本,在我们的小山村里就很难找到别的什么书了。母亲叫我使力读书,我当时也只能翻来覆去地读语文课本。看到现在部编小学语文里选了以前的一些老课文如《小兔子乖乖》《乌鸦喝水》《寒号鸟》等等,一种老友重逢的亲切喜悦,油然而生。

  我初小没有读完就生病了。很早就在外面打工的父亲,把我接到昆明,让我一边治病,一边在大观小学读书。大观小学有个小小的图书借阅室,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课外书,并且爱上了阅读。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叫沐正兰。有一次,我在《儿童时代》上读到大诗人郭沫若给少先队员的题词,大意是:期望少年朋友们从小努力学本领,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我是第一次看到“期望”这个词,就问沐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沐老师详细地给我作了讲解,让我明白了“期望”就是从内心表达“希望”的意思。于是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我就把“期望”这个词用上了。沐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学了就用。

  学了就要用,就是把读写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全方位的体现呈现我们母语的美,还把这种美通过读与写结合起来。而把这种独一无二的永恒的美,结合起来,就是语文教学与文学的结合,就是把这种美牢固种植在同学们年幼的心里。语言文字通过文学化的形象而生动的传承,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和实践。这不但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而且让学生在一种美感享受中学习,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丰富学生对文字转化为文学的敏感和想象力。文学的魅力,体现在使用文字的想象力。我们看树木的变化,除了生长,发叶开花结果,它在不同的季节还用不同的美打扮自己,但它还是树木,它还是根植在自己的土地上。

  1985年秋末冬初,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成千上万的嘴红脚爪红的鸟儿。一开始人们有些恐慌。后来才知道它们是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真正的不远万里为寻求温暖与爱而来的红嘴鸥。有一次我到学校去和老师同学交流,我让同学们写写红嘴鸥,许多同学都是刻板地介绍,缺少形象生动的语言。我把当年我写的题为《小天使》的散文,读给同学们听,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你用飞翔擦拭瓷器般的蓝天,用你银亮的翅膀播撒阳光的芬芳;

  你停临嫩绿的水面,水面绽开朵朵睡莲;

  你栖息碧茵茵的草滩,草滩浮着不会融化的雪团;你装饰江边的老屋,瓦椤上闪耀着颗颗珍珠,屋脊上亮起华灯一串……

  同学们听了哇地叫起来,有同学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呀!”

  我觉得这不怪同学们。我倒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在用更为鲜活的变化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所传达的文学的美的同时,要引导同学们扩展阅读视野,加强课外阅读,包括寻找他所喜欢的课文以外的作家的作品来读。数学与语文当然是不同的。但是数学中数字与数字之间填上了加减乘除等不同的符号,就有不同的千变万化的结果。语文的元素是文字,文字与文字的挑选排列组合搭配等等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美妙。语言艺术是没有穷尽的。农民种庄稼都要挑选种子,储存种子,才有好的庄稼好的收成。作家的种子是文字是语言。他也要挑选要储存。作家就是播种文字语言种子的人。他把精心挑选的语言文字的种子播种在纸上而成为美妙的诗篇小说或散文。字在生活中,字在书本里。在生活中的字、词,流走在人们的嘴上,收集这些稍纵即逝的飞动的字词,是作家的基本功。各有各的招数。我在这方面不足,说不出个所以然。而固定的字词,都在书本里。这就要阅读,大量的阅读,让这些字词成为你的朋友,你的士兵。是的,字词是你的士兵。执笔写作,你是将军。作为将军,你要懂得每一个士兵,爱每一个士兵,这个文字的士兵,才会听你的掌控、驾驭、驱遣,听你指挥,为你打仗,冲锋,也就是完成一篇好文章。

  从2012年4月起,我参与了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这对我是极其难得、极其宝贵的人生经历。以前我只留心儿童文学关注儿童文学,现在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去关注教科书的教学,以及种种与新教材有关的事。这当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天就不讲了。我想说的是,希望各位老师多关注人教社的公众号,用好人教社各册教师用书,还有人教社编辑出版的有关中小学语文的刊物,还有和教材相辅相成的课文作家作品系列。这些都将有助于各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有助于自己文学素养的提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