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灵的诗篇——解读陈孝宁的山水画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6237
·陈允琪

  陈孝宁1947年生于云南昭通,1982年毕业於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长期从事高校教育和文史研究。先后担任过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长、处长、副校长、副书记、校长,兼任过昭通地区文联主席。现为昭通市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昭通书画研究院院长、昭通老干部诗书画协会会长。作为高校历史教授,陈孝宁老师担任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云南地方史、民族史、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书法等课程的教学。教学相长,师友切磋,为陈孝宁老师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文史、艺术方面的论文四十余万字,编写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义》,公开出版有《陈孝宁书法集》《陈孝宁文集》。功夫在画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为他的书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以文人和学者的身份,把中国书画作为心灵的牧场来经营,是陈孝宁老师书画创作的一大特点。

  陈孝宁老师的书法从汉隶、北魏墓志、唐楷入手,得其大气、豪放和严谨,继而研习二王、孙过庭、米芾、王铎、于右任诸家,书风豪宕大气,又不失清雅醇和;沉着厚重,又不乏灵动天气。几十年的浸淫锤炼,铸就了他深厚的笔墨功夫。这种笔墨功夫,使他的书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写”的精神本质。这是陈孝宁老师书画创作的又一大特点。

  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天人合一”。而这也恰恰是中国画的根本精神。对自然地敬畏、眷恋,对人在自然中的自我审视和观照,使中国山水画充满了哲学的冥想,并成为一种诗性的艺术。诗人的气质和哲学的涵养,最终使陈孝宁老师在山水画中找到了了精神的栖息家园。思想的自由和眼界的阔达,使他并没有囿有于某家某派。他的画转益多师,既回望传统、学习古人;又审视现实、师法今人。于宋元明清及现代诸大家之作,他都悉心阅读、学习。因此,他的画既激荡着北派山水的豪放雄强,又低吟着南派山水的婉约秀丽。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温润清雅之气,又体现了现代人的时代审美追求。

  陈孝宁认为,中国山水画是文人心灵玄化的第二自然,是一种想象性的重构,这种重构有自然的影子,更是心灵的呼唤。构成山水画的诸种符号,传达出的是一种意境。笔墨之美,流露出的是智慧之美、心灵之美。画要造型,更要练意,形入眼,意入心。山水画取诸自然,又非自然,妙在与自然若即若离。基于以上认识,他的画着重于意境的打造。自然山水经过他心灵的感受、酝酿、过滤,再通过他笔墨出神入化的表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意境幽深、气韵沉雄、空灵飘逸、生机盎然的画面。点、线、面,黑、白、灰,浓墨与淡彩,大实与大虚的交错组合,表达的是生命的律动与节奏,自然的神奇和奥妙。他的山水画展示的了人文的底蕴,追求的是诗意的生存,他力图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让自己也让读者到画中去寻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觉,去体会“江流天地处,山色有无中”的境界,去感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去品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意。现代人的生活愈来愈烦嚣,生存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生态的灾难愈来愈严重,在这种严峻的挑战面前,人不期而然会向往远古的宁静的优雅,寻求自然的温暖与慰藉。失乐园的沉痛,让回归成为无数人的梦想。陈孝宁认为,山水画师是成人在滚滚红尘中的游戏,是心灵放松的方式,是现实与想象的桥梁,是心灵触摸自然的手指。他以平淡恬静、真率稚拙的心,试图在艺术的苦旅中,在山水的守望中,去找回失落在唐诗、宋词中的梦境,去诠释和述说根植于自己生命深处的那份山水夙愿和情结。

  山、水、云、石、树、溪、涧、泉、桥、屋,无不贯注、凝聚着他深深的情感。天际归舟,云中江树;结庐深山,读书草堂;溪桥独步,山径寻诗;翠谷丹枫,夹岸花树;烟水垂钓,竹林听泉。他通过这些喜爱的传统题材,表达着对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流露出“久在藩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悦,传递着对简约、平淡、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陈孝宁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和教学工作,退休后以书画自娱,所写兰、竹、梅,以书入画,逸笔草草,清气扑人。他曾题《兰》道:“教坛归来鬓已霜,一生尽为桃李忙,而今闲来写花草,又得滋兰满庭芳。”翰墨丹青,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的寄托。他常说:“我与山水有夙缘”。山水画,是他心灵的诗篇。我们祝愿他在山水的行吟和创作中,产生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