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中国书法随着汉字的萌芽、产生、发展、成熟而逐渐演进,并随汉字字体的变化而分篆、隶、真、行、草书,即便同一字体又因书家个人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可以说自古至今,找不出风格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因为每个书法家的才情禀赋、学识修养、艺术追求不尽一致,使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从而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得以充分展露其心性。书法还因笔墨和书写方式的差异而姿态横生,格调迥异。书为心画,书法创作中,运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润燥,纸张的吸水厚薄,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电脑日益侵占我们的视野,键盘录入代替我们手写稿本的今天,能亲手执笔,写画几个墨字的人越来越少;能摇动笔管,用最传统的方法挥就毛笔书法的,更是凤毛麟角。书法灵动飞舞的线条、黑白交织的玄妙世界,令广大书法爱好者为之倾倒、为之痴迷。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痴迷的书家,他把竹管毛头耍弄得娴熟自如,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就是朱从凯先生。
朱从凯先生的书法作品,倍受同仁关注。其作品所书写的内容多取材于古今名言警句,闪现着他深厚的学养,曼妙的儒者气度令人肃然起敬。书法承载着文化,尤其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它与儒释道、文史哲、金石考据、绘画建筑,甚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书法堪称国粹,是文化与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都是在长期对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朱从凯也不例外,《滕王阁序》《陋室铭》、陶潜的诗、东坡的词以及儒家的经典、佛家的心经都为他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而在书体上,他的作品涉及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等字体,令人大饱眼福。
朱从凯书法作品整体上的特点是,既谨守严密的法度,显现端庄秀美之态,又运笔多变,点画之间就让穿插妙趣天成,撇竖每每有夸张伸展,摇曳洒脱,英姿勃勃,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蒙起落款,圈内人一眼便知是从凯的作品。就单字而言,结体略为左倾,似有倾倒之险,连缀成篇,却有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动感,纸面好像不够寄存其势而欲立起飞奔,令人惊呼毫端舞蹈之妙。另外,他的结字内紧外松,重心较高,劲健挺拔,有亭亭玉立之姿,这与他早年临习欧阳询有渊源,深受其结体影响。及长,他广涉诸体,学颜柳,临《书谱》及《石门颂》,近十余年潜心临习黄庭坚草书,喜其峭拔劲利,临书、创作每有新意。小楷取法钟繇、王羲之。篆书得益于《散氏盘》《毛公鼎》。
从凯先生的作品,在形式上变化多端,有条幅、中堂、对联、横批、扇面、条屏等。其篆书古朴苍劲、意蕴幽深;隶书气势开张,庄重典雅;草书长枪大戟,气贯长虹;行书风流潇洒,姿态横生;楷书用笔精到,温润娴雅。其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美不胜收。篆书“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和“有险必夷铁警开道;无攻不克正义坤身”,结字规整中富有变化,长画涩进快出,给篆体书法注入了灵气。中堂篆书“虢季子白盤”墨色浓淡相宜,线条富有动势。楷书镜片《般若波罗密经》法度谨严,心性平和,观之有入禅入定之感。小爨体“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端庄古拙,憨态可掬。四字横幅“旷达无畏”尽得小爨书体方直劲健神韵。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精品展的获奖作品《春满彩云南》,红底黑字“惠民兴邦,其业永昌”,以爨体书法写就,字体端庄,收放自如,有魏晋的散漫飘逸意趣,也有唐宋的谨严法度之美。扇面“神与物游”“禅心以月”,以及“仁者寿”“随缘”等小幅作品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转益多师是吾师”,从这些作品中可窥见朱从凯深厚的书法底蕴、美学素养和艺术主张。他的大幅条屏书法作品在章法上更为考究。王勃《腾王阁序》的行草条屏,运笔多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大观楼长联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别样风情,左右联句笔走龙蛇,长短合度,错落参差,虚实得宜,气脉贯畅。柳永《雨霖铃》一词在书家笔下,深得“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妙。他笔下的苏东坡《明月几时有》如酒酣才子迷离四顾,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用线条呈现出了恬淡自然的神态。禅宗六祖慧能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偃卧欹侧,缓急有度。录徐霞客联句“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以草书写成中堂格式,浑然一体,赏心悦目。
纸面上呈现的是他当下的文字情趣,而深蕴的是数十年的纸外工夫。在他的作品中能洞悉他的人生品格、修为和信仰。这些作品,是他近些年创作的精品,是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随后还将结集出版,可喜可贺。
第一次见到朱从凯先生,是几年前搞“文化三下乡”的时候,他弓着腰认真地为农民写春联,一写就是一个下午。朱从凯为人谦和,给人的印象总是平和而从容,谈话慢条斯理,极具文化韵味。无论自己在书法界拥有多少头衔和美誉,总是显得谦逊而内敛。在书法艺术界,他入道较早,算是年轻的资深艺术家。1967年出生的人,略显少年老成。字如其人,字品和人品相近,可见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反映作者的学识、性格、气质和修养等。1991年仅仅20多岁的嫩头青就主笔编撰了《三笔书法同步训练教程》,与他人合编《书写训练》《书写训练基础》《书法、篆刻、装裱知识》等全国中等师范学校书法通用教材。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的家学和生活经历有关。
一个师宗农村普通的农家子弟,自小跟其他同伴一样爱玩爱跳,也做过逃学、掏鸟窝、捉青蛙的事。读过私塾、执教一生的父亲是他的发蒙老师,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从六七岁就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把乡下孩子爬高上低、捞鱼摸虾的时间用在了练习书法上。在父亲和《九成宫》的引领下,朱从凯开始走近书法,学习书法。
少年时代,父亲过早辞世,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他弱小的肩头。1982年,他就读曲靖师范学校得到了何世峡、韩忠太、唐浩、杨武等先生指导,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后,他又有幸聆听和观摩了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先生的讲座和演示。后来又与同仁合编了多部全国中师用书法教材,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学术品格,另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开拓了视野,这无疑促成了他职业化的书法道路。
他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书法家,把临习精研先贤大家汲取营养奠厚底子作为终身追求。“学习中国书法,临摹为第一要务。可是除此以外也要学会转益多师。书法史上名家灿若群星,学书者当先精一体,后而广收博采。一方面,篆隶真行草书技法各异,可相互补充,所谓篆隶不分家,行书用楷法。”这是朱从凯学习书法的体会,他学书二十余年,家藏古今名家名帖数百种可供案头研习,他深信,对传统研习越广、越深入,书法的格调越高,越耐人寻味。他还藏有古今理论典籍若干,经常翻阅研习古今书家风格之变化,从中感悟其境界之高低、创作之得失。
曲靖是闻名天下的“二爨”发源地,在书法史上留下了闪耀的印记。作为曲靖本土书法家,担任曲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朱从凯先生,也把临习研究、传承光大爨体书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二爨”国宝,常年吸引着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书家到曲靖研究交流书艺,这也使朱从凯获益匪浅。近几年他又迷上了现代刻字艺术,以学者的严谨修正艺术的芜杂而归于正统,拓展了书法艺术新领域并取得不俗成绩,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刻字艺术展。
他的墨宝成了文化圈中的奢侈品,不少士绅为附庸风雅,争相搜求他的作品。这样一位有才气的年轻书法家,除了组织开展本市内频繁的书法活动与对外交流活动,还能坚持不懈创作,实在令人钦佩。不过,也希望他用更多的时间沉潜到书法艺术的内核,让神奇的点画线条焕发出新的生机,拓展出更广的天地,使曾经辉煌过的笔墨工夫重新绽放异彩,而不要被繁琐的杂务所累,消磨了艺术的华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