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苦心孤诣谱华章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6033
·蔡毅

  在中国现今人才济济、旗幡飘扬的美学论坛,有一位勤奋活跃、硕果累累、独树一帜的学者,那就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

  多年来,祁志祥教授心无旁骛潜心治学,纵横驰骋于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理论、美学、佛教美学、文化学、人学、国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为学界奉献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中国美学原理》《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佛教美学》《美学关怀》《佛学与中国文化》《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中国人学史》《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国学人文导论》等一大批著作,其中自创一说的《乐感美学》,三卷本的《中国美学通史》和最近出版的两卷本《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尤为厚重,视角独特,气势慑人,都可说是近年中国美学界的重要收获。

  面对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美学现象、浩瀚的典籍、林立的学说、众多的人物流派,该怎样下手,如何评说,那是非常考验人的。千头万绪的杂乱纠缠、无穷无尽的文献阅读与思考、海量般的巨大整理、提炼与写作工作,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没有燃烧不倦的内心激情,没有崇高远大的目标追求,是不可能想象和完成的。如今,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是二三百万字的六本煌煌大著,浏览一遍都要花不少时间,它们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孕育创作过程,那就可想而知了。

  先从《乐感美学》来说。这是一部个人独立创作完成的美学新著,在近年来解构主义风行,反本质、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反思想、反体系盛行,许多人抛弃认识论美学,转身现象学、存在论美学之际,作者看透了这种只知一味否定破坏,没有建设确立的弊病,因而采取一种清醒明智的态度,标举以“重构”为目的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聚焦美的乐感特征,综合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相关的美学资源,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专属个人的美学理论。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那就是“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寥寥十个字,字字寻常语不惊人,但内在能量和其中凝聚的心血,却可说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话说出来就是高,说出来能点得着火。因为美学领域早已是流派纷呈、山头林立,再要另立一说,自树一帜那是极其困难的事。为了推出它,向学界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学说观点,祁志祥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搜尽一切资料,为自己理论的建构千锤百炼不遗余力。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探索一条捷径,能直接抵达一切美之现象和事物之核心本质。

  “乐感美学”的基本理念为:美学是美之哲学,美的最基本的功能或义项是产生乐感,乐感包括五官快感和精神愉悦,美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抓住了乐感,就抓住了美的命门,也抓住了美学的关键。乐感重视的是凡物之美,必须悦目娱心;而凡悦目娱心者,必定有美。本着传统观念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去体系化”;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的原则,他从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多个方面,探讨美的形态、特征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分析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结构与机制,论述翔实而见地独到,分剖精准且富有针对性,笔力所到处,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答案。全书运用了现代生态学理论,吸收万物平等、动物也具有审美能力的最新观点,使自己的立论和阐述更具新颖性和现代意识。不妨说一本《乐感美学》问世,便足以在美学界传播一种新的声音,提供一种新的学说,树立一座新的山峰。

  再来说《中国美学通史》和最新出版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一个人而要独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学发展演进史,我不知道祁志祥当初是因何选定这一重大课题,如何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开始这一庞大工程的(这种大工程往往是需要团队合作,或是投入一个研究所的人力才能完成),反正无论是在最早听到他要搞这一课题和后来见到他捧出了一大堆成果送我时,我心中都长久充溢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敬佩之心,认为是一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不朽伟绩,至少也是向着这一方向迈进的卓越努力。

  应当说,以他的天资,他的学养、积累和野心,都注定要干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非他不可非他莫属。他是学界有名的“快枪手”“大力神”嘛!俗语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唱什么歌”,胸怀大志的祁志祥绝对是要干些非比寻常,让人惊叹的大事。小打小闹、鸡零狗碎的事他看不上。一般学者所追求的,无非是搭间偏厦,盖个小屋,或是建个四合院,他心目中所想,则是另起炉灶另立山头,建大厦,盖神圣教堂或巍峨宫殿。好在他从文学起家,以美学立身,早就将文学原理、美学原理揉得滚瓜烂熟,再具体进入古代百家典籍,那也是顺理成章的轻车熟路。此时,他对国学“术”层面的专注,“道”层面的探究,对中国人学、人性的研究以及对佛教的钻研,佛教美学的领悟统统都化为他随意运用的学术资源,帮助他打通文、史、哲方面的阻隔,以沟通中外,诠证古今。他出入经史子集,纵横捭阖;穿行中西古今,钩玄提要。观一花而寻根,沿微波而探源,甄别取舍,弃劣汰糙,取精用宏,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坚实的微观研究支撑宏观架构,在个案研究上力争有所突破创新。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他先向学界奉献出150万字的写到五四之际的《中国美学通史》,对中国古代美学史做了个人化的重新解读。这部书对照古今,比较中西,对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美学现象认真梳理,融会贯通,以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从纵横不同方向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品格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建构起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全景式美学通史,一个相互连贯、严整有序、独具识断的学术体系。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则衔接古代美学史,从1915年五四时期的美学一直延续到今天,做出了一番一网打尽的论述评析。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现当代文论与美论,要在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难乎其难的,有无数的工作,牵扯无数复杂的关系要做。然而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祁志祥教授抛开曾有的顾虑,秉持无畏心、公正心,又投身一个人漫长无边的持续战斗。我相信,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杀敌无数,如入无我之境的影视英雄,是祁志祥心中经常浮现的形象,他是坚持以一己之力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做一个卓荦不群的文化英雄。

  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系统性很强的书稿,它对中国现当代一百多年来的美学嬗变与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出心裁的归纳概述,涉及此期间繁复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理论探索与学人苦求,经过长期艰苦的综合梳理,以一种清楚、明晰、有序的面目展现给读者。该书的写作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人物和各种理论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络绎不绝,更替频繁,因此工作量极大,要弄清各种人物和理论学说间的关系都非常不易,再讲清各自的异同与发展便更难,但书作者显然是非常熟稔中国美学发展演进的整个过程的,因此他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为学术思想界交出了一份内容丰富、思虑全面、评析较为客观、公正并带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稿,令人佩服。

  具体而论,该书将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定义为“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的历史是符合中国美学发展状况,比较有见地。书稿紧紧抓住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即“美”是什么、它的目的和特征、学者们是怎样认识和阐述它来展开论述,联系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美学热,一步步将各种观点的冲突、对峙和交锋逐一呈示,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顺序推出,轮番上演,从而将一百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国美学史展现于每个人面前,使开卷者受益,阅读者有收获,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该成果体大思精,结构紧密,章节细化,论题明确,观点鲜明,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对于每一章节、每一位推出的学者,都能抓住其最重要的观点见解和贡献,细加评说,既指出其优劣长短,又讲清存在的问题,让人看过便知其大概和究竟。作者对过往的历史清晰牢记,对现今的状况也了然于心,所以他既讲清了近代和1948年以前的美学研究状况,挖掘出了萧公弼、范寿康、黄忏华、徐蔚南、马宗霍等人的参与和贡献,又能对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取得的进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总结出新世纪侧重主观的存在论大行其道,成为美的解构与美学体系的重构时期。这样的分析总结,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真实情况的。书中对蒋孔阳、周来祥、李泽厚、滕守尧、徐中玉、王元化、钱中文等人理论观点和学说的分析都比较准确透彻。如像对李泽厚揭示“意境”是艺术美的“秘密”之所在,“‘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他的深刻之处,是“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勘破“意境”形成的“秘密”,揭示“艺术的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样的观点就很精彩。书中类似的论述不少,体现出一个研究者非凡的理论概括能力和提升能力。全书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双重视角看待中国现当代美学,用详细占有原始资料,历史方法与逻辑相联系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提炼出多种认识,理清了各种关系,讲明白了美学作为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的演变史,从而得出的很多结论皆是有见地,值得学界采纳重视的。面对头绪纷繁的美学历史演进,作者注重以简驭繁;面对许多声名赫赫的美学大家,作者虚心求学,又客观评析,丝毫不露怯,一点也不盲目;面对如山似海般的资料,作者披沙拣金,因此能从对美学的宏观与微观、史料与理论结合方面做出成绩,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该书详细考察美学在中国当代的历史演变,以不同于先前的观点“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指导与依据,全面综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是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史,也是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化合史。注重美学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划分奠基阶段,描述学科的登场与演变,展示中国美学的自我创构、定型与新变,着力评述新世纪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从宏观视角及世界文化格局的嬗变中把握和展望21世纪中国美学的演进和发展大趋势。面对着从章炳麟、夏曾佑、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到朱光潜、蔡仪、宗白华、李泽厚、高尔泰等诸多理论大家,他一个一个仔细审察、逐一评述,既介绍每个人的独特思考和理论贡献,发现评价对象的长处和成就,也抓住他们失误与含混,逻辑不统一不连贯,思绪不明晰,表述不稳定,不够严密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扬长击劣,毫不留情。比如指出周来祥先生倡导的“和谐美学”,包含了许多并不相同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在同一个名词下被作者加以置换、转移,形成逻辑问题多多,难以得到广泛应和。指出李泽厚先生三层次三积淀的艺术本体论逻辑上不够明晰严密,造成理解时的扑朔迷离硬伤。不屈从师长,不迷信权威,不取媚潮流,戴震纪念馆中的一副对联:“为学不作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是其座右铭。写作中他坚持文本细读与汰劣取优,深入思辨加言必己出,使阅读中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发愤著书的自由欢欣之风采。此书的一大特点是将通常认为是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囊括到研究对象中来,如金开诚、徐中玉、王元化、钱中文、童庆炳等都列专章详细分析介绍,使当代美学的范围更加饱满丰富。总之,他从一个学者挖掘转移另一个学者,从一个山头跃迁到另一山头,从一个领域跨入另一个领域,一支凌云健笔左冲右突,上下翻飞,好生了得。不断地赏析评判,不断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最终以独坐众山之巅的姿态,走向辽阔、广大和深远。

  祁志祥深信:创新是理论著作的生命之源,是一个学者的价值所在。一个研究美学的学者,无论写什么题目,实际上都是在阐述一种观念,一种与他理解和建构的美学思想有某种联系的观念。对于许多人视为畏途或认为苦不堪言的学术研究,他从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并将研究与写作视为他生命的重要内容,一种“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主张 “学术竞争应当是个体心智的竞争。挑战人类心智能量的极限,才是学术著述的最高回报和最大快乐。”“挣脱那些流俗的趣味和权力话语,让事物从通常的意义中摆脱出来,进而澄明和揭示它……剥去皮壳,真相自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愿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生命中的每一年。”“生命如舟,莫使空载;自强不息,君子行健!”从他坦诚的学术自述和游刃有余的身姿中,我们能确切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的奉献,一种用自己充满才学与智慧的成果,实现自我,为学术加冕。

  多年来,祁志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刷新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格局,给美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使中国美学走向多元、走向复合、走向文化。出于对美、对美学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理解,加上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力图对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精神命脉和彼此联系做出令人信服的提炼、概括和描述展望,发人文之光,阐美学精义,为美学之未来筑基铺路、指迷导航,帮助古代美学走向今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需要求真求实不作妄语,需要坚韧顽强永远进击,美学世界是一个生机洋溢、充盈、鼓荡的世界,美学之域无比宽广,山高水长任纵横。

  在这个世界可看到“心灵开花”“梦想绽放”,精神自由驰骋,看到万物互联,生命欢歌,见证许多无法预知的幸运和美丽,帮助人们让生命发光,生命扩大和延长。在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就后,祁志祥教授将再为我们奉献什么成果,提供何种精品,这是非常令人期待之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