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雷平阳诗歌的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615
超玉李

  雷平阳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先锋诗人,其诗内容包罗万象,艺术风格新颖独特,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人们誉为昭通作家群里的“西西弗里”,诗人朱绍章在20世纪80年代就称之为大手笔。为21世纪初的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是当今云南文坛乃至中国诗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一、内在内容

首先,从内在的内容即精神、主题、思想上看,雷诗具有高原性、草根性、家乡性和亲情性的特点。

(一)高原性

高原性是雷诗独具特色、鹤立鸡群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诗歌最耀眼最闪亮的。雷平阳描写云南高原的诗随处可见、俯首可拾。

  雷平阳诗的高原性是由雷诗的作品及内在的内容决定的。其诗内在的硬朗、刚健、有力、简约、练达,加上诗人自己独特的诗歌气质,一种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才构成了他诗歌的全部内容和闪光点。作为创作二十多年的雷平阳,在诗歌道路上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和道路,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国几千年来文学最高的殿堂——诗歌,遭尴尬、遇冷落,“作诗者比读诗者众”,诗歌出版难且大多自费出版的多难局面下,雷和众多的二十世纪诗人一样,坚持不懈地创作和坚定自己的创作观,是难能可贵的,是耐得住孤独和寂寞的。雷在接受新华网重庆频道采访时,主持人就曾经说过,“雷老师写诗歌写了二十年,一件事能够干二十年,它肯定是对的。”这正是其最好的印证。

  彩云之南,这朵中国南高原的奇葩,蓝天飘着朵朵白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亚热带雨林,不仅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而且有其独特的高原品质。作为生于厮、长于厮的诗人雷平阳,对这方热土投入了毕生极大的热情,对云南高原独特的品质给予了准确的概述:风景美丽,自然和谐,姑娘柔情,汉子粗犷、豪放,民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当然,这并非雷平阳刻意为之,而是与他从小生长在此,受潜在的高原品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息息相关,骨子里头注入了云南之血,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

  以长江为界,中国有南方和北方之说,这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北方因土地辽阔、平坦,大多为平原、大漠,故北方人自古以来养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故多出壮汉、英雄。而作为南方,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三月樱花杏蕊、夏季雨巷水乡、花伞,养成了温婉、文静的性格特点,故多出貌若天仙的美女。作为长江以南的云南,实际上并不能划分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她只不过是徒有或虚有南方地理之实,实有北方性格之实,没有南方温婉、文静、儒雅的特点。恰恰相反,有北方粗犷、豪放等的特点,这是由云南高原独特的个性决定的。她久居中国大西南,古为蛮荒不毛之地,属边陲边疆。况山高皇帝远,养成了一些与其他处不同的云南人的性格和特点,她与西北诗人昌耀笔下空旷、高古、悲凉的以青海为中心的西北世界,或与诗人梅绍静以黄土地为根基的陕北世界倒有几分相似之处,而雷诗正表现了这些相似之处,即云南高原美中的凄凉。

  雷平阳诗的高原性是以云南为中心或根基的,或者可以说这个高原就是云南高原。且看他笔下,云南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乃至小河小溪,县市州城、小村小寨,乃至省城昆明都成为他歌咏和吟唱的对象。对于这个走遍云南每一寸土地的诗人,在他的笔下,经常会出现滇西北(昭通)、曲靖、大理、昆明等这样一些云南的地名;譬如怒江、红河、金沙江、澜沧江等这样一些云南境内的水名;滇池、洱海、翠湖等这样一些云南的池名、海名、湖名;乌蒙山、苍山、哀牢山等这样一些云南的山名;彝族、佤族、傈僳族等这样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族名。云南,这个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竟占全国少数民族近半的省,民族和民俗文化相当丰富,而雷博学多才,是深谙这种民族文化的。比如在《三个灵魂》一诗中所讲述的人的三个灵魂,和滇中楚雄彝族毕摩文化《指路经》里的三个灵魂一模一样,即人死后,一个灵魂入土守墓,一个灵魂返回祖先居住地,一个灵魂留守家中祖宗堂供子孙供奉。再如《威信县的灌木丛》一诗,把灌木丛分为男女,正如楚雄彝族祖先的山有公山母山,水有公水母水,树有公树母树,讲求阴阳和谐。而作为威信县的灌木丛,我认为是本地流行的一种蛊术,即生育崇拜,如男根崇拜(树桩)、女阴崇拜(树杈)。这在古代,绝非偶然,因为当时自然条件差,生产力不发达,人们能够采几个野果打几只猎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医疗卫生条件那些就更不用说了。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状态下,或者在传宗接代难,人类面临绝种的状态下,祖先们祈求神灵保佑,开始崇拜起像男根女阴类似的东西来,这种东西代代相传,直至发展至今,就形成了民俗文化,这种东西也愈演愈烈,生儿育女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灌木丛象征生育,虽然不是雷平阳的发现,但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眼光,是非常敏锐的,能把很多流传在云南高原上的一些地方民俗、民族文化和民风融入诗中,是非常了不起的。再如《榴梿》一诗,从古老的神话故事或传说中讲述了沧源县的起源和沧源县在内的文学中的地理形象。如“从前有座山,石头变鲜花;从前/有座山,婚床摆上天……/婚床也是墓床”。虽然显得有点怪异和荒诞,让人不可思议,但多少道出了一点包括沧源县在内的人类起源的沧桑,以及从石头里长出鲜花的那份艰苦生存之地的荒凉。

  雷诗受到空前广泛的关注是有原因的,第一是雷诗思想的高度,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其二是其高原性符合了当下诗歌界倡导的“地域性写作”的胃口。故而一举成名。

  雷平阳写云南高原的诗很多,比如《河流》《有几条河流在赛跑》《从东川方向看大海梁子》《在会泽迤车看风景》《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河流》《布朗山之巅》《酒歌》《草原》《渡江》《滇越铁路沿线》《上河,上河》《我爱苍山》《夜宿九仙山》《曲靖,一年之后》《在碧色寨车站》《怀念德宏州》《阿鲁伯梁子以西》《远在天边的绝望》《怒江》《乌蒙山素描》《在漾濞,暴雨》《水富县》等。

(二)草根性

雷平阳是一个有真正社会良知的人。他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那些普通老百姓、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悲惨命运,打工仔、妓女、修鞋匠、流浪汉等都成了他笔下津津乐道歌颂的对象。比如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民工,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好、思想文化不高、社会观念不强,雷平阳把他们勤劳而又命运悲苦,思想落后、保守等方面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并给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为他们呐喊、呼号、奔走、欲在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民工等弱势群体,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这种贫富对立、悬殊较大的状况。雷把他们的国民劣根性也揭示得淋漓尽致,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草根性。

  草根性与那些殿堂文化、精英文化出现了小小的分歧,比如讲究雍容典雅的学院派;与那些御用文人也不是同道,比如那些只会歌功颂德的政治口号派;与那些下流粗俗的性(黄色)文化,垃圾文学分道扬镳,比如只会哼叫呻吟、赤裸裸白描肉欲的下半身派;也与那些灰色文学分道扬镳,比如城市颓废派、青春感伤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雷平阳在草根性上的雄才和胆略。

  草根性在雷平阳的诗中占了好大分量,也是雷诗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下面具体举几个例子来看。

  在《四吨书》中,雷用很平实、很朴素的泥土般的语言,记述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昆明)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普通事。在诗的一开始,雷就强调了“民工们的汗水”,之后又在书中写及因汗水太多而惹的祸,因汗水太多而“打湿了我的书”。这个汗水,不简单,作者用了暗喻,象征了民工们辛勤和劳苦。在诗中,他形容民工时就说:“这些浑身汗臭的家伙/站在客厅里双手对搓”,不加修饰的语言,作者毫不避羞遮丑的语言,原模原样体现了民工们的生活习性,这正是草根性—来自大自然、生活、纯朴的语言,来自小人物最真实的动作、行为、思想,没有修饰、不加雕琢,一切自然而不是刻意为之,添油加醋般的煽阴风点鬼火。农民的心是最真诚善良的,看到“我没有说什么”,“年龄稍大”的那个老道,经验丰富,能察言观色也通情达理,便“极不自然对着我笑”,说:“同志,你的书足有四吨啊”,这是主动套近乎。民工虽然读书识字不多,但也不是弱智和憨包,只是可能因家庭因素,条件限制而不能读书,但不能说他们不明事理,认识不到位,他们也有头脑,也会思考啊,所以作者写道:“其他几个开始应和:‘是啊,是啊,从来没有见过谁有这么多的书。’”。“从来没有见过谁有这么多的书”这句套近乎的话,好深刻哪!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读书,另一方面说明民工见识短,看到这么多书也许会想,这人真有钱(而越有钱的人越小气吝啬,是铁公鸡),这人有这么多书怎么读得完,不累死才怪,只怕是装门面吧。不过纵观教过我的那些大学教授,有很多都藏书达几十万册,加起来也有四吨吧。而作者写这些不是为了表现民工们的大惊小怪,而是旨在表明这些民工们的愧疚心理和他们极富人情味儿的一面,如果说白了他们也为拿不到工钱而着急,还或许心急如焚,想着怕是白干了,毕竟,弄脏了人家的书,没把差事办好,主人不找他们算账叫他们赔就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了,还拿工钱呢。意识到汗水弄脏了书,知道对不起人,才主动套近乎。要是换了别人,特别是地位高或显赫的人,平日横行霸道惯了的人,怕是没有这种人情味儿,没有这么通情达理。管它三七二十一,反正我是把书搬到了,在搬家前你又没说汗水不准把书打湿,他跟你来个赖毛,让你哭笑不得。甚至还会跟你争吵半天,大吵大闹,更甚者还会动粗。在当今这种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情味儿逐渐减少或消失的状况下,民工的这种富有人情味儿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这看似一件普通而平凡的事,普通而不能再普通,平凡而不能再平凡的事,却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正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一诗中所言:“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这是作者独具慧眼。作者是个冷静的人,他继续写道:“我还是没说什么,把受损最重的那些/放到了露台上,那儿有昆明/最灿烂的阳光”。作者并不是冷血,是个有良知的人,虽然他此刻也觉察到了这种不和谐,但他仍不动声色。或许此刻,他正想着民工们想不到的东西,或许他的心在为这些命运悲苦的人啼血,正在酝酿出路。可那些胆小如鼠的民工却误会了,以为会像往常一样,因被主人抓到把柄而拿不到工钱,因为这样的事在他们身上屡次发生。这个人城府很深,既不笑也不骂,难以琢磨。所以,主动砍价,要求把搬家费减掉三分之一,这体现了民工既内疚又因生活的拮据而不能舍弃这份要命钱的矛盾心里,不能白干啊,再说,可能他们背后还有家人,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中有妻子,要养家糊口哪。而作者的所作所为却大出民工们的意料之外,把工钱一分不少地给了他们,如果不了解他们,心地不善良,怕不会这样。所以民工们夸:“同志,你是个好人。”这句赞语的分量很重也很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道明了当今好人不多,有良心的人不多,当今给别人干了活而拿不到工钱的事屡见不鲜。作者可能为他们的汗水太多,弄脏了他的书,(因为作者拥有四吨书,可见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爱干净整洁的人)而恼火,不过他还是有良知有同情心的,这种菩萨心肠是令人感动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精神)是令人崇敬的。最后,作者以戏剧性的话语结束,“其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个/(估计只有十五岁),不留神/脑袋碰在了防盗门上,咣的一声”。好一个不留神,把那个小孩拿到工钱后的高兴劲、得意忘形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也从侧面体现了民工们当时高兴的心情。这种诙谐、幽默的结尾,既轻松,让人发笑,愉悦,又让人深思。这种幽默的功力,不仅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使人深深思考。“估计只有十五岁”,只是估计,或许还没有十五岁,那是童工啊,那是未成年人,如果家庭富裕人家的孩子,应该还在学校。本诗草根性的功力,是可见一斑的。

  另外,雷平阳还有几首关于民工主题的诗,比如《在工地上的叫喊》,深刻地体现了建筑工人为他人作嫁衣裳(文中说鸟巢)的认真,像给女儿墙上那个新鲜的鸟巢,对待建筑—别人的房子,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注重别人的生命安全,负责任,而不是敷衍了事混工钱,豆腐渣工程,可是,他们的生命安危呢?有谁注意?有无保障?就像那个四川民工的命运。而那个四川民工的命运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民工的命运,那个四川民工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工家庭的命运。诗人在文中所提及的生命危险,生存危机和人文关怀,深刻地体现了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又比如在《战栗》一诗中,那个“忘了自己也有生命”的女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命运被掌握在包工头的手中,“返乡的日子一推再推”,“领取了不多的薪水后”,“还以为这是恩赐”,而并非她的应该所得。“她的心在战栗”,她的手在战栗,却忘了她“月经提前中断”,不知“哭过了多少次”,“她下垂的乳房”“变成了秋风中的玉米棒子”。该死的包工头,黑心的老板!可恶!这一首,读着让人泪流满面,心酸哪!想想这其中的奥秘,原来归因于雷平阳诗歌的草根性。

  雷平阳除民工主题外的关于草根性的诗还有很多,数不胜数,不计其数。他能以小见大,把别人不易察觉的东西发觉,从细微处入手,那些普通人物的家长里短便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诗。且看《存文学讲的故事》一诗,讲述了一个乡下普通的电影放映员张天寿,一个一天跑几座大山,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娱乐乡下人,满足乡下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服务。而当张天寿有一天一不小心跌入山谷死后,人们依然安然无恙地生活,无人问津他的生死,对他非常冷漠,而我们知道,在七八十年代,没有电视,电影对于农村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物,那只张天寿生前养的八哥,那只对他有深厚感情的鸟,张天寿悲惨的结局,凄凉的结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是不如动物。人们和张天寿的关系,对张天寿的态度,体现了人情的冷暖,而八哥和张天寿的感情正是对人的讽刺,人不如鸟!

  此外,雷平阳还有许多关于草根性的诗,比如《卖麻雀肉的人》《虹山新村的压腿人》《我的大伯是个木匠》《1999年8月6日日记》《贫穷记》《昆明,深夜两点》《城市建设座谈会》《地上的阳光》《学府路一景》《昆明的阳光》《昭通旅馆》《在骆驼餐厅的半个小时》《西街的西面》《雷声》《茴香酒吧的记忆》等,这里不再赘述列举。

(三)故乡性和亲情性

每个作家都或多或少写过关于故乡和亲情主题的作品,雷平阳的诗歌中也不例外。家乡和亲情这组诗歌的母题亘古不衰,要从传统中突破出新的东西来很难,而雷在这方面有传统中的继承又有新的突破,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看看雷平阳诗歌笔下的故乡性,即亲情性。雷平阳曾经说过:“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亮的品质。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中国绝大多数诗人的乡愁,一般指的都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童年所生活的地方。而雷平阳的乡愁,大到云南,小到土城乡。这与海子的故乡有些相似,在海子的《亚洲铜》一诗中,他的故乡大到亚洲,小到华夏。而“铜”指的是炎黄子孙、黄种人。在雷平阳的代表作《亲人》一诗中,运用了象征化手法:“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雷平阳的这种大故乡与小故乡的意识,任何人都有之,任何人都可以套用,而这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人人欲说而又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正体现了雷平阳发掘诗歌因子的高超性,更加体现了雷平阳对故乡清晰、层级、大与小的具体,明确的划分。雷平阳的故乡情绪是狭隘而偏执的,且任性,但是比较客观、实际。在《亲人》一诗中,他写道:“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而与其他诗人相比,动辄就是爱人类,动不动就是爱中华,喜欢下个大定义,其实什么都不爱,瞎喊乱叫,情感不真、事实不真。而雷平阳这种偏执、狭隘的爱,是很具体、真实的。也正因为这种狭隘、偏执。体现了他的大我和大爱。爱家乡才是爱国的表现嘛,爱故乡都爱不好,何以见得爱国爱人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乡都爱不好,连根都不稳,谈那些爱国爱人类显得太空太泛。

  雷诗在对家乡的描写是客观、具体、真实的,而不像很多诗人一样,乡愁啊,乡愁,只因漂泊他乡、流离失所的日子对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的缺失,只会描写故乡的山水,我说他是见识少,从小缺失乡爱,在外被冷落。所以大多为赞美,更甚至吹嘘自己的家乡有多美。其实是虚张声势,现实中的故乡并非他们笔下所描写的故乡。而雷平阳不同,他对故乡的描写实事求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赤裸裸地毫不避羞遮丑,连家乡的劣根性也统统跃然诗下,比如在《我的故乡已面目全非》一首中,深刻揭示了二十一世纪的农村的巨大变化和面貌,道尽了“越靠近故乡心情越凄凉”的那种沧桑,也言尽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还不够,写那些故乡的现状真是一针见血。

  第二,看看雷诗笔下的亲情,雷诗笔下的亲情是反传统的,一般诗人只会写父母、亲人如何爱他,他小的时候总沉醉其间,流连忘返。而今非昔比,总感到缺失,写那种天伦之乐。而雷诗,全是亲人爱他,他更加以十倍的爱亲人,他在《亲人》一诗中:“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只会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多好的一句:“像针尖上的蜂蜜”。在《母亲》一诗中,他说:“我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苍老”,正因为母亲从小爱他,那种母爱让他记忆犹新,所以他才把那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千古赞唱不绝的诗歌主题—母爱,反过来爱母,把中华传统美德知恩图报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中,雷说:“给我子宫,给我乳房……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这些最震慑人的心灵和灵魂之句,宁愿变性,牺牲自己,把母亲像养儿子那样养大,这种首创多么了不起,我想如果普天下每一个母亲有了这样孝顺的儿子,是何其地幸福!在《背着母亲去看月亮》这一首中,也体现了这种爱母精神,我还要说一点,我们作为儿子的,扪心自问一下,谁曾主动实现过母亲的夙愿,背着母亲去看月亮,在看到这首诗时,我羞愧不已,因为我没有,我的良心受到深深震颤。又比如在《母亲的月亮》一首中,道出了“文革”十年动荡中,那些荒凉饥饿的岁月,不过,雷更胜一筹,他表达了“粮食虽然能填饱肚子、满足物欲,但普天下每一个母亲,更爱孩子,孩子才是她们熠熠发光的精神支柱,才是她们人生的寄托,更高境界的追求,正如:‘—粮食和孩子,母亲都要!/母亲在它们中间,离孩子近一点/离谷粒儿稍远……月亮……是照明的灯盏’”这样一种精神。在《昆明的阳光》一诗中,雷从侧面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孝心,让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昆明安享晚年,他在诗中说:“我有意把昆明的阳光/全献给父亲,让父亲像我一样/能够牢牢抓住一份阳光”。当然,这首诗的主题不局限于父爱,还有其他,比如同情民工,这里不多说。在亲情中爱情的一面,自古以来只有男子追求女子,女子爱慕男子,即在未婚前的情诗,而雷平阳则写了在已婚后的情诗,这是对传统主题的突破。比如在《献诗》一诗中写道:“雌蕊总躲在花托中睡眠,雄蕊则自始而终/一直守护在花托边缘,直到死。”诗人以玫瑰自况,表达了作者从一而终的爱情观,也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愿意一生一世、一辈子呵护、爱护自己的妻子。诗人在诗中还引用了詹姆斯的话:“永远不止于一万年甚至更长”。表现了作者那种超越时空的爱情观。并且作者在最后点明了玫瑰在植物学里,在医学领域的药用价值:“性温,味甘,微苦。/可活血化瘀,可解郁行气”。这里的药比喻的是爱情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愉悦、温暖,使人的生活充满阳光。《天上的日子》一诗也是写给妻子的,雷在文中把自己和自己的爱人比喻成“神仙眷侣”,把他们的心比作“明亮的宝石”,“用一万年时间/相认,相识,相知……用五万年初恋/用三千年接一次吻/一场最简单但又仙乐飘飘的婚礼”。这是现实的缺失与理想化了的爱情。他说他们的爱情不会产生隔阂,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忠诚,别无二心,那个美丽的妻子“始终年轻,美丽/要不会变粗,脸上不会有皱纹”,当然,也“干最俗的事”,“说最下流的话”,这样,“没有那么多俗事缠身”,“没有人说你四体不勤”,也“不焦虑,不痛苦”,“没有人怀疑你精神空虚”,不再过“人过的鬼日子”,这首爱情诗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天上的日子”也是美丽爱情诞生之地,他在诗的最后说:“一万年不动凡心,一万年抱在一起”,这种相濡以沫又能相映生辉的爱情,真是叫人感天动地,欣欣向往的“天上的日子”。

  综上小结,雷的亲情不是亲人爱他,而是他爱亲人,或是互爱,但互爱之中,他的爱亲人要超过亲人爱他。

二、外在形式

从外在的形式上看,雷诗采用灵活多变的多种风格多样形式。具有半截话式的分节、语言的承新、小说式的叙事性的特点。

(一)半截话式的分节

半截话不是诗人无意为之而是有意为之,旨在引起人们咀嚼、品味、思考。半截话是那种“言已尽而意未绝”即余味无穷或韵味无穷。半截话是诗人欲表达之意已表达清楚,而如果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那就显得烦琐、啰嗦、累赘和多余。

  雷平阳诗中的半截话比比皆是,屡见不鲜,而正是如此,才体现了诗人高超的造诣和表达技巧。如《郊区》一诗中,“从那儿穿过。往来的火车很少/货车像跑着的棺木,客车里的人,”这是全诗第一节的第三小节,而诗人用了半截话,接下来第四小节中,诗人继续写道:“昏昏欲睡。他们一晃而过,他们的脸/像闪电下的黑夜骤然举起的花朵。”这两节里,半截话很多。如经典句“客车里的人/昏昏欲睡”。为什么“客车里的人昏昏欲睡”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说明的东西,而作者用了半截话和半截话式的分节,这种半截话旨在强调昏昏欲睡。这种普通的句式,在形式上稍做改装,就使平淡无奇的语言和句子显得深刻,读者就会知道,句子的重点旨在强调或突出的那部分。

  综上所述,半截话式分节的妙处在于使普通而平淡无奇的语言或句子显得深刻,突出强调重点或核心的部分。因此,半截话不是诗人故弄玄虚,让读者玄玄乎乎、晕头转向,走进扑朔迷离的境界,让读者更朦胧难懂,而是起强调或突出,那种“一唱三叹”的作用。半截话式的分节不是诗人觉得好玩,而是为了便于节奏的跳跃性,方便下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和起到引人耳目、警醒的作用,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二)语言的承新

自“他们”诗社的创始人、领军代表人于坚开创生活化、日常化、散文化的语言以来,中国诗坛到处风靡着这种创作风格,而作为于坚的好友雷平阳也不例外,紧追其后甚至更上一层楼。因此,雷平阳在语言上的特点为:口语化、生活化、日常化、散文化且简朴、通俗、浅显易懂。如《昆明的秋天》一诗,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式、口水化似的语言,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诗人贴近生活,提炼生活的所得。再如《在碧鸡吃羊肉火锅》,语言很通俗,也浅显易懂。又如《在骆驼餐厅的半个小时》一诗中采用意识流似的独白,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平常人的所思所想,这是日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和体现。这些,让读者感到亲切,拉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仿佛这些事儿就发生在昨天、或眼前或现在、发生在自己身上。

  另外,雷平阳关于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日常化、散文化的诗还有很多,比如《记忆之二》《在会泽看风景》《早安,昆明》《圣诞夜》《朋友们》《中午》《无题之二》《埋伏》等。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雷平阳开创了引不是诗的语言入诗。典型代表是《读〈西双版纳植物名录〉》一诗,题目本身,就不是诗的语言,诗的内容也似是而非。而作者把它写道诗里,就妙笔生花,显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西双版纳那种热带雨林就闪现人们的眼前,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作者生活阅历丰富和诗人的诗歌细胞敏锐的体现,这也是作者闲散生活追求的体现。引不是诗的语言入诗的作用在于:使其主题和语言内在的含义非常深刻,无人能及。似枯木逢春,为21世纪中国诗坛一再落跌的状况下开一代新风。

(三)小说式的叙事性

自《诗经》开创中国的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开创外国叙事诗以来,中国诗人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和继承,但都很不明显。而雷是自20世纪新诗或现代诗发轫以来,把叙事诗推向高峰,写得最好的第一人,而且融合小说的特点、要素,像小说式的叙事来写诗,我把引小说入诗称谓为“小说式的诗”。

  在《杀狗的过程》一诗中,具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狗主人。情节:主人杀狗。环境:菜市场。诗人叙述了温顺的狗对主人五次的招手而毫无戒备心,忘记了主人把刀插进脖子那刻的冷酷、绝情与残忍,五次都信任主人,五次招手都像奴才一样的回来。而主人一次次把刀砍进了它鲜血淋漓、伤痕累累的脖子,一次次都欺骗并抹杀它的信任和善良。最后,终于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倒在血泊中,终于被主人千刀万剐,被主人卖给了食客赚了钱。那把刀是扼杀(杀戮)感情的刀,主人那颗心是为了金钱而放弃感情的肮脏不已的心。本诗的喻义很深刻,唉,人呀,堕落到这种地步,狗都不如,人不如狗哪!如果把狗主人和狗的关系回到古代,可以看作或比喻成君与臣的关系,那只狗是忠臣,是奴才。那个狗主人是不得民心的暴君,为了实现某种企图或目的,可以是残酷的政治或卑鄙的金钱关系,可以把与他有深厚感情的,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手足,用不着时就一脚踢开,甚至像狗一样被逼上绝路,而且暗中操作。全是人利用人的关系,没有一点或丝毫的人性。掌握别人(生死)命运的暴君,也暗喻现实生活中利用感情来出卖(牺牲)感情而实现某中目的(如金钱)的人。

  再如《存文学讲的故事》一诗,小说的三要素也具备,这里不再多提赘述。诗中,雷用简朴、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乡下放映员张天寿每天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丢了性命的放映员。而当他有一天,一脚踏空,落入了茫茫苍苍的哀牢山的一个深渊,人们也照样相安无事。本来张天寿为他们提供并填补那个特定时代的空白,不说去找一下,就连打听一下也没有,还只字不提,不闻不问他的生死,只有陪伴他、为他壮胆的那只鸟—八哥,提前到达放映地点后,不见他来,才回去寻找他,而且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寻找他。童话诗人顾城有首诗叫《远和近》,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而雷的这首诗与顾城的《远和近》如出一辙,其主题也多少有这种意味。八哥,一只鸟,非人类,却如此对待、爱戴、忠实于主人张天寿,而人呢?或许,好人未必有好报,这首似小说主题的诗多少道出了一点人世间的沧桑。《四吨书》不仅因其是雷草根性诗作的典型代表扛鼎之作而被人们认可和传颂,而且也因小说式的叙事诗而得以著名。

  综上所述,小说式的叙事,小说式的诗的好处在于取诗歌之简练而弃其朦胧而含蓄的意象,取小说之精华而弃小说繁长和糟粕,形式上进行改装,二者结合,相映生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和情感的揭示。内容是根,形式是叶;内容是灵魂,形式是血肉。也就是说,外在形式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说,外在形式有利于内在内容,即主题的揭示和思想的表达,二者缺一不可。

  应该说,高原性、草根性、家乡性和亲情性的内在内容,才是雷平阳诗歌的重中之重,才是其诗的脊梁。半句话式的分节、语言的承新、小说式的叙事性的外在形式,只是其诗功不可没的次要成分。在内容上,诗人雷平阳立足于云南高原,把云南高原的本质特性揭示得淋漓尽致;作为农村出生的雷平阳,深刻地把人道主义思想寄于草根性诗歌中;作为众生中普通人的一分子,雷平阳把对家乡的热爱和憎恨、把对亲人的感恩和回报写得非常出色。在外在形式上,雷平阳更用心良苦,用半截话式的分节、语言的承新、小说式的叙事性的方法,把内在的思想、主题表现得十分完美。正因为以上两方面,才构建了其诗歌独具一格的特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