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滇剧在地方性艺术传承中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944
田向弘

  滇剧是我国戏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类别,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滇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从认识滇剧的过去,分析滇剧的现状、探索滇剧未来的发展三方面展开。其中,在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滇剧发展的工作中,现场展演传播、校园文化传播、现代网络媒体传播、政府政策引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致力于研究滇剧艺术的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探索空间。在保护滇剧、振兴滇剧的呼声中,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滇剧是我国戏曲领域的一个分支,凝聚了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省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门类,集云南近四百年来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风土人情等精华为一体,是云南文化领域的重要构件。在党的十九大及我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中,都强调了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观点。地方性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区域民众的需求,也是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科学地传承滇剧艺术以推动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探讨价值和实践探索意义。

一、全面了解滇剧是传承探索的基础

1.滇剧:滇剧是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集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属于汉族戏剧。其中,丝弦、襄阳、胡琴是滇剧唱腔的三大体系,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1],有着生、旦、净、丑的角色行当划分2.滇剧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滇剧的早期历史发展(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清时期是滇剧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后来受北方梆子腔的影响逐步成熟,在民国时期接纳川剧特点后,从昆明陆续传播到云南各地,出现了众多优秀剧目(如《黄袍记》)和滇剧表演人才,把滇剧推向第一个发展高潮。后来由于受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战等动荡年代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滇剧发展相对滞后,滇剧的传播以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和低俗的群众逗乐表演为主。

  第二阶段,滇剧中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

  伴随新中国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滇剧表演艺术也相应进入活跃期,其中以宜良的协兴滇剧社为代表。此后全省各地先后成立滇剧团,1954年云南省文艺干校(现云南省文化职业艺术学院)招收第一批滇剧学生,滇剧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国家培养的滇剧人才先后分配到各团如滇西的向四堂、滇南的莫宝华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滇剧领域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滇剧被看作是牛鬼蛇神的代表,不少剧团因此解散,剧目、演员也大批流失,艺术院校也停止了滇剧科班学生的培养,仅存部分演员在排演滇剧样板戏,严重阻碍了滇剧的发展;十年浩劫后,各地整合人才,滇剧团陆续恢复,除传统剧目的复演外,还编排了不少新剧目如《谢瑶环》,其中还有不少表现改革开放思想的新剧目如《救救她》等。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云南省艺术院校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于80年代初恢复了滇剧学员的招生,为滇剧人才的供给予与了积极配合,培养了不少当今我省滇剧领域的骨干人才,如王润梅等。

二、立于滇剧现今的发展状况,努力探索传承的途径

1.滇剧发展现状

  滇剧虽然是我省较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别,但由于历史变迁、科技进步、人们审美意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滇剧在现今文化发展的大潮中,前行的脚步逐渐放缓,滇剧艺术的演绎群体和鉴赏群体在逐渐缩小。目前,我省仅保留了昆明、玉溪、曲靖三个市级的滇剧团,但排演节目大都是任务型或参赛展演型的,受众群体面还比较窄,很多优秀节目受场地、资金的制约上演几场就结束了,昙花一现的演出不仅让演职人员感到可惜,就连观众都觉得不过瘾,这些演出在文化系统范围会有一定影响,但就滇剧在云南的全面传承来看,还有更多工作有待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在民间,20世纪80年代末昆明开设的几家滇戏园也相继关闭,本来就不多的戏迷只能偶尔听听的围鼓板凳戏,老戏骨们也只有不时相约在家或公园过过戏瘾了。在滇剧的理论研究领域,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受地域、方言表现、审美等因素的影响,滇剧的传播和研究主要还是基于云南本土,可考查的资料很少。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文献如《滇剧大观》等基本失传,1957年戴旦、高竹秋编著的《滇剧初探》是目前滇剧研究领域可参阅的最早资料,另一本60年代初戏剧研究室合编的《滇剧剧目》,此外可以参考的资料就只有1986年杨明、顾峰主编的《滇剧史》了。虽然2008年6月滇剧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领域的呼救声不断,但保护和传承滇剧的现实依然很严峻。

  2.多元化的传承探索

  (1)立于专业团体的艺术实践——探索滇剧的表演传承

  专业团体是滇剧传播的基地,目前还在进行滇剧排演的有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院以及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三家团体聚集了我省滇剧表演艺术的行家,他们多为科班出身,师从老一辈滇剧名家,是滇剧艺术最直接的传承者,传承模式的探索必然和表演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家大力推动地方性文化艺术建设的浪潮中,各滇剧团体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排演了不少优秀的新剧目,如2012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进京剧目展演中,曲靖选送的滇剧《大唐公主》就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还有2016年初云南省滇剧院展演的《乡谣》、玉溪市滇剧院展演的《选才记》等等,这些滇剧新剧目不论在剧情、思想性、唱腔改良、舞美设计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性,更是为滇剧表演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学校地方性的艺术传播为核心——探索滇剧的音乐传承

  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现今学校知识体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滇剧是我省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构件,其中的音乐元素可以说是滇剧的灵魂,也是滇剧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培养滇剧表演人才的学校,由于市场发展的客观原因,滇剧专业已经停办多年,随着滇剧申遗的成功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013年9月,云南省滇剧院和学校联合开办了“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让我们看到了滇剧传承的新希望。然而现在还有一个更主要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那就是培养鉴赏群体,艺术若没有受众群体也就消亡了它的艺术性,因此培养观众是滇剧传承的关键。就此问题我认为,要放眼更广阔教育领域,任何人对一门知识感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别在艺术领域,从小的氛围熏陶是很重要的。中小学生是最基础的知识接受群体,音乐知识的汲取直接和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戏曲板块的介绍中,应该让每一个云南的学子都对最具地方性特色的滇剧音乐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模唱代表性片段,音乐艺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生通过不断地唱、奏也就能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美,就如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不断重复地听,自然也就能跟着哼唱了。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具备滇剧音乐实践的能力,相应地也就为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带动,才能让更多人会看滇剧、学唱滇剧,实现滇剧在校园的有效传播。

  (3)注重与云南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探索滇剧中的舞美传承

  在艺术领域,云南的舞蹈、绘画、雕刻、民歌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们蕴含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人士。在滇剧表演中,我们可以尝试把云南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设计具有民族元素的戏曲演出服饰、在唱段中引入云南民歌素材,在舞台布景、道具的制作中体现云南工艺美术的特点努力让云南的本土文化类别在滇剧中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

  (4)有效借鉴国内外姊妹艺术的精华——探索滇剧中的文学传承

  不论是国外的经典歌剧还是国内有影响力的剧种,除了音乐所具备的魅力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唱词、台词乃至剧情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唱词“只感觉心中充满热情,我又是欢喜又是伤心”最恰当地表露出人们最初体验爱情时的不知所措和甜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在黄梅戏《天仙配》中道出了人们最朴质的生活愿望;京剧《锁麟囊》、越剧《五女拜寿》起伏跌宕的剧情让我们更好地记住做人要有不卑不亢、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这些唱段和剧目之所以经典,除音乐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剧本本身的文学内涵以及编导的艺术性,这也是滇剧在传承的行进中要不断学习和借鉴的。

  (5)做好民间资源的保护,扩大媒体宣传、打造云南地方戏曲品牌

  目前,在滇剧艺术的实践传播中,除专业团体的演员外,各地还有一部分离退休老演员和戏迷,在他们自发组织的一些集会中还能听到一些经典的唱段,尽管没有经费,一些热爱滇剧的老艺人们还会在节庆日到小舞台表演一些折子戏。在剧目整理和资料收集上,最让我感动的是云南大学退休教师张在云教授,他不仅是个铁杆戏迷,更是以学者的风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滇剧声像资料,不仅撰写了不少戏曲方面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先生能拉胡琴、能唱滇剧,并根据录音,把部分传统剧目以剧本形式编印出来,现在民间传唱的不少唱段都是来自张教授的文字记录。这些都是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滇剧探索的有效渠道,由于散落于民间,很多老艺人年事已高,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为迫切和艰巨,这也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多新的思考。

  21世纪是电子、信息的时代,影视和网络成为当前传播信息和文化最为普遍、快捷的手段,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行天下,传统戏曲的欣赏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我们不难看出观众的流失是滇剧发展受阻的关键,没有人喝彩,再好的剧本、再好的演员都没有施展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冷静地面对现状、认真地分析滇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滇剧的传承。云南早在20世纪中期伴随《五朵金花》《阿诗玛》等音乐影片的播放,就向世界散发了多彩的民族音乐名片,现今,随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滇剧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更有条件做好自我发展的调整,以更好地投入到云南品牌文化的建设行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滇剧在发展中遇到了阻碍,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保护滇剧、振兴滇剧的呼声中,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基于前辈及同仁们的前期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对最后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的办法”方面的探索。滇剧走过了近三十年的低谷期,我们能否做好传统艺术的交接不仅为文艺界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精神指示,2016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2016〕2号文件),具体对我省戏曲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政策指导,是新时期党的文艺方针的积极响应,有力推动了云南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伴随时代的步伐,我们都应该坚守好自己的岗位,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为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