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自信与民间文化生态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310
王人天

  人和人类的生存除了物质,就是精神。在社会的精神向度里,一个人或一个民族都必须有文化自信,换句话说就是在精神世界里要有自我内涵,树立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精神的文化向度。实质上,这种精神向度体现在一言一行之间,从平时的饮食起居、穿衣戴帽、行走奔跑、语言谈笑等等,每处都在显示一种风格,显示一种不经意间的文化流露。而这种文化流露绝不是学府和行政行为的那种刻意为之,必须是在长期而不经意的民间自然体现,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便是民间文化的范畴了。它具有着文化自信的传承性和选择性。

  民间文化非常宽泛,几乎包涵了世上所有的自然呈现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当那些物质和精神在世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文化。即文化是个复性词,包含面极广,当我们去探究的时候,眼界得放宽些,识见得放远一点,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其中之一视野。文化的原生态其中之一重点就是体现在民间文化上,民间文化的广博常常令我们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民间文化由于本身的宽泛和零散给人类带来了研究的难度,同时也由于其本身生存的自然性而导致流失严重,甚至于有些濒临灭绝,而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本文重点从当前面临的生态形势及民族精神向度的需要出发,以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建设和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给精神的内涵注入新鲜血液,为中国的深度改革保驾护航。

  我们要认识我们的民族,我们更要明白我们的文化,挖掘民族精神世界里那些具有传统的、营养的精神食粮。濒临消逝的文化,但那是文明的、高雅的、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文化,我们要传承和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我们要记录;具有启示性发展的文化,我们要挖掘,把原生态里共性的有前进意义的提出来,让人们有一种模仿和学习的向度,共同前进,促进全人类发展。

一、文化自信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民间文化由于本身的特点,生存和发展于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之中,内容的宽泛和深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得到,吃穿住行、语言、服饰等,每样的传承和演变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人民性和文化的传统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和传承中默默地将原生态中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上的讲话精神:“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研究民间文化,是为了将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中的糟粕剔除,发扬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1.民间文化是活在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泥沙俱下的同时,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整个文化的生态中,民间文化可算是不带任何强制性和筛选性的文化,它自由、散乱地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以平白、朴素、不带章法地充斥在每一个领域。当我们细究起来,其实每一个领域的民间文化却又有着自身一系列传承性和选择性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又是与社会的发展脱离不开关系,与时俱进,根据前进方向有一定的选择作为民间文化的主流向度,反映着人民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暗示。这个暗示通过人们整体性的潜在意识推动着发展和显现,同时,当显现的时候,又返回来体现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是百姓的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民间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百姓)生活,从生产到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这一切体现着原生态的生活发展选择方式,就像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类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只是这种选择性更加隐蔽,以一种潜在的意愿方式来进行。我在研究《民俗学视角下的滇东北地区八大碗研究》《宣威汉族葬礼习俗散记》以及《民歌搜集整理谈》等便发现了这种原始的传播、发展的选择性,其实人们在对文化的需求中是有一定的辨别的,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发展在潜意识里进行着自我群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只是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在传统文化长期的文明发展中以一种心理意愿和默默地语无伦次、泥沙俱下的结构方式呈现在社会生活和原始发展生态链中,行为和语言都在进行着原生态的并以实用出发的凝结方式聚集。

  这种凝结方式即文化传承的原生态选择,换言之,民间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譬如:民间葬礼中的《蓼莪三章》即是《诗经》里的《蓼莪诗》,从春秋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民间风俗里的民间文学;宣威八大碗则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文化中综合了红案与白案的精华,从明朝到现在也已经几百年了,早已成为绝对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难以统计的文化只是没有被人们以理论进行研究和归纳,显得有些散乱,其实都是有系统传承性的民间文化,即传统文化里的分支。

  说到这里,我认为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演变中,虽然难免有些糟粕,但是人民群众在更多的时候是在以“不显山不露水”的潜在选择方式维护着自我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换句话说,每个民族都有着自我民族的文化自豪感。

  2.民间文化的分散性使其不易整理和保护,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文化流失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可是由于民间文化内容的宽泛和分散性,增加了整理和保护的难度,尤其是那些没有凸现出来的文化,几乎是随波逐流,在自然环境中与时光斗争,自生自灭,遇着机遇好,恰好因为政策的原因或是旅游观光的需要,人们才去对那个地方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形成成果,成为极少数的文化亮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民间文化岂止整理的那一点点,它的浩大阵势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文化,凡是物质和精神存在的都是民间文化,我们只要稍加研究,就会成为一个专项的特色文化。譬如酒文化、茶文化、糖文化、烟文化、服饰文化、服装礼仪、方言民俗、俚语言辞、生产劳作等等都是民间文化。我在长期的民间文化研究中,通过研究把宣威饮食文化中的宣威八大碗,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和传播演变的情况通过梳理而成功地从人们分散而无品牌意识的饮食中挖掘了出来,现在已经在宣威、富源、曲靖、昆明等城市成了一个宣威的招牌饮食。可见,民间文化是需要整理、研究和加以保护的,像八大碗这样的文化需要研究整理出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说到这里,其实我想说的就是民间文化很分散,若不经人们的研究和整理形成明晰的文化传统成果样式,恐怕如何保护与怎样保护的问题会时时刻刻摆在眼前,从何下手都找不到,自然其他就更别谈了。何况许多民间文化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多它不多,少它不少,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每样文化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有它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空间理由,在时忽视,失去了,人们才知道珍贵。譬如民间的毕摩文化、洞经音乐、云南的碗花文化(青花瓷艺术之源)、宣威火腿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是人类的优秀之作,我们不能忽视放弃。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任何一种民间文化都不是单一发展或存在的,它们相互依托,帮衬发展,甚至有的文化直接生长在另一个文化的枝上,让研究者的研究多出许多道道来,跨学术研究工作也许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还有民间处理事物的模糊法也成为人们的一个研究课题,并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模糊学。模糊学在文学艺术里依然说得通,并且能为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归根结底,民间文化的分散造成了其传承和保护的难度。

  虽然这样,但是自从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于是改革开放,活络市场,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强劲发展,人们的意识悄悄地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实质是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即西方的微观看世界的方法带进了中国,加之一些人盲目崇外,更加速了微观文化的发展。本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大一统的宏观论主领着中国人的思想,即世界万物均统领在一个大的宇宙之下,讲求“天人合一”理念,从道家思想发展成儒家的处世观点:进则入朝辅政,服务国家;退则著书立说,服务万民。讲求感化教育,认为人都可以通过感化和学习得到知识和礼仪,从而成为贤人。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几乎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论出发,造成利益至上的思想蔓延,道德缺失,服务大众观念淡薄,中国原来的许多优秀文化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下不知不觉间流失。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个时候西方由于微观理论的主领,已经碰壁,找不到出路,从而转向中国的文化理论求解。

  3.搜集整理、抢救民间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由于自身的分散性,除了难以有效保护而随着自然生态的前进步伐消逝的部分,还有因为西方文化的进入强劲冲击而导致快速消亡。可是,这些消亡不一定全部都是不好的,有的却是民族文化的遗产,由于崇洋媚外的人为因素和偏激因素导致消亡,那就是民族文化的损失。譬如中国的旗袍,那可是从唐朝就发展下来的服饰文化,端庄大气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却被西化的服饰挤得几乎没有市场,只有在舞台或者文化艺术表演场地才有,当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国人的重视和欣赏,旗袍大有抬头占领高端服饰的趋势。其实,时代的发展,文化是具有引领和影响社会风气作用的。譬如电视剧或舞台对民间的影响,这个作用早已为世人所知,就不赘述;再说抗战时期的英雄情结,英雄文化成了民间的主流,影响着更多的人抗战;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大入城,打工文化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打工文化把城市和乡村整合在了一起,不但影响着农村,也影响着城市。但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就以绝对的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到现在为止,已经在民间使许多人丧失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信仰,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重视,自然微观看世界的方法都已经走到了末端,转而向中国求解的时候,那么是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其实一直都是具有着它的先进性的。

  那时期,学习西方文化变法图强是人们的选择,中国在大一统的理论下,国门紧闭,自行发展,对外面的事几乎是不闻不问,没曾想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开始变革,学习西方科技,引进各种学术理论来对中国的文化思想进行变革,也才使中国重新站立了起来,成为世界强国。可是,自那以后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了主流,甚至有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摔砸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旧有的文化都该去除,未免就有些偏激偏颇了,不管怎么说,中国毕竟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发明为世界所瞩目,丝瓷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至今仍绵久不息,那是应该让国人自豪的文化。

  自古以来文化就是在变革中求发展,融合中外思想是对的,现在西方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引进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现在出现的许多弊病已经显露无余,是到了国人再次反思的时候了,如何进行古今结合、中外思想融会贯通是当今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中国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中国民间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当前,必须搜集整理、研究、抢救民间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就是:“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二、“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搜集整理、研究、抢救民间文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众所公认的重要工作,可是由于民间文化的庞杂和分散性,应该如何做?怎样做?从何处下手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说法,便给整理工作等提供了指导意义。实质上,文化自信不仅仅对搜集整理、抢救、研究提供指导意义,也同时让优秀的民间文化走出来起到引导作用,带动整个民间的时代风尚,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及民族文化自豪感。

  1.“文化自信”在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及传承保护中的指导作用

  民间文化很庞杂,有物质的,有文字的,还有一些行为动作的,但无论哪一样,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传承的保护中都得有个指导思想:本着何种意义来进行?怎样做才能发挥民间文化的最大作用?有了这些思考和指导思想,那么做起来,就能有的放矢,少许多误工和弯路。

  譬如:民间文学中,什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什么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就搜集整理,没有积极意义的就放弃;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就选取,反之则放弃;具有美学意蕴的就整理,反之则放弃。如此这般筛选,剩下的则是优秀的,以真善美的美学意蕴思想促进人类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有序走向美好。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5000年,有着自己坚实的道理,是中华民族无数代人总结出来凝聚成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斥在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智慧结晶等等,优秀的思想理念指导和引导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虽然生存于民间,却深深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无处不在地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抢救和研究及搜集整理民间文化的时候,以“文化自信”作为要求,可以将庞杂的文化中产生的糟粕及西方文化带进来的不良思想统统根除,留下优秀、鼓舞人心、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好的文化要传承保护;糟粕、劣次的文化要剔除。民间文化由于生存的自然性和原生态,产生一些糟粕也在所难免,在文化的发展中有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抢救和搜集整理中要分别对待,选取对人类有用的保护和传承下去,更加有力地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加民族文化自豪感。

  2.“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化的引导作用

  搜集整理后的民间文化,或者说是凸显后重点树立起来的文化,那都是优秀的文化,在加强和巩固了文化自信的同时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譬如某个旅游景点的文化通过搜集整理、研究、提炼后进行宣传,再影响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文化发展,促使周边地区文化繁荣昌盛,把景区宣传出去,那就会带动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文化来影响文化,利用文化来引导文化,利用文化来促使地方发展。民间文化是个大锅烩,主料是很重要的,主料用得好,就会使整锅菜香喷喷。文化的事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简单的,通过点带面的关系,带动更多的文化发展,影响一个地方的风气,那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为此,在关注和研究民间文化的同时,就要重视民间文化的亮点,重视民间文化的历史关系,重视民间文化的影响意义。扶持和整理关键性的民间文化,借此而引导文化的分支,带动整个精神层面。譬如以宣威火腿文化的声誉带动宣威饮食文化,随后豆腐文化和中秋文化也就渐渐的在火腿文化的带动下走出来了,如今宣威倘塘黄豆腐全国闻名,中秋节的火腿饼也闻名海外,宣威八大碗、杀猪饭也渐渐在全省铺开,成为民间饮食文化的奇葩。就是拿精神文化来说,一个地方重视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带动这个地方什么样的信仰和风尚。譬如某个村重视盖房子,那么这个村的建筑文化就会很发展,大家都会比房子盖的高大与豪华;某个村很重视读书,那么这个村的人就会很重视学习,我记得曾经在一个文学刊物上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有个村子崇尚诗歌,结果这个村子有一半的人写诗,仅以一个村子就办了一个文学刊物,大家发表诗词,一年下来所写作的诗词居然够出几本书,可见文化的自信引导作用之大。他们相信诗词之美,他们相信文化的重要,在自我的心里树立起了对文化的自信。换句话说就是尚武武功好,尚文思想正。近些年来,道德的缺失是因为民间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微观看世界的方式干扰以及有的地方揠苗助长致富,还有利益冲突被强烈暴涨。

  文化自信是来自于精神里的,只有从内心出发,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急功冒进,以德智参合,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那么文化的自信自然就树起来了。习近平曾说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也就是告诉人们,文化自信是可以创造一切的,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化的风尚具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

三、“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优秀,从而加强了抢救、发掘、搜集整理和保护文化的工作,使中国的民间文化越来越多地集中体现出来,让人们思考并得到启示,精神文化越来越丰富,从心灵的根本上逐渐地影响着人类群体。通过这种影响和引导,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1.“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学及民俗等文字的搜集整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民间文学和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民间传说、民歌、谚语(俗语)、方言俚语,还是生产生活中的习俗、喜庆节日庆典仪式、丧葬嫁娶等等的文化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和思想的总结,换句话说就是老祖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结晶,自古以来,一直在主导和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才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一直滔滔不绝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红军传说的搜集整理,换言之,也就是对红色文化的关注,民间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民间传说,还有许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歌谣等等,都体现着党的道路正确,得人心,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走在前列,符合人类的发展机制,终于取得伟大的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思想指引下,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秩序井然地进行了许多搜集整理和研究,譬如各种民间文学集成和各种风物志的编撰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人欢喜,令人高兴。

  2.“文化自信”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存有许多文化遗址、古迹、名人旧居、古树名木及历史悠久的美食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民间文化,散落在民间的各个角落,伴随之的还有地方史、民间传说及歌谣等的文化碎片,广博而散乱,宏大而深厚,强烈地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譬如拿宣威来说:浦在廷故居、周建屏旧居、五尺道遗址、泥珠河千年菩提树等等,这些文化一直在激励着宣威人民奋勇前进。同时,这些文化也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供人们赏阅娱乐及探讨本地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的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等。譬如浦在廷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宣威火腿文化的一张名片,通过探讨他的人生历史,就可以考证宣威火腿走出云南走向国际的发展历程并宣传了宣威火腿。火腿文化也是民间文化,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搜集整理,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及史学价值等,2001年宣威火腿被国家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10年宣威火腿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宣威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火腿文化之乡”等。这些文化是人类的文明,也是人类发展的见证。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迹、文化遗址、名人旧居等被有效地保护了起来,并与旅游相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让人们了解历史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了经济价值。

  3.“文化自信”对博物馆、非遗馆等的大量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自从习近平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来,我们不能不关注到一个现实——博物馆、非遗馆的建立越来越多,以地域为单位建立起本地区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展馆,名目繁多,亮点突出。这就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我们了解祖先的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只有懂得文化、爱护文化,地方才会发展。一个地方如果文化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了文化,就等于丢失了文明。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明”二字。习近平主席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在民间来说,这种精神文化就蕴含在民间文化之中,以文化来体现文明。有了文明,这个地方才会发展。博物馆、非遗展馆将散在各处的文物、民族文化、资料图片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搜集起来集中展现,既教育了人,又使那些东西得到有力保护。当我看了数家博物馆后,觉得通过博物馆的建立,布展,在规划中已经大致把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理清。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来参观的时候,不但得到文化的熏陶,了解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关系,还会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影响,从而增加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对文化产生一些奋发的作用。其实,这些博物馆、非遗展馆的建立就是对民间文化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让人们关注和爱护身边的文化,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化,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要仔细留意,就会发现文化非常广博、深厚;自信来自于心里,心里的感受越是博大、崇高,那么自豪感就高,树立的自信也就越强,即文化自信。

结语

总之,文化自信与民间文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既是基础的柱石,也是拓展的生力,还是抢救的指引明灯。民间文化是文化的基础,文化自信在民间文化使用和欣赏中产生,进而发展到高层,为党和国家服务,再说高一点,就是为人和人类社会服务。生存也好,抢救也罢,都是人类的文明,在文化自信中施行文化自觉,文化觉醒,社会前进,自我觉悟,通力协作,光明未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