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昆明金孔雀青年电影周的上乘之作,由彝族作家李骞、王红彬等人编剧的微电影《云之路》,以19412票,名列前茅。该片以现实主义的勇气,敢于直面人生,尤其是官场上的积习与流弊:一颗口香糖,差点毁掉一个县长。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同样,修一条公路,能否成就一个县长。这也是一个类似哈姆雷特式的“生存或是死亡”命题与诘问。
《云之路》根据云南著名作家刘建华的中篇小说《艰涩的口香糖》改编,该作发表时的笔名为“辰良”。原作在2001年第五期《边疆文学》刊载之后,被中国作协主办的《小说选刊》选载,后又荣获《边疆文学》奖。有评论家认为,刘建华的作品:“注重于社会转型时期边地形形色色人物命运与心态的描写,其小说总体厚重,就像一块‘艰涩的口香糖’,形色各异,场景繁多,百味俱生,目之闻之触之,笔下皆成境界,自有余味。”
该小说改编为电影《云之路》后,评论界一直好评如潮,誉之为越嚼越有味的“口香糖”。“小成本大情怀的本土电影佳作。”该作品描绘“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丽风光,昭通儿女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云南高原地方特产资源的生动反映……在低成本巧制作的影片中,一一得到精彩展现。
在笔者看来,该片的主题,绝非一个简单化、表面上的扶贫故事,也不是一个基层民主建设,或者领导干部的考评升迁、选才与用人的标准问题。而是透过“七品芝麻官”的人格,进而对人性的优劣进行生命和灵魂的拷问。“县令”的当选与否,仅仅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真正直抵人心和灵魂的却是,“当官”如何“为人民服务”?即“好人”如何成为“大写的人”,或成就“崇高的人性”与“英雄的人格”!
一、“官场小说”中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
《边疆文学》评论说:“也许是本人在 ‘官场’的生活经历,为其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生活素材,他的中篇近作《艰涩的口香糖》,不仅反映了心系百姓疾苦的年轻干部成长中的风风雨雨,更是把官场中各色人的嘴脸画得活灵活现,不失一篇可读可思的好小说”。评论家纳张元等一直认为:“刘建华的《艰涩的口香糖》是一篇典型的官场小说。”在“修路”与“选举”的叙事结构中,在“扶贫”与“为官”的电影语境之下,“修路”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口香糖”是一个巧妙的反讽。在“不尊重老干部,讲话嚼口香糖,流里流气”,像“二流子”一样的祁副县长,深陷流言蜚语的泥沼之中;在丧妻三年,与小姨子“打得火热”,又与学校女教师红姑“不清不楚”的飞短流长里,祁副县长可谓“四面楚歌”“腹背受敌”。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刚刚列为“县长候选人”,正处在上级对他的考察之中,他治下的红毛石村种植规模刚形成,全村90%的农户种苹果有数十万斤的收获之际,天公不作美。不仅仅路断,而且是连绵细雨,让成吨成熟的苹果,不是因拉不出去,就是因被雨水浸泡,最终腐烂发臭,造成近百万元的农户损失,堪称逆境来袭。
“戏中戏”还在于,“修路”本是好事,造福村民,但因要占用季老爹等四户农民的苹果园而“搁浅”。在这“节骨眼”上,风情万种的小姨妹倪真暗恋姐夫祁云多年不得,因爱生恨。打着祁县长的旗号,想为她的公司牟取暴利,遭到众人的反对。她孤注一掷,竟然给上级写《举报信》,诬告祁云身为“一县之长”,不管全县之事,只为一个贫困村修路,成为“芝麻村官”。所谓为农民建别墅的规划,只是“政绩工程”,异想天开,脱离实际。最后导致上级停止考察祁云,真是“屋漏又遇连夜雨”!
也许,“无官一身轻”,在“修路”,这一故事情节中,完成“修心、修为、修人”的人格塑造。在原本的政治生态格局中,“口香糖”被“无限上纲上线”。就生活的真实性原则而言,抽烟、喝酒、嚼口香糖、擦香水、抹口红、穿高跟鞋、抹香粉……本是个人化、私人性的琐碎小节和生活习惯,与人品和道德无关。但是,在“有色眼镜下”,在极“左”路线的思维下,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相互倾轧之中,“盯着芝麻当西瓜”,“拿着鸡毛当令箭”,夸大其词,含沙影射,无中生有,令人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奇谈怪论,甚至会大行其道,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说,该作品是“官场小说”的话,《云之路》也就是当代的“官场现形记”!一枚小小的“口香糖”,这一特殊的视觉意象,几乎像一枚“炸弹”,甚至摧毁一位堂堂的县长。有道是:“烟、酒、糖、茶”,乃人际交往的待客之礼,也是人之常情和基本文明素养。可“口香糖”,却荒诞不经地“变形”为“罪过”,成为十恶不赦,罄竹难书,不可饶恕的“缺陷”。“毁也口香糖、成也口香糖”,在这一点上,该片的审美价值就体现出看似“怪诞”,实则可笑可怜、可悲可叹的美学特征,具有十足的“黑色幽默”的意味!
二、“蒙太奇”艺术视阈下“白日梦”幻灭
电影《云之路》,从标题上看,不仅是一条精准脱贫之路,更是一条云南走向富裕,拥抱繁荣的“致富路、幸福路、双赢路”!从《云之路》拍摄的“蒙太奇”艺术视觉来看,《云之路》以祁云为中心人物,以四条平行叙事的结构展开全剧。第一条 叙事线索是祁云“下乡之路”,走路进红毛石村调研苹果因路因雨滞销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第二条 叙事线索是祁云作为县长候选人的“升官之路”。
第三条 叙事线索是祁云的“感情之路”。“花开两条,各表一枝。”第一朵:柔情似水、美艳动人的小姨妹的咄咄逼人;第二朵:善解人意、清水芙蓉的女教师的出手解围。
第四条 叙事线索是祁云的“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修路致富”之路。
幸福、成功、胜利,要靠双手,靠自我,靠奋斗!绝不能“等、靠、要”,否则,一事无成。“脱贫路”,是一个整体隐喻,集“下乡路”,“升官路”,“感情路”,“进村路”,四路一体,象征祁云的人格精华和人性优点。
路,是一个复合意象和多重象征物。面对暴雨成灾,公路中断,祁云认为“公路中断,但我们还有两条腿,可以走着进去!”这句台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要战胜自然客体,开展精神救赎!
因为,美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集为一身的当代领导干部,虽不是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爱“嚼口香糖”的县长,因为前妻生前的嘱托,又因为其小姨妹“多嚼口香糖”,“少喝烈性酒”的告诫,终于酿成“口香糖风波”。
在官场生态和权力博弈中,地方利益集团与下派干部之间,从一开始,就横亘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当地的个别干部,各怀异志,打“小算盘”,心理不平衡,想在人事任免中,谋取私利,故“无风不起浪”,某些心怀叵测的人,借一颗小小的“口香糖”,成为打压祁云仕途的“利器”。诽谤谣言四起,攻击倾轧突发。这个“拿下”并让“下马”的“借口”就是:祸起萧墙,罪恶魁首,不是别的,却是“权力之争”,“吊儿郎当”,“作风有问题”,“有才无德”的人,不能“上位”,把生活小习惯,当成仕途大障碍,好像“荒诞不经”,但却“似曾相识”。这部电影个案的书写,具有艺术审美的普遍意义,折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官场痈疽与权利沉疴。
该作品之所以从小说到电影,被翻拍摄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多嚼口香糖、少喝应酬酒”作为一种艺术的反讽,在影片两次出现,让观众印象深刻。第一次云红毛石村时,祁云打开的糖盒仅有为数不多,三三二二的口香糖。当修路成功,祁云的糖盒里,装满的全是口香糖。这“蒙太奇”画面语言,暗示观众,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口香糖”作为负面意象,已经转化为正面意象,营造出毁誉参半的独特之美,体现结构巧妙,高人一筹的蒙太奇艺术美感。口香糖的美学象征意味,就越发耐人寻味,诱人深思,予人启迪。
三、隐藏在表层视觉之下“人文思想”的寓言故事
长期以来,具有思想、灵魂和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以人为本,以人文关怀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精神产品,既是文坛的稀有产品,又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换句话说,就是某些作品,丧失思想与理性,平庸、琐碎、重复,甚至低俗之风盛行。而那些隐藏在表层视觉层面之下,闪烁着“人文思想”光芒的作品,则少得可怜。
关于隐喻,在文艺作品文本中的作用,圣奥古斯丁认为:“事物越是被隐喻式的表达所掩盖,一旦真相大白,它们就越有吸引力。用这样表达的真理乃是为了维持爱的火焰……因为这样表达的真理较之没有任何意味深长的意象,赤裸裸地表示的真理更能燃起爱的烈火”。(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9-80页。)
隐喻与象征,是“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尼尔·波滋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的手法,以及“它所暗示的普遍性意义”(黑格尔语),因其来自形式与本质,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张力,赋予艺术文本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思想的魅力。
《云之路》和《艰涩的口香糖》在深层次的主题审美上,以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的寓言故事。这就让观众容易理解,给红毛石村“受灾补助”,是“治表不治里”,“治标不治本”,“修路”才是“长久之计”。但是,开发现代农业,“搞运输”“农家乐”和观光旅游、餐饮、住宿、采摘等“一条龙”,才是“以人为本”,“拔除穷根”的“真理”!
马克思美学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目标。祁云这个圆形人物形象塑造,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藏而不露地展现从“有限”的“官场”,到“无限”的“人性”;从“面具”的虚伪,到“灵魂”的“流露”;从“丑陋缺点”的鞭笞,到“美丽优点”的讴歌。将“口香糖”赋予了从丑到美的颤变,从低俗到高尚的礼赞,这样“丰富多彩,曲折坎坷”的审美魅力,印证“文似观山不喜平”的传统艺术功底,体现“曲径通幽”的回环美。
《云之路》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拘泥于“三角恋”的戏剧冲突,使受众的阅读,脱离简单而又肤浅的感官刺激的“观看”,而进入到人性与灵魂拷问——复杂而又深刻的精神鉴赏的“关照”。一个爱嚼口香糖的新一代县长的形象,让观众在接受时,就带有强烈的审美乐趣与艺术意味!
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现在我们可以拿点时间来描述一下‘爱嚼口香糖’的县长候选人祁云。他年方四十,硕士研究生毕业,党龄十年,符合中央对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身高一米七五,相貌堂堂,最显著的是眉毛浓黑,鼻梁挺直。说是美男子一点不为过。他还善修边幅,衣着得体,不像有的知识分子形象邋遢。自从他由省经贸委报名到基层工作七年,从计委主任到副县长、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如鱼得水,政绩卓著。如果不是出现了这些流言蜚语,他应该能顺利地被选上县长。从外观形象到内在素质,他可以说是对得起全县人民的。”
“嚼口香糖”的县长,成为中国小说与影视艺术长廊中独特的个性符号和身份标志。这不是作家与编剧苦苦追求,梦寐以求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熟悉的陌生人”,小说人物和荧屏角色的最高创作境界吗!
四、“乡土情结”——源于昭通作家群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
从昭通作家群的作品来看,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其深入骨髓的“乡村情结”为代表。在“扶贫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之下,德三老汉的女儿在水塘捞种羊的危难时刻,最终命丧黄泉,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寓言故事”:“羊害人”的悲剧。德三老汉,正是这出“人间悲喜剧”的受害者。“种羊”喝农民都舍不得,也喝不起的“牛奶”;“种羊”热,要老人为其煽扇“降温”,“种羊”冷,要老汉“要为其生火取暖。”“羊”,不再是“羊”,而是“异化”“变形”为超越人的“神”。而这篇“荒诞派”现代小说,正是充满巨大的反讽和隐喻,尤其是具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夏天敏的“乡村情结”,来源于他认定的“苦难是我永不背离的主题”这个一以贯之,来源于作家的故土情深和悲悯情怀。此种“乡村情结”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对乡村人和事,多层次的批判角度,多层次的意义交融,多层次的主题呈现。(艾自由:“倾听你的声音”〔第十一期〕昭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2017年。)
正如《好大一对羊》,被改编为儿童片,削弱和误导小说的凝重悲悯主题一样,《云之路》的编导,在拍摄成电影之后,《艰涩的口香糖》的“蒙太奇意象”,被淡化、弱化和与萎缩甚至阉割了!
“口香糖”,本为“味觉甜物”,在“官场”和政坛的“异化”和“变形”中,成为“艰涩”,与“苦闷”的“象征物”。“口香糖”的意味与象征性,在平面化的视觉层面,流于平铺直叙,缺乏震撼人心的情感碰撞与人性厮杀!
祁云,绝非不是一个“扁平化”的人物,他是一个“圆形化”的主角。有人性的多面性和人格的崇高性。但是,在他“上位”县长的途中,明枪暗箭,奇谈怪论,流言蜚语,恶毒谣言,飞短流长,有如“蝴蝶效应”扑面而来!这个不言而喻的隐喻与反讽,让“人”“异化”为“非人”和“鬼”。“他人即地狱”,“他人即敌人”,似乎是一种“普世价值”。但是,祁云内心的挣扎和“党性”、“人民性”的巨大召唤,最终让“人性”复归,灵魂复苏。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滚滚时代大潮中,吹遍沙砾始得金,人的理性与光彩,普照大地!
此乃是对这部“官场小说”中描绘的官场现象的无情批判与含蓄讽刺!从这个意义上讲,《艰涩的口香糖》,才会越嚼越有滋味!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初衷和编剧高人一筹的艺术创新。
正如评论家所言:“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偶像梦”的自恋与回望,那么,祁云的县长职位和恋人红姑的“双喜临门”,也许只是理想主义者和知道分子“白日梦”毁灭时溅落的“一地鸡毛”!(或者“自我意淫”的幻觉。)换言之,美中不足却是,小说的题中义,影视中无意中被矮化和犬儒化……
如果说:《艰涩的口香糖》,宛如一部“人性优点与高尚灵魂”的“多重奏”,那么,《云之路》就仿佛是一首“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回旋曲”。在电影有限的胶片和视频时空影像中,在多重叙事结构和语境之下,《云之路》依旧向读者和观众昭示昭通作家群,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紧贴母土的“乡土情怀”和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批判精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