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死课》:“生活的教科书”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4003
尹宗义

  《生死课》:“生活的教科书”

  尹宗义

  胡性能的中篇小说《生死课》发表于《十月》2017年第5期,在《卷首语》中,编辑这样推介:“《生死课》展示了殓葬师这种特殊职业从业者的温暖人生……颇值得玩味。”我总喜欢先从标题来解读文本,因为作家所拟的标题,总是别有用意的。标题不仅概括内容,而且打开走进文本的窗口。试着与作品的“眼睛”交流,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更利于深刻理解作品。“生死课”这个标题,在文本中没有直接出现过一次,作家为什么要冒着“文不点题”的风险拟题呢?

  《中国青年报》曾用整版刊载了“冰点特稿”《生死课》,介绍美国耶鲁大学雪莱·卡根的生死课放在网络上,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量;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以马克思的死亡观切入,生死课很受学生欢迎;香港中文大学陶国璋教授邀请佛学研究者、医生、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从不角度上生死课。曾是大学教授的作家胡性能,也想上一堂“生死课”,只是学生变成读者,形式更加艺术化,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形象地、潜移默化地给读者上课。

一、生活的课堂没有人能逃课

疏延祥在《特殊群体的辛酸和庄严——评胡性能中篇小说〈生死课〉》中认为:“胡性能这篇小说题材特殊,涉及的作家很少,在我的阅读中,似乎只有傅爱毛写过。”胡性能开辟这一题材领域,为“生死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提供案例。

  生活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它教会人许多东西,让人慢慢转变观念。年轻气盛的小久为了朋友,大打出手,喋血街头,青头慢慢冷却的尸体给他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让他没有害怕,没有逃亡,只有茫然。监狱生活又给他上了一课,让他厌倦了舞刀弄棒的生活——即使后来与老蝙蝠抢生意,满以为有一场黑社会式的厮杀,没想到最终以敬佩而把酒言欢,合作共赢。小久出狱就去应聘工作,找工作的艰难,让他懂得生活不易。没有工作,饥饿给他讲课,让他明白活下去才是王道。阿羚自杀、锅盔女儿病逝、老蝙蝠去世,都给他上了一堂堂生死课,逐渐改变了他对生死、对职业的看法。

  生活有时是一把刀,把人伤得千疮百孔;有时又是一块砖,垫起生命的高度。因为小时被同学笑话,小久看不起父母的工作,生活让他自卑得抬不起头来。但生活在伤害人的同时,也不忘给予回报。正是因为他生在殡仪馆,长在殡仪馆,让他天生不怕死人,才让他有了一技之长,有了谋生技能;正是因为他父亲是殡仪馆驾驶员,他才有机会偷偷学会了开车,才为他后面合伙做殡葬生意创造了条件。殡葬工作让他的妻子自杀,也让他重新找到真爱(姜米)。生活这本教科书,薄薄的一页,恰似刀锋,伤人无痕;但叠加在一起,又垫起了生活的高度。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撕去哪一页。

  《生死课》中一直一团浓雾笼罩殡葬人,令人窒息。作家一方面写苦难生活,另一方面又竭力拂去层层浓雾。胡性能站在“生死课”的虚拟讲台上,并没有摆出教授、哲学家的架势,大讲而特讲,只是原原本本地呈现生活,让生活自自然然地渗透出道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切。

  为了活下去,小久主动去背发臭的尸体,是生活逼迫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殡葬工作。但这份工作给予他们丰厚的馈赠,他们成立“安息社”,专门找死人饭吃。为了增加竞争力,他绞尽脑汁地把姜米的丈夫的遗容处理好,换来老蝙蝠的敬佩,不但合伙壮大生意,而且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用爱心把亡灵送到彼岸,以解剖学的技艺确保死者不带走一点金属的东西,让家人与亡灵都很感激。他们开展一条龙服务,成立园林公司,主张环保的树葬模式。特别是老蝙蝠死后把眼角膜捐献给了盲人妻子,把有价值的东西留给世界,真正让小久懂得生死的真谛。这就是生活,最真实不过的生活,谁也绕不开。在生活的课堂里,每一个人都不能逃课,即使开了小差,生活也会耐心地给他补课。

二、自己撕开自己罩上的神秘面纱

疏延祥认为:“胡性能的小说既注重技巧,也注重思想内容。读他以前的小说,总觉得先锋的形式一直存在……新作《生死课》(《十月》2017.5)洗尽了铅华,没有任何技巧,让故事在人物的命运以及我们当今现实中展开,显得极其真实和鲜活。”其实,细细品读,先锋形式依然存在,比如:小久出生后左右手完全迥异,左手也坚硬、粗糙、冰冷,右手却柔软、细腻、温暖;小久寻找了几天也无法觅得阿羚的遗迹,却通过梦境准确找到;老蝙蝠的肚子上天生长着一个太极图,并且他天生异秉,嗅觉异常,能嗅到死神味道,准确判断病人什么时候离世,能看见在大街上行走的鬼魂,还不时停下来与鬼魂打招呼。这些描写,都比较魔幻,极具现代派气息。在这堂“生死课”上,读者感觉到作家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营造了神秘的气氛,另一方面又竭力地撕开自己罩上去神秘面纱,还生活一种真实,还生死一种实在。作家加上“听人说”之类的修饰语,暗示不可信,即使是小久与老蝙蝠一起洗桑拿,看见了大腿上纹着“张桂芬”,也没有看见太极图;与鬼魂打招呼,纯粹只是为宣传造势,谋利而已;至于凭借梦境找到自杀的阿羚,作家没有深究,只是借此证明小久很爱妻子。

  读了《生死课》,读者就应该懂得辩证唯物思想:原以为小久白天听哀乐,晚上听喜乐,左手阴,右手阳,是个怪胎,其实只是塑造一个有喜与哀、有阴与阳形象,在博弈中统一,最后大彻大悟生死玄机;原以为鬼魂在作怪,小久怎么也抓不住敲门捣蛋的人,原来只是老蝙蝠在房门上涂了一些猪血,惹得蝙蝠扑食,撞击出敲门声;原以为老蝙蝠家族里的男人被人诅咒,活不过五十二,但老蝙蝠活到六十岁;原以为是诈尸,把一向不怕死人的小久都吓得返身撒腿便跑,原来只是精神病人在捣乱。读完《生死课》,看作家如何把自己营造的神秘气氛一一吹尽,最终明白,生死并不玄乎,并不可怕。吹尽黄沙始见金,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生死课》教会读者的还有很多。除了生死、鬼魂不玄乎外,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如此。我们不能武断地下妄下结论,不然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会犯大错。比如小说写锅盔贪财,借钱开小杂货店,舍不得出钱请小工,自己干,弄得整天疲惫不堪。为了敛财,重复给老娘过六十大寿收礼钱。朋友们不理解,想着法子让他收不到礼钱。结果没有及时攒够钱,延误了孩子的手术,使得手术失败,孩子夭折。锅盔没有把实情告诉大家,朋友变成了睁眼瞎。借此告诫我们,只看表面现象,心怀芥蒂,是难以看到真相——等看到的时候,可能为时晚矣。

  作家在这节“生死课”上,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生死并不神秘可怕,看我如何为你揭开面纱。

三、用爱摆渡生死得幸福

消失自卑,吹散神秘,获得幸福,依赖的就是爱。一位学生优秀,是老师关爱他,爱屋及乌,让他一生都爱读老师推荐买的《成语词典》;也因为失去老师的爱,一位原本优秀的学生变得自卑,变得粗暴,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最后进了监狱。小久用爱摆渡生死,以爱换爱,阴差阳错,最后娶了姜米,生了孩子,为笼罩着浓浓死亡气息的故事增添了一丝亮色。锅盔深爱女儿糖豆,每当提起女儿,就是一脸幸福。他之所以一直当保安,就是为了穿着一身保安服回家,让女儿以为他是一名警察。为了女儿长命富贵,把脸贴在公路上找回镀金的长命锁,强迫自己消除对尸体的恐惧感,想方设法攒钱抢救女儿。虽然最终没有成功抢救,但满满的父爱,把女儿幸福地渡到彼岸。老蝙蝠承受着两次感情背叛的打击,但他还是如此痴情,用针头醮了蓝墨水,把第一任妻子的名字纹在左胳膊上,第二任妻子的名字纹在右胳膊上。他对第三任盲妻特别好,不但把名字纹在大腿的红心上,而且死后把眼角膜捐给了盲妻,用年轻时的照片做遗像,就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留给妻子。这样一个粗人,传递的却是最细腻最温柔的感情。他不但爱家人,也爱别人。当别人责怪他吓死了老头,他没有争辩就卖车赔偿;当买车人反悔,他也没有争你输我赢。他深爱他的职业,总是把死状怪异的人抚摸成熟睡的人,绝不允许死者带走一点金属。离世之前,他倾囊相授,把所有技艺传授给小久。他的一切,都留在了这个世界。

  疏延祥认为,同样是写殡葬,傅爱毛的《遗落在站台的包裹》和《天堂门》有种悲剧气氛,令人压抑。而胡性能的《生死课》,写得神圣。用编辑的推介语来说,写得“温暖”。这份“温暖”,就来自“爱”。《生死课》告诉读者的就是:生中有爱就幸福,死后有爱也温暖。无论是在生的阵营里,死的壁垒里,还是往来于生死的桥梁上,都不能没有爱。唯有爱,才是“生死课”的主旨。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认为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强调文学对人民群众的启蒙教育作用。胡性能的《生死课》就是一本相当成功的“生活的教科书”,通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设定的特定环境,给众多读者形象生动地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生命教育课,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对待生和如何面对死的道理。

  读完《生死课》最后一句话:“现在,他的一切,都留在了这个世界。老蝙蝠曾把无数亡灵送到彼岸,自己,却没有了归路。”我们似乎听到胡性能喊了一声“下课”。我们虽说了“老师再见”,但整个思绪都还没有从作品抽出来。太多内容,需要我们慢慢咀嚼……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

  杨 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