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学者不服气了,甩过来一个人名,名气虽比上述四位小了些,才华却毫不逊色。她就是两千年来“中国才女第一人”班昭。她凭借一部《女诫》,就影响了中国女子数千年的思想。
在女性地位极低的旧社会,班昭一介女流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她受皇帝信任,被太后器重,连子孙后代都跟着飞黄腾达。她用一生的传奇告诉我们:读书多的女人,到底赢在哪里。
爱读书的人,会把人生活成多选。
班昭出身名门,一大家子文化人,基因相当强大:班婕妤是她姑奶奶,跟司马迁齐名的班固是她哥哥,著名历史学家班彪是她父亲……自小在书海里泡大的班昭,思想高度自然超出同龄人一大截。时光荏苒,班昭渐渐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14岁便嫁给了同郡人曹世叔为妻,生下一双儿女,过起了岁月静好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曹世叔早逝,班昭独自养儿育女,侍奉公婆,一生未曾再嫁。
如果只是恪守名节,相夫教子,班昭断不会成为后来的班昭,顶多只是旧社会万千女子中的一个复制粘贴罢了。是满腹学问,是一身才华,是读过的书,让她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把人生从单选活成了多选。
当时,班昭的父亲班彪为写史书耗尽毕生心血,资料刚收集一大半就去世了。哥哥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花了20年撰写《汉书》,不料含冤入狱,书未就,人先亡。《汉书》尚未成,写书人却一一离世,当时的皇帝汉和帝觉得实在太可惜了,还是得找个人把它编完,这一想,就想起了才名在外的班昭。于是,汉和帝数次召班昭入宮,让她接手了《汉书》的编撰工作,还让皇后和贵人们认她当老师,人称“曹大家(gū)”,也就是“曹先生”的意思。
那么,班昭的学问有多大呢?据说,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班昭指导,甚至跪在藏书阁外听她讲解。最终,班昭靠着阅书无数,学富五车,漂漂亮亮地完成了《汉书》的收尾和补充工作,为中国文学史又添了一部巨著。
作家麦家曾说:“世界很大,但书是最大的。因为书能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而班昭无疑就是读书多的受益者。她用书籍、知识、思想,把自我的价值放大,从而拥抱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后人景仰的才女。
爱读书的人,一字一句皆是艺术。
汉和帝27岁便英年早逝,随后,他仅出生100多天的儿子殇帝即位,由太后邓绥主持朝政。邓绥在还是贵人的时候,就是班昭的学生,跟班昭非常要好。邓绥当了太后,垂帘听政后,还特许班昭参与政事,每次遇到难题,都会询问班昭的意见。班昭读书多,有文化,会说话,每次都能提出有效的见解,深受太后信任。
一次,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请辞,太后不愿权柄落入他人之手,不肯批准。可哥哥态度十分坚决,太后不知如何是好,便来问班昭。班昭引经据典,说大将军坚守孝道,正好功成身退。如果不允许他请辞,将来若发生什么意外,或者将军犯了什么小错,就不好保持谦逊的美名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邓家兄弟不急流勇退,等有朝一日太后不再掌权,任何小事都可能引发大祸端。
这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位高权重的隐患,太后也是聪明人,瞬间就改了主意,邓骘等人也得以辞官还乡。
后来,太后为了奖赏班昭数次参谋之功,特封她儿子曹成为关内侯,没几年又提拔他做了齐国的国相。班昭的能耐,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因“会说话”受到器重,为亲人从荆棘中开辟出一条坦途。
汉和帝在世的时候,班昭的二哥班超长年驻守边关,可他渐渐年纪大了,思念故土,于是上书请求回国。汉和帝担心班超离开,敌人会趁机进攻,一直拿不定主意,还是班昭以一封奏疏感动了汉和帝,这才换得兄长归来。
班昭在奏疏中先提及了班超出塞30多年的功绩;之后话锋一转,把功劳全推给汉和帝的“福德庇佑”;再陈述班超年满七十、报国力不从心的现状;最后哭诉若班超年老死于荒凉的边塞,该多么可怜啊……一席话说得委婉周全、合情合理,汉和帝怎能拒绝?当即准许班超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战国策》有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班昭一字一句,皆是艺术,这极大层面上得益于她所读过的书。读书带给她的,不仅是出口成章的才华,更是能多维度思考、化难题于无形的能力。爱读书的人,说话自有分量,掷地有声;思想自有深度,虚怀若谷。
爱读书的人,更能掌控生命之重。
日子一天天过去,班昭渐渐年迈,很多事已力不从心,便向太后请辞,打算随儿子到长垣居住。太后念其功高,不仅爽快恩准,还以大量金银珠宝相赠。可以说,班昭一介女流在那个时代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在长垣生活期间,班昭写下传世奇文《东征赋》,还编写了《女诫》,强调“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被列为“女四书”之一。太后读过《女诫》后对其中的观点十分认可,并大力推行。皇室女子几乎人手一本,后推广至民间。
不过,正是这部《女诫》,令班昭毁誉参半。有学者肯定她的成就,也有人批判她给女性套上了“精神枷锁”,压抑女子的天性,禁锢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不过班昭其实挺委屈,毕竟她写这本书最早的意愿,只是为了教导曹家女子稳妥行事。当时,班昭身患重病,家中女子又适逢嫁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礼仪,嫁人后辱没宗族,便写下《女诫》七章作为勉励。而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广,禁锢女子思想如此之深,是班昭没想到的。
很多人觉得班昭写这么保守的书,为人一定很古板。恰恰相反,在生活态度上,班昭非常开放。
她年轻的时候,爱打扮,追流行,喜欢穿时尚的衣服,还亲自设计过一套样式开放的服装,一度引起了宫廷效仿之风。有人说这么穿显轻浮,班昭就想了个办法,一天穿得淡雅朴素,抱着本竹简轻车入宫;一天穿得时尚大方,令人眼前一亮。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班昭怎么穿,那通身的气质是不会变的。毕竟气质不是靠衣装、打扮等外物衬托出来的,而是靠书籍、靠学识日积月累形成的。
有人说,读书更大的意义,不是让你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是让你在做人生重要选择时,有更大的格局,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个位置。班昭就是如此,接手《汉书》的编撰,成为太后的智囊,写下《女诫》,每一步路,她走得都自有道理。人生每一个十字路口,她都能靠学识、靠眼界找到最优答案。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在班昭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读书,默默汲取营养,有朝一日,终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和惊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