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十一年(1748年)的春日,济南城内正是风细柳斜、花簇云霞的好时节,乾隆东巡一行的銮驾就在此时到达济南。
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乾隆的兴致却很高,丝毫不见疲惫之态,与之同行的富察皇后却因行程劳累而抱恙。但当贤淑温雅的富察皇后看到乾隆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而不愿出门,便强撑病体谎称自己的身体只是略有不适,劝他不必忧心,不妨在附近寻幽访胜散散心。
鹊山和华不注山是济南府附近的两座名山,也是乾隆首选的浏览之处。望着眼前山顶尖锐、形似三角的华不注山和山顶平而厚、形似牛脊背的鹊山,乾隆觉得这景色看起来分外熟悉,于是想起了藏在内府的一幅名画——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他当即命人以邮报马上飞递回京取画。
数日之后,画作被送到济南,乾隆对景赏画,连连赞叹赵孟频的笔墨精妙。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乾隆看得尤其仔细,就连画中的题跋也一一看过。这样比照着观赏却也让他发现了一点问题,鹊山位于济南城北约20里处,而华不注山位于济南城东北约15里处,这样鹊山应在华不注山西部偏北的位置。虽然画中两山的位置并无偏差,但是赵孟頫在题跋中写“其东则鹊山也”,这里面就出现一个位置偏差,应为“其西为鹊山也”。
发现问题之后,乾隆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在盛赞赵孟頫画作与鹊、华二山是笔灵合地灵的同时,也特意写了一句“天光澹霭水揉蓝,西鹊东华镜里空”,来点名两山所处的确切位置。
清明后的三日,乾隆前往位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的鹊华桥,站在鹊华桥上,远眺鹊、华二山,近看桥下流水,乾隆一时间诗兴大发,又在《鹊华秋色图》上题诗一首。
再睹鹊、华二山,乾隆觉得只在诗中含蓄地点出鹊、华二山的位置并不能引起观画者的注意,于是他又在卷尾的拖纸中写了一段长跋,将自己命人取画,以画对景细细浏览的过程和体会都写下来,最后还写下“但吴兴自记云东为鹊山,今考志乘,参以目睹,知其在华西,岂一时笔误欤?故书近作鹊华二诗各于其山之侧,并识于此云”,点明画中题跋的错误之处。
济南之行乾隆很是尽兴,以至于他疏忽了富察皇后的病情。就在题画后五日,富察皇后在德州因病崩逝于船上。哀恸不已的乾隆安排好太后的行程后,亲自护送富察皇后的灵柩日夜兼程返回京城。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发妻,两人感情甚笃,即使后宫有三千粉黛,乾隆钟情的依然唯富察皇后一人。皇后的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常常会想起在济南时和皇后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他总觉得在《鹊华秋色图》上所题的两首诗中,他都提到了银河与鹊桥,仿佛是一语成谶,造成了他与皇后的天人永隔。
因着两山一桥都有“鹊华”两字的缘由,乾隆当初写诗的时候,很自然地用到了鹊桥的典故。第一首诗里他写“两朵天花绣野岭,一只灵鹊银河涘”,形容鹊山与华不注山并美,如绣在野岭的两朵花,也像一只灵鹊落在银河边。第二首诗他写“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没承想大明湖真的成了他与皇后的“银河”,而现实中没有殷勤的鸟鹊可以架起一座鹊桥,让他们能再相见。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乾隆都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一年后,他又展阅《鹊华秋色图》并在卷尾处写下对富察皇后深深的眷念,在诗中,他又一次提起银河与鹊桥,写道“两朵天花仍好在,鹊桥似阻银河涂”。从此,鹊桥成了扎在他心头的一根刺,在他写给富察皇后的悼亡诗中每每提及,这些黯然伤怀的句子都透露着他对皇后的思念。
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途经济南时写了一首诗:“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济南是他的伤心地,17年的时光仍未能抚平他痛失爱侣的悲伤。终其一生,乾隆再未踏入过济南城,他把最深最痛最不忍触及的回忆留在了这里。富察皇后是乾隆的一生挚爱,而《鹊华秋色图》也因此成了他对富察皇后思念的见证。
鹊华秋色,山水胜景,这幅画的创作源于赵孟頫参加的一次文人雅集。元贞元年(1295年),赵孟頫辞官归乡。一次,当地几位知名的文人雅士邀请他集会,席间大家相谈甚欢,赵孟頫就和众人谈起了济南的秀丽山水,他盛赞了鹊山和华不注山的峻峭秀丽,在座的人均露出歆羡神往之态,唯有他的好友周密一脸黯然神伤。赵孟頫看到后觉得很奇怪,不免问了几句。这才知道,周密的祖籍在山东,其先祖就定居在华不注山下。
北宋灭亡时,周密的祖父被迫离乡,迁居至吴兴。虽然周密从未到过故乡,但是他的思乡之情从未断过,他思恋祖籍也思戀故国。为了慰藉好友的家国之情,赵孟頫决定凭借着记忆画下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送给周密,于是创作了《鹊华秋色图》,在画的题跋中,他将这件事情的经过详细写了下来。许是记忆出现了偏差,才出现了乾隆发现的小失误。
周密保管《鹊华秋色图》多年后转赠给一个叫君锡的人,君锡为何人、与周密的关系等已经不可考,唯有画幅上留下的一点线索。明代时这幅画被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吴之矩先后收藏,清朝时被宋荦、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父子,梁清标等人收藏,并由梁清标将此图献于朝廷后归入清内府。1949年初,《鹊华秋色图》被运往中国台湾,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宣纸浸染上时光的晕黄,笔墨流转出岁月的沧桑,《鹊华秋色图》在无数次与收藏者相遇时都留下了曾经拥有的痕迹。
如今再看这幅画,它的美不仅是赵孟頫笔下“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的飘逸简洁,清疏古俊的绘画之美,更有赵孟頫与周密的友情,周密坚守明遗民之志的家国情,父子两代共同收藏的亲情,乾隆与富察皇后的爱情,这样种种有情加持出的美好。山水胜景,种种有情,是历史和艺术共同打造出的大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