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夏吟诗歌的陌生化阅读效果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7587
◎曾子芙

  论夏吟诗歌的陌生化阅读效果

  ◎曾子芙

  夏吟的《一滴血的温度》共六卷,内容丰富,涉及终极追问、时空关系、人生取舍、生命成长、爱恨情愁、别离死亡、理想生活、花草树木、山川大地等题材,里面的诗很有阅读性,诗人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修养过程和心灵的颤动,常常把自己观察到的人情世故、世间万物和自己的内心风景紧密结合,物我合一,物我共鸣,物我交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云南北鸿所说:“阅读夏吟的诗,感觉文字隐忍又充满智慧的。用诗歌作生死思考,爱的呼唤,生命价值追寻,人性的探秘,对人生困惑的超越,多种主题,有大悲喜、大震撼、大担当。有的诗对待事物有哲学甚至宗教的心情,读了让人的心进入纯净空灵的境界,体会超凡脱俗。”[1]

  《一滴血的温度》最大的可读性表现在有许多朴素真实的生活化叙事,善于将哲理感悟进行形象化表达,采用了多种现代性修辞手法,成功地营造了诗歌的间离效果,夏吟诗歌陌生化的新奇审美空间,能引发读者深思、判断和领悟诗歌的思想意蕴,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滴血的温度》诗意空间生成元素。

一、冷静客观的生活化叙事

夏吟的诗歌意象单纯有序,语言朴素真挚,字里行间时不时都会透露出一丝丝的生活小情趣和生活小哲理。很多诗里都截取了很多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场景片段,然后再把这些画面抒情化,用清新的辞藻,戏剧化地让这些画面连贯起来,句子也明亮柔和起来。《失去眼镜的人》中她描写了一个近视的人突然找不到眼镜后的无奈与悲伤;《血的教训》里写的是削土豆时,手指被削出血后,使用创可贴后的感悟;《顶牛》里描述了和小孩子玩顶牛游戏的乐趣;《九九八十一难》写自己迷上电子游戏时,从丈夫对自己的劝告中延伸出的感悟……

  在这些诗中,她自己在场的生命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可信度和亲切感。夏吟在写生活中的这些小事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至高点来品评这人生百态,她饶有兴趣地感受着她周围的世界品味着自己的生活,所有事情都变得新奇而有趣了起来。不由得让读者产生感慨,原来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这样带着欢喜的心情去看待。比如在《透过镜头看世界》里,她写照相的感受:“我只能选取最入眼的局部/把它们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但我不会因为在照片上/只选取了一只昆虫,一朵小花/一处村落,而忘记大地的广阔”,这样平常而柔和的语言,把当下快节奏生活着的人们紧绷的思维,一点点地拉到了最舒适的状态,让读者随着她的诗句产生广阔的联想,勾起读者对自己生命经历的记忆。

  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生活细节的慢节奏,让整个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诗人塑造出的情景里,感受到诗人用贴切的意象来阐述慢生活图景,给心灵带来短暂的慢节奏。在《两条河流》她对现实的生命做出了选择:“你在加快速度,名位金钱/你都不能落在后面/要快,要快,要更快/在一次一次的加速度中/你忘了我,也忘了疲倦”,她放弃了追逐名位金钱的加速度的生命,而选择依然做一条小溪流:“我缓慢地流着,流着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就停了下了,内心如镜/在高原形成了一个湖泊/在我倒影的世界里/寻找仙境的人们梦想与我同眠。”夏吟的这类诗把人生图景用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让人读了后联想丰富。

  再如在《踩了一下草》里:“当我不得不踩了一下草/回首低头去俯视他们时/他们已从弯曲里弹起身来/还对我打出了一个/指向广阔远方的手势”这样的语言精简利落,而且写的几乎是人人都可经历的生活细节,她却由生活场进入到和外物感应对话的心灵场,读了后,能给人带来一连串的新思考。越是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击中人心,夏吟选择用最平实,最生活化的叙事来打动人心,这样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共鸣和感知是持续而深刻的。

  夏吟以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敏感观察世界、体悟人生,表达时温婉悲悯,写得放松而有趣味,《阳台上停留的鸟儿》等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让读者去了解事件的过程本身,从中产生审美联想。夏吟冷静叙事的诗歌,让读者在安静的读安静的想的同时,也能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完成审美过程。在《感谢》中:“我要感谢世故的人对我的排挤 /我因此领略了崎岖小路上的花草芳香 /从中找到的灵丹妙药,滋补身心//我要感谢你邂逅过艳丽的美女 /是人间秀色万千照亮了我清雅的本色……”有时读者产生的想法就甚至可能出乎作者的意料。

  她书写的日常画面常常很有思考价值,如她的《新的理想》写自己想开个供大家读书的茶室的愿望不能实现的原因是考察了全市的茶室后发现:没有一处茶室里的人在品茶看书/大多数人都是在茶室是搓麻将谈生意;/我终于心灰意冷,放弃了我的新理想。”从生活的一个截面,写出一幅时代画卷,也写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叹息,她写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读者却能看到一个时代,看到在这个时代中的自己。

  夏吟诗歌中的生活化叙事能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一方面是诗人本身在写诗过程中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有一种自由的想象,同时在遣词造句上,她也进入了无拘无束的一种自然状态,让诗人自己在场的心理体验和感悟得到很好的表达,能够轻易地勾起人们的共鸣。

二、历史化叙事的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原来是对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进行重新发现和界定的剧作手法。但是这一手法在诗歌写作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布莱希特主张以各种“间离”方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破除舞台的幻觉和移情作用,引导观众对舞台上的人物、事件进行理性的审思。演员可以超越角色,进行旁观式的表演。夏吟诗歌中在阅读中有这种戏剧性的间离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她是如何实现的。

  夏吟诗歌里很喜欢先塑造出一种诗歌氛围,然后突然急转直下,用两三句话把诗歌的氛围带到与先前氛围完全不同的境地里。比如在《我们都是木头人》中,她开始是用画外音对童年游戏进行叙述:“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动了就是小地主/我们都是机器人/拿起枪来打敌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白牙”,充满了童稚的天真而浪漫。

  但是她在这一段诗上把你引入到一个儿童世界的情景中,又在下一段诗里打破这样的情景,迅速进入了成人的世界:“面对世界,需要沉默/童年就开始练习这功夫/但是,我忍不住/忍不住要哈哈大笑/忍不住发生了小动作。”

  又在后一句重塑前一句诗句:“你惩罚我吧,这么多年来/我做过地主,也做过长工/依然没有学会按别人的规定/做木头人,做机器人/我吃了那么多的苦头/依然不想放弃/笑一笑动一动的权利”意在表达自己不愿意被社会异化,还在坚守着人生的初衷。

  三个段落表现出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角度的人生感受,人生不同阶段的体会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体会。诗中表达了欢乐与萧条、珍藏与惋惜、拥有与失去,在真实与虚假中进行对比。从而升华出一个全新的意境,读者从而收获到新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塑造、打破、再构建的过程中,给读者一种熟悉、破灭、陌生化的阅读体会,这种类似于戏剧里的“间离”的手法,在诗歌的阅读中是过程性的,读者在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哲理。除去急转直下的氛围的变化之外,对以前事情之前和之后态度的变化,也是人生转变和成长的一种表征。再这样的过程之中,也正是最好的哲理生发的节点。这种历史阶段化叙事方法的使用,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就和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的效果给人带来的感受相似。

  历史化成为了实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再以《彩色气球》为例:前三句“一只气球爆炸的声音\飞溅着彩色的碎片\得意洋洋,惊天动地”塑造出一个爆炸的气球的意象,引人入胜。后面三句“它惊吓人和吸引人的秘密\就在于它在你冷不防时响起\让人心惊肉跳地把它记住”用气球来代入人生,被人记住的瞬间,之所以能够被牢记,是因为它是冷不防的。心惊肉跳的东西往往能在人的内心世界占据很大一部分。

  最后急转一节“但是对它自己,这件事更为可怕\它终于说出了一句心里话//可是她把那话说了//它自己也说没了就没有了 ”打破刚才营造出的场景,被记住,却也是被毁灭的一部分。被牢记还是被毁灭?

  在诗的最后一句点出“早知如此,不说也罢”。意语深长,生发出新的思考。要与不要,忍还是不忍,让还是不让,引领人思考的路径就在这短短几句诗里显现出来。

  间离效果使得夏吟的诗歌有一种开阔的气象,以小篇幅小尺寸表达大意境大内容,使得她的诗有一种韵味深长的陌生化间离效应。《我无法说出》、《梦里不知身是客》等诗歌中不少独特的洞见,让她诗歌中浓烈情感在智性的控制中获得深度。夏吟努力用自己诗艺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找到具体的客观物,以具体形象完成象征图景的呈现,读者在阅读时和诗中象征形象之间形成“间离”,这就促使读者借助象征形象领悟诗的思想内容。

三、哲理感悟的形象化表达

哲理是抽象的也是艰涩的,能被人轻易接受的哲理是从小事中而生发出的新的思考。而对一件事情前后态度的转变,也是哲理阐示的表征。夏吟的诗歌有哲学特性,一方面和她曾经学哲学有关,同时,也和她在诗歌中能把那些独到精准的感觉、体验、顿悟用浅显的形象说出来有关。

  夏吟诗集里散落着诸如“生命开始时,人人都是生命的冠军∥今后的命运却有着无穷的版本”“一些事物开始时,早就开始∥一些事物结束时,并没有结束”“引我们走路的那片黑/向我们证明阳光的那片黑/他是我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影子/而他真正的母亲的确是光明。”等富含哲理的语句,却都形象而生动,她为自己的哲理化思考寻找到了对象化的物象寄托。

  而《人世》、《墓志铭》、《我盛开过》、《之前和之后》等诗,和她的第一本诗集《冰雪魂灵》中的许多诗一样,在“这些诗歌中,夏吟似乎都在追寻如下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最高意义是什么?个体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永恒力量吗?美善的个体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 定而获得精神的不朽吗? 。在夏吟的诗歌世界里诗与生命已交汇成一种纽带,传递着人世丰富的 温情,它属于无私无欲的最高之美———玄妙而空灵,短暂 而恒久。”[2]

  但她这本诗集中对这类生死追问主题,在陌生化手法运用上更为成熟,有的采用以虚代实的手法,从小处生发大主题想象,创造一种虚幻的艺术境界,造成一种虚实相生。如:“在红尘俗世里奔跑/我们看不清有生之年/我们的生命能到达什么高度?/生命的结局难以打开帷幕/历经生老病死恩怨情仇/生命之后,永恒才慢慢开场。”她通过想象,用虚幻的出入生死的世界替代实际的生活画面,产生陌生化的间离效应。

  再如她表达对生命终极的深度追问:“她希望死亡是一盏/精致洁净的盘子/能完整地托出她的才情/奉献给尘世”,则是用实的“精致洁净的盘子”代替抽象的生命价值。《十指连心》则是用熟悉的十个指头对爱进行多重象征和借喻:“十根手指没有谁是大王谁是臣仆/十根手指间小小的别扭都会钻心疼痛/手指间的战争对每一根手指都是灾难……”对这些对比性铺排诗句,读者是有自己的解读主动权的,读者可以由这些诗歌画面,扩大了去生成自己的理解,思考的路径可以有多条。

  在《之前和之后》中,她从对现实生活的疑问“可是,埋葬信件之后/我如何埋葬语言?/埋葬了花朵之后/我如何埋葬春天?/埋葬了纪念物/我如何埋葬相思?/埋葬了一颗真心/还有祝愿挥之不去?/埋葬了昔日的哀乐/关于生活的梦还要继续?”突然转入了“在这之前和之后的空白里∥我看见神摊开她的双手为我∥接纳了什么……”现实和想象的自由穿插,让读者从现实中间分离出来,和她一起产生思考,去发掘诗歌蕴藏的思想意义,获得独立的认识和审美愉悦。

  夏吟还善于采用通感、变形、奇异想象等各种修辞手法,对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加工,“夏吟是一位艺术思维比较发达的女诗人,在创造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常常依据情感抒发和表现的需要,来判断意象材料的价值,进行材料的集中概括、移植嫁接。同时,摈除进行正确判断的参照意象,而把情感的对应意象或意象上的对应情感部分强化出来,进行扭曲变形。”[3]

  她善于运用的变形手法,能让读者与自己熟悉的事物之间造成一种“间离”,引起读者的惊异和思考,产生“陌生化”效果。如《清洗》里“用鸟声洗头,用露水洗眼”用巧妙的通感来表达大自然的清新。再如《成长》“她的成长不再往大处狂奔/她在变小,豪华时/她小成一颗钻石朴实时,她小成一粒米/温柔时,她小成一滴透明的水。”用夸小了的钻石、米和透明的水来含蓄而又回味地表达一种生命追求,最后形象化地表达对生命的耐性的追求“像蚯蚓一样,行动缓慢∥把小小的一方泥土,耕耘松软”。

  自动上传存储:录播完成后,视频会自动存储在服务器的云端。师生在校内可以登录校内的网址进行查看,输入注册后的用户名和密码下载录制的视频。

  夏吟还善于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巧妙的转移,如在《死亡》中“死亡是个隐性动物”,在《黄金对话》中:“来吧,撕开心房/让我看一看里面是不是?/还残存着 宝石和黄金。”在《失落了光阴中》:“光阴呀,彩色的修饰语/替我收藏活着过的印迹。”都是在用具体物象来喻抽象的生命过程和更为抽象的时光的流逝,这些非习惯化思维表达,将抽象的表达得直观,将深刻的表达得清浅,大大激发了读者思考有关人与自然、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等深层问题。正如诗人张宜云所说:“夏吟老师的诗语,形象、客观、朴素,可感可觉,深入浅出,饱含深刻的思想,闪烁着仁慈和智慧的光芒,只要静心品赏,就能感受到她的诗,意蕴深厚,缭绕芳香,心灵如饮香醇,甘甜绵长,丰满了想象和飞翔的翅膀。”[4]

  夏吟表达对生命的思考,正是因为诗歌中间离效果的成功设置,写得举重若轻,行文机趣,让读者跟随她不知不觉地在一种陌生化的情景中,走进了一些深刻的话题。但她在处理这些哲理性话题上,技法上游刃有余,用形象化的诗意地解决了哲理枯燥的难题。

四、刻意赞美的嫌疑

毋庸置疑,夏吟的诗歌语言精炼并对人生有真诚的态度,在写一些以“小事件”为主题或者是以“小事件来生发大智慧”这样的题材的诗歌的时候,是得心应手的。

  夏吟过去的诗中“对高原的情感并非是单一的赞颂或者认同。而是体现出复杂的精神走向。高原对个体生命而言有它壮阔、宏伟的一面,可以给心灵以美的震撼。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荒凉、孤寂、贫穷,也是不争的事实。对生命也有可能形成束缚和压抑。尤其是一个诗人充满生命激情的主体心灵,面对高原世界的丰富与驳杂,它所能感受到的远比普通人更深入和多样,甚至会有困守和囚禁的心态弥漫于诗行。” [5]但她《一滴血的温度》中,写的一些昭通特色风景和场面的诗歌,反而因为修辞和抒情的滥用,给人一种过度抒情的无力感。

  在她的诗歌《西部千里大峡谷》里,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在神和女娲之间的对话跳来跳去阐示她通过西部千里大峡谷而获得的人生哲理。大量华丽而繁复的辞藻的堆积,再加上前前后后复杂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转化,让整首诗的格局变得很乱。最后,在诗的最后,用一句像是旅游宣传片的话语作为结尾:

  大峡谷高天厚地,接应红尘过客大峡谷风光无限,道不尽山高水远

  更典型的一首是《飞翔的金沙江》,这首诗也是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大量地呼唤和赞美金沙江的美丽,描述金沙江有多么的重要,金沙江曾经做出了多么杰出的贡献。最后也是以一句旅游宣传标语作为结尾:

  当我开始言说金沙江时,我知道他已经认识了我了解了我懂得了我金沙江已经成为了我的大江

  金沙江固然很美,千里大峡谷固然震撼。但这些东西都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看到了那样的美景应给都会发出类似“啊!瀑布,冲撞着我的内心,妙不可言,美轮美奂,啊!真是超级震撼。”的感叹。但把这些感叹直接搬运到诗歌里就会很奇怪,丧失诗歌应有的韵味。

  我明白,夏吟太想把昭通很多很好很震撼的美丽风景用诗歌的方式传递出去了,所以在这样的诗歌里注入了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从而硬生生地把诗歌扭转成了旅游宣传片的即视感。她想用诗歌还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乡高原,但是,这些诗歌却往往让对高原没有体验的人看了没有感应。我相信,夏吟在以这类风景为题材的诗歌上,把修辞的力度再收一收的话,所写出的诗歌作品,会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在90后诗人也开始逐渐崛起的今天,再把以前的诗歌拿出来阅读和评论,也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希望在写这一篇感受之后,能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部优秀的诗集,偶尔也放下快节奏的生活,停下来给自己留一个舒适的空间,放放空,享受阅读诗歌的愉快。

  (作者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 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