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民间文艺家
——陈子云
◎胡耀池
《五华民间歌谣谚语辑》一书“时政类·家乡”中写道:“山歌无本句句真,本乡本土闹花灯。”“唱滇戏,闹花灯,乡土之音情意深。”虽然这里讲的是滇剧、花灯,但可泛指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这部由陈子云收集整理并参编的五华民间文学书籍,使我们这些久居昆明的人,加深了对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
陈子云,1929年3月出生,昆明瓦仓庄人,1946年7月高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52年—1957年担任五华区文化馆负责人。1958年—1978年,被错处。1979年落实政策,回到五华区文化馆工作。1981年当选为昆明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历任五华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五华区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1990年在五华区文化馆退休。2012年6月被命名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年届86岁高龄,仍在发挥余热,永不停步。
昆明市东风西路,过去是地处城墙外的护城河,那里有三合营、瓦仓庄等村子。当时瓦仓庄每年都唱花灯,三亲六戚都来陈子云家演唱。此外,瓦仓庄附近还有许多民间歌手,经常唱调子。出生于昆明瓦仓庄的陈子云从小就受到家乡花灯、民歌艺术的熏陶。这就为他后来在五华区从事群文工作奠定了乡土艺术坚实基础。
1952年,参加土改工作结束,陈子云从新桥小学调到五华区文化馆工作,任该馆负责人。馆址在昆明市金碧路。开始时全馆只有2人,后增至5人。人员虽少,但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馆有三间平房,陈子云牵头将其中一间辟为可供演出的场所。组建了一支由30人参加的文艺宣传队,每月都到昆明市部分工地去演出。为了宣传农业合作化,文艺宣传队成员自背背包,从波罗村演到白鱼口。文化馆还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了《培养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展览。1955年,云南省文化局举办全省文化馆工作人员训练班,参加培训人员100余人,并邀请陈子云到会交流文化馆工作经验。1956年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音乐专家一行,先去北京,再来云南,负责接待工作的云南省文化局局长陆万美向他们介绍说昆明是一座诗海歌山百花城,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提出要看昆明民间对歌。恰好陈子云组建了昆明民间歌手演唱团,歌手们招之即来。根据省文化局通知,陈子云组织了一批民间歌手,在大观楼唐继尧铜像前,为“老外”演唱。陆万美局长在现场看了演唱鼓励说:“你们的民间歌手演唱活动开展得好,要继续抓下去。”1956年时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带领的工作组到昆明市五华区文化馆视察文化工作。听取了陈子云的汇报,并召开了由工人、农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文化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看了陈子云当时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李广田校长单独与陈子云谈话一小时,说:“想不到你们两三个人,做了这么多工作。你这个小伙子不简单,难得。”1957年,昆明市各行各业参加修建金殿水库劳动,陈子云创作了山歌唱段《修金殿水库》,在水库工地上教大家演唱。以鼓舞劳动干劲。后来省里举办文艺会演,由民间歌手李相林带着《修金殿水库》这个节目参演获表演二等奖。二十世纪五十年,陈子云爱读苏联小说,从中受到了思想和艺术的感染和启迪。他对苏联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每年都在五华区文化馆悬挂中苏友好图片,并由专人作讲解。当时召开云南省中苏友好大会,陈子云是省、市文化系统唯一的代表。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教育期间,有一天晚上,时任昆明市委宣传部部长钱东平到五华区文化馆检查指导工作。他拍着陈子云的肩膀:“小伙子不错,晚上仍在工作。”随即围绕群文工作问题,与陈子云进行了深入交谈。从此,陈子云的工作思路更清晰。当年召开昆明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陈子云被列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正当陈子云像一只雄鹰在群文的广阔天空中展翅翱翔之时,却被一场政治风暴折断了翅膀。1957年,陈子云采访了在云南下关说书的评书艺人朱鉴明,写了题为《朱鉴明谈评书》一文,刊登于《云南日报》。文中提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民间文艺工作。但到了某些部门和单位却打了折扣。有的民间艺人找不到演唱地点,生活艰难。人家说他的这篇文章是抽象地肯定党的领导,具体地否定党的领导,于1958年9月把陈子云划为右派。并将他遣送到安宁光明农场劳教。在长达二十年的劳教期间,幸得农场领导慧眼识人,发挥陈子云的一技之长,让他办小报,搞宣传,唱调子。虽然处境不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他在五华区文化馆从事的群文工作。
1979年落实政策时,有关部门将陈子云分配到五华区其他单位工作,让他脱离五华区文化系统。为此,他向昆明市委宣传部作了书面反映。时任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文德将陈子云的报告交到五华区政府办公室:“你们怎么不分配陈子云到文化馆工作?”“他年纪大了,不适合在文化馆。”政府办公室人员回答。陈子云的报告附有八首格律诗,宋文德对他们说:“你们能写出这种诗吗?这样的人才,你们不用,合适吗?”由于宋文德常务副部长亲自为陈子云的事奔走,陈子云才得以回到五华区文化馆工作。
当我采访陈子云时,他为人低调,很少谈到他做了什么,怎么做,但对他一生中得到的不少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呵护,却津津乐道。让我们分享他始终得到党和政府亲切关怀的喜悦心情。
陈子云被错划为右派,但他并未倒下。落实政策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他一如既往地从事他所热爱的群文事业,并做出了显著成绩。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歌、昆明扬琴、花灯剧、曲艺、庙会文化等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1955年—1989年,收集民歌10400首、童谣1200首、谚语1600条、传说故事42000字。其中,为了收集整理回族谚语,陈子云以半年时间,深入昆明顺城街等社区采访,根据回族阿訇何本富提供的30多本回族典籍,从中摘录了诸如“能自苦者,方是穆民,好逸者,即犯罪之起点也。”“说谎者,非穆民。”“求学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职。”等回族谚语共108条。从而,填补了长期以来回族谚语无书面记载的空白。此外,陈子云还陆续采写了五十多位民间艺人传略。每采写一位民间艺人传记,从采访、写作、征求意见到修改定稿,都反复四五次。个中艰辛可想而知。1986年,澳大利亚民俗专家组来昆明访问。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让陈子云组织展示了20多首童谣,是陈子云亲自教的。对方很满意。在场的云南民歌演唱家黄虹称赞说:“陈老师做了一件好事。”
1983年—1997年,主持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1188期,培训学员35640人次,曾被评为昆明社会办学先进单位。
组织和指导的46个业余文艺团队,一直活跃于昆明地区各个角落,以各自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文艺赛事中获奖。其中,由尹桂芳任团长的“老来俏艺术团”成立于1993年。该团挂靠五华区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由五华区文化馆提供排练场地。所演民族民间舞蹈多次获奖。1996年编演的《跳出一个春天来》,参加全国中老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2008年编演的《泥人草人跳丰收》获文化部“群星奖”。2010年编演的《娜海大妈婚礼》又获文化部“群星奖”。多年来,该团突出的业绩,受到云南省老龄委、云南省文化厅的重视。
多年来,正是以陈子云长期辛勤收集整理的各类艺术资料的主要或部分成果为基础,五华区相关部门陆续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五华民间故事辑》、《五华民间歌谣谚语辑》和《五华区曲艺志》(以上三部书籍均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昆明扬琴汇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等著作。上述著作深深镌刻着昆明乡土文化的印记,为社会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昆明地域文化财富。其中,五华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和曲艺志,是昆明市所属县(区)唯一正式出版的卷本。
此外,《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编选了由陈子云收集整理的时政歌、矿工歌、情歌、儿歌、耍山调等共793行;《中国曲艺志·云南卷》收入了由陈子云撰写的轶闻传说7条,人物传记17条等稿件。
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地域是孕育优秀文艺家和文艺作品的沃土。陈子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培养下成长,深受昆明历史文化传统抚育,长期在五华区从事文化工作,德高望重的民间文艺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