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舞”略谱华章
——云南舞蹈界老前辈刘金吾多元人生评传
◎李晓艳曾金华
刘金吾作为云南舞蹈界的老前辈之一,从1949年开始接触舞蹈至今,先后从事过演员、教师、编导、舞蹈活动的组织等职业,退休后又全身心的投入舞蹈理论研究。她凭着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爱心、对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的忠心、对民族舞蹈发展走出一条正确道路的痴心,数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淡泊名利,为云南民族舞蹈的理论创新、教学展演、剧目编创及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自己的多元人生。
刘金吾1935年生于云南省楚雄市,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八支队文工团,1950年初全团到昆明欢迎解放大军、欢庆云南解放,因演出节目出色,全团留下成立省文工团(即后来的省歌舞团)。1950年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1953年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对傣族舞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此后又多次到傣族地区收集、加工、整理傣族舞蹈素材,创作傣族舞蹈。1959年到1976年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是云南舞蹈教育事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80年编导的独舞《金色的孔雀》获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1981年到1998年任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刘金吾先后出版了《从舞蹈王国中走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探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云南舞蹈》、《舞蹈王国再探》、《傣族舞蹈史》6本专著;与人合著《云南民族舞蹈的开拓者---胡宗澧》、主持研究并参加撰写出版了云南民族舞蹈丛书《彝族舞蹈》、《花灯舞蹈》、《傣族舞蹈》、《佤族景颇族舞蹈》、《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等。参与创办刊物《民族舞蹈》,主持了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并主编了论文集《滇舞论坛》。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优秀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赴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教授云南舞蹈,是云南舞蹈事业发展的实践者、参与者、见证人。
鉴于刘金吾取得的丰硕成果,2006年她荣获“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其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舞蹈词典》、《当代中华舞坛名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辞书中。她曾任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蹈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LOV)主席团特别顾问。受聘为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刘金吾在数十年的艺术与学术生涯中与云南民族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入
刘金吾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社会运动,这些早年的经历对她的思维方式、社会体验有着很深的影响。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童年体验会为他整个人生定下基本的基调,规定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人类个体发展的缩影,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由于历次社会运动、宣传活动不断,因此就导致了文艺演出连续不断,刘金吾14岁就扭着秧歌参加了革命,并多次到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舞蹈,同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地了解了各民族的历史、风俗、宗教信仰,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虽然在文革期间被当成“黑样板”,但因曾多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明白百姓的喜好,因此也奠定了她不畏艰辛,创作老百姓自己的舞蹈、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如果说刘金吾的个人经历是她成功的内因,那么云南复杂的历史状貌和特殊的地理情况则是她成功的外因。由于种种历史因素,至新中国建立前夕,云南少数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的状态,但由此也正可以说云南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云南的舞蹈也可以说是一部活的舞蹈发展史。正如刘金吾所言“舞蹈中有人类生息繁殖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的传授,也有原始哲学思维和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是她从事表演、进行创作,以及写成论著的乳源。
从最初的接触到喜欢又到迷恋,再到写出与傣族有关的著作,作为云南舞蹈发展的参与者之一,刘金吾为云南傣族舞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傣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傣族舞蹈有独舞、群舞、舞剧,有在国际上获奖的精品,有国内知名舞蹈家,有系统全面的教材,有傣族舞蹈史和各方面理论,不仅傣家人自己承认、其他观众承认,同行承认,国外的舞蹈爱好者也承认,是民族民间舞蹈继承、保存、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民族。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入,她把挚爱、不舍、责任溶于云南民族舞蹈之中,这些成就与她的努力不无关系。
二、从校园到课堂再到教材
舞蹈是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又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自古就很重视舞蹈的保存、传授、教育。纵观历史,寻根溯源,舞蹈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乐舞教育始于周,周朝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舞蹈学校“大司乐”,教授六种教育内容谓之“六艺”。此后,汉武帝时有“乐府”、“太乐府”;隋炀帝时有“太常寺”;唐朝时有“梨园”、“太常寺”、“教坊”这些都是古代舞蹈的传播途径。而专业的舞蹈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被建立起来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云南省在新中国建立前没有舞蹈院校,新中国建立后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局的领导下,从1959年省级剧团开始招收学员班。省歌舞团歌舞演员训练班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的办学经验,按照“主要培养能跳好云南舞蹈的舞蹈、舞剧演员”的指导思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了课程计划。期间,刘金吾等负责管理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一切事务。
1961年云南艺术学院增设舞蹈系,刘金吾任系秘书及教员,当时没有系主任她是主要负责人。根据云南省的特点,教学主要是面向云南、服务云南,以教授云南民族民间舞为主。那时的教学方案中还规定每学年学生必须参加一个月的劳动和一个月的艺术实践,刘金吾也和学生一起,到民族地区让学生了解民族生活、民族舞的内涵,真正学习好民族舞蹈。1973年建立云南省文艺学校,刘金吾任舞蹈科主任。课程设置合理且丰富,除开设汉族舞、蒙族舞、藏族舞、傣族舞、朝鲜族舞、芭蕾、古典、排练等舞蹈课,乐理、语文、历史等文化课以外,以云南的八个主要民族舞蹈为主,并一边教学一边编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院校选择使用这些教材。除了舞蹈院校外,在云南的舞蹈教育中还举办过各种短期培训班如“全国舞蹈编导培训班”、“全国舞蹈基本功教员训练班”等,曾邀请贾作光、王克芬、资华筠等老师前来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刘金吾参与并见证了云南舞蹈教育的成长历程,任职期间不畏艰苦、无悔付出,为提高学生素质费尽心血。
三、从实践到经验再到理论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具有“非语言文字”的特征,而舞蹈理论,主要研究舞蹈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所以在对舞蹈艺术的学习中,舞蹈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况且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的发展。云南省的舞蹈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舞蹈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据悉早期云南的舞蹈理论研究除1957年《我所了解的孔雀舞》(刘金吾)、1959年《傣族舞蹈十年发展概况》(刘金吾)、《彝族舞蹈十年发展概况》(李光琦)三篇文章在《舞蹈》上发表外,舞蹈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从1980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云南分会正式成立到1998年,刘金吾任常务副主席长达十七年,针对舞蹈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她参与创办了刊物《民族舞蹈》,组建了云南省的舞蹈理论研究队伍,为云南省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学术成果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为云南省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刘金吾为云南舞蹈理论研究的繁荣更是身体力行,从进入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开始,刘金吾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对舞蹈理论的研究,迄今为止她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有十三本,发表论文一百多篇。阅读她的著作使读者对民族舞蹈的价值、功能、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认识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曾亲切的称刘金吾是她在“云南的顾问”并为她的著作《云南舞蹈》作序,在序言中戴先生说“五十多年来,她几乎涉及了云南舞蹈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云南舞蹈事业发展的实践者、参与者、见证人,她具备了写好这本书的有利条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也曾为其著作题字“滇舞史论,风格独具”。《傣族舞蹈史》这本书知识量大、通俗易懂,并将流传在民间的集体记忆——神话引入其中,再现了傣族民众的集体与社会记忆,使读者加深了对傣族文化习俗与族群意识的理解。《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诠释了稻作文化中模拟舞蹈与农耕的关系以及地位与价值,还有稻作舞蹈与服饰、建筑、生殖丧葬等的关系。日本黛民族舞蹈文化财团理事长犬丸直,在这部著作的序中写道:“当前,在现代化、国际化的潮流中,虽然人们往往偏重、向往西方文化,但我相信日中两国人民携手并肩,关注我们共同的根基---东方稻作文化,并理解其深奥的真谛,才更有意义。”
我国最早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可在《诗经》中的“国风”,“小雅”中看到。从周朝廷的乐师到民间采风所整理的民间歌谣为开端,开启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刘金吾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也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如在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多渠道保存与多层面发展》一文中提出“静态保存与动态保存”、“外在保存与内在保存”、“主体保存与辅助部分保存”等关于舞蹈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新颖独特观点;提出在舞蹈创作中应注意:“形似与神似;躯壳与灵魂;外沿与内涵;动作与精神;舞蹈与舞蹈文化”,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佳作,这篇文章曾被国内外96家刊物刊登,还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优秀论文奖”。
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金吾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她勤奋好学、勇于钻研,数十年磨一剑,写专著、发论文、编教材、办刊物,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又把自己的经验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归纳在一起,上升为指导年轻一代正确前行、实用性很强的理论。
四、从村寨到城镇再到国外
民间舞蹈是源自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常把民间舞蹈称作“艺术舞蹈之母”,因为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含有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间舞蹈异常丰富,从汉朝时期云南就有与国外交流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舞蹈界的前辈们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刘金吾就是其中的一员。农村是刘金吾最初的阵地,是她萌发灵感的沃土。她和其他同事一起深入农村,挖掘素材编创了《庆丰收》、《小卜少》等舞蹈作品。其中《小卜少》曾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到北京演出,被选为国家文化部国庆招待晚会演出节目,并拍入歌舞艺术片《百凤朝阳》中。独舞《金色的孔雀》及1963年与西双版纳文工团合作编创的傣族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该剧目1979年复排后获国家文化部创作一等奖)等舞蹈作品,就是来自民间村寨,经加工后搬上舞台跳遍全国,后又走出国门的。改革开放以来,刘金吾在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任职期间,进一步推动了云南舞蹈的对外交流,使云南舞蹈先后走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与日本黛民族舞蹈文化财团长达30年的对等互访交流。这期间刘金吾多次出访日本,交流学术,教授云南舞蹈,扩大了云南民族舞蹈的影响,也用舞蹈搭建了深厚的民间友谊,宣扬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日本黛民族舞蹈家黛节子女士说:“本来我以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没希望了,看到你们的民族舞跳的欢快,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爱看,你们是把以前的舞蹈创作出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时代性。看到你们的民族舞发展的那么好,我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又看到了希望。”
随着云南民族舞蹈多次出省、出国演出和交流,云南的民族舞蹈文化也飞出村寨,飞进城镇,飞到国外。民族舞蹈中的形象在舞台上的展现,反映出各民族间的关系、族群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族群的认识,表现内容满足了观众对少数民族的异域化想象。刘金吾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她和云南舞蹈的“不解之缘”。
结语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不是看几次展览、观摩几次演出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要有长期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感受、吸收和借鉴最终才能积累和沉淀。刘金吾生活的历史时期很特殊,那个时代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她始终能做到忠于生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不去“迎合”、拒绝“将就”。她依靠生活与民族这一“源头活水”,勤于实践、乐于奉献,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做到了立足本土,走向全国,同时也谱写了自己在舞蹈事业上的华丽乐章,实现了自己的多元人生。(李晓艳,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硕士研究生;曾金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
月清华 赵 芳
责任编辑:胡耀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