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在昆明举办
◎蔡 雯
4月14日—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云南省文联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各社科研究机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文艺报刊社及高等院校的31位文艺评论骨干以及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选送的20位云南中青年文艺评论家相聚在昆明,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主题展开为期半个月的学习与研讨。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庞井君,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等领导出席了开班式并讲话。出席开班仪式的还有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郑明、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维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开班仪式由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主持。
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文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云南文联的大力支持,是研讨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多次关心过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两次专程赴昆明参加开班式和结业典礼,并在云南昆明和腾冲两地进行了两次专题调研活动。夏潮在开班式上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脉络、内涵特征,中华美学精神和外国美学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发挥中华美学精神对各门类艺术创作和评论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讨。他希望学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增强艺术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密切关注当代文艺发展实践,深入思考当前文艺特别是文艺批评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努力提高文艺评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艺评论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二、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省文联的精心安排服务使研讨班的成功举办有了良好的保障。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至始至终参加研讨班学习和指导;省文联党组更是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拨出专项经费、抽调精兵强将投入各项服务工作;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全过程进行采访报道,云南电视台做了三次的专题采访报道,云南日报发了消息,还组织了一个专版进行宣传全方位的宣传。云南省文联还专门对此次专家的讲座做了资料录像,为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讲座资料。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在会前便听取省文联领导的专题汇报,受赵金部长委托亲临开班仪式,并在开班式上讲话,她强调: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文艺创作、推介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引领文化风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阐明了当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是指导我们繁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科学指南。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纵览国际大势,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国际战略,他在视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定位,云南的全面发展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艺事业大有可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抢抓机遇、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艺繁荣的政策措施,各个文艺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云南文艺发展处于继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两次文艺创作高潮后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中国文联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云南文艺评论工作不断加强,成立了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形成了一支涵盖12个文艺门类、老中青结合的文艺评论家队伍。
三、专家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授课,使研讨班学员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11位授课教师都是来全国自各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为研讨班做了精心的准备。老师们的授课各有千秋、异彩纷呈,有的以理论见长,有的以创作为重,有的老师授课大气磅礴,有的老师授课娓娓道来行云流水,有的老师授课观点鲜明、激情飞扬,有的老师授课则声情并茂,都紧紧围绕着中华美学精神这一主题,有独特的思考。老师们对艺术问题的重视,对基层传统文化的疾呼,对建设健康文艺生态的呐喊,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这次因为有老师们的悉心授课,才让我们这个集体有了精神家园。同学们认真听课和积极的思考。31位全国的同学和云南20位学员都是各个艺术评论领域的翘首,对中华美学精神都有较深的理解。在与老师交流的时候,自信大胆,教学相长的特点极为突出。同学们的高水准也激发了老师们的授课激情。老师们也因此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意,真正达到了集体研讨学问、又接交朋友的目的。20多位云南的同学,他们坚持认真听课,主动融入这个班集体,增长了知识,加强了交流和合作。
研讨班期间,丹增、仲呈祥、傅庚辰、冯远、姜昆、冯双白、王一川、傅谨、高建平、彭吉象、刘成纪等11位专家亲临授课,同时组织学员进行十数次研讨,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文艺评论的活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以“当代美术状态与思考”为题带领学员们探讨中国画在未来传承中的三种路径,冯远所说的三种路径是:第一种路径,我们原汁原味地学习、研究、传承、运用。也就是走博物馆艺术。第二种路径:中西结合,把外来的元素,无论是来自于哪里。通过我们嫁接融合进去,这是一种艺术创新的基础途径;第三种路径:把中国画的原因素彻底打散重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丹增以“佛教美学的根本”为题,从佛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讲述。他说: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对佛教文化无知,甚至抱一种排斥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佛教文化的精髓,蕴涵在博大精深的佛学之中。佛不是神,佛学也不是神学,佛学中包含宇宙学、人生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也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和美学。那么,佛教美学的根本是什么?丹增认为:佛教不是神教,佛教是无神论,是依靠智慧求得解脱,而不是仰仗神力来解脱。佛在哪里?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教指的是佛陀创立的教育,并非崇拜神灵的宗教,事实上佛教就是宗教,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以“音乐为人民”为题,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地讲述了音乐家的工作方向和作曲家的本分就是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他说:我们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人民创作做优秀的的艺术作品。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们。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以“新时期曲艺创作“为题从曲艺理论的角度讲述了曲艺创作如何以小见大。姜昆认为:中国曲艺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讲身边的事,艺术家只有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才能出好作品。
此外,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以“中国美学传统与当代美学建设”为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以“立象尽意,大美无言”为题,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纪以“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的哲学本源”为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以“构建当代中国艺术公共领域”为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以“文艺评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为题做了精彩的讲座。
四、“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专题报告会,有力推动了云南文艺界学习总书记讲话的热潮。
研讨班开班第一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官员、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做了题为“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专题讲座,云南省组织了省文联、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市文联副处副高以上干部职工、省委宣传部部分处室领导、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学员、云南省部分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共计120人聆听了仲主席的报告。仲呈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艺术地讲述了总书记讲话的核心要点是“两个加强,两个结合,三个离不开”。“两个加强”即: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结合”即: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三个“离不开”: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的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仲呈祥艺术精湛的演讲使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得以生动地呈现。讲座体现了仲主席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一个著名文艺评论家的历史责任感。
五、新常态下云南文艺评论研讨会,绘制云南文艺评论发展蓝图。
4月24日,研讨班期间,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新常态下云南文艺评论研讨会”。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映玲,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维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缪开和等领导出席会议,云南部分知名文艺评论家蔡毅、宋家宏、胡彦、冉隆中、纳张元、汤海涛、李洪涛、蔡丽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学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文艺评论家侯仰军、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伟林应邀参会并发言,参会的还有云南省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修班全体学员。此次会议专题研究了云南文艺评论的现状、机遇和发展等问题,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展开研讨。即新常态下云南文艺评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营造有利于文艺评论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如何激发文艺评论家开展评论的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文艺评论的总体水平;如何加强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如何建立健全文艺评论作品的评价机制。研讨会认为:发展云南文艺评论,要切实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建议省委宣传部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扶持文艺评论工作力度;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和队伍建设。
总之,本次研讨班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为主题,专题研讨中华美学精神。此次研讨班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专题讲座外,还设置了演出欣赏、戏剧观摩、采风研讨等教学环节。相继观看了原生态的歌舞《云南映象》,香港话剧《最后晚餐》,前往云南文苑、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云南陆军讲武堂、大理学院等地进行文化观摩、调研和采风,在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此次研讨班主题观摩讨论交流,比较好的实现专题研讨班的办班宗旨和任务。云南的20名学员与全国的31名学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学习研讨中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互动,产生了许多创作和评论的思想火花。
(作者系云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 林
青年批评家
主持人语:去年,时常在“十二铜人”微信公号上看到张晓琴的批评文章,为她的激情、热情所感染。2015年初,我们成了鲁院26期高研班同学,交流渐多。张晓琴早年写诗、后来跟随雷达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新时期的长篇小说,博士论文做的是生态文学研究,颇有见地。目前是陈晓明的博士后,她又将眼光瞄准了西方后现代理论。
从张晓琴的学习经历和她目前的文章看,她是力争打通中国传统与现当代、中国与西方的,其“野心”不可谓不大。我想,做文学批评的,还是要有点“野心”好。当下文学批评备受指责,我以为就是批评家一辈子只会操持一种理论武器,但却想去面对所有作品,这显然力不从心。为此,我对张晓琴满怀期待。(周明全)
张晓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文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重要作家作品研究。著有《直抵存在之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等著作。近年来主持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等。获得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等奖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