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经学好不好,皇帝说了算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5575


  儒家经典从来都是需要人来阐释的,阐释经典,爰有经学。到了两汉,随着儒学的繁盛,说经家百花齐放,无论是《尚书》《周易》《春秋》,还是《礼记》《诗经》,都有各种门派,各自传承,相互竞争。

  但是,经学的竞争,是在皇权下的角逐,说经人说得好不好,最终得看皇帝的脸色,皇帝让哪家的说经人当博士,哪家就算胜出。

  东汉是经学的天下,这样的辩论经常会有,皇帝每每在正旦朝贺,百官毕集之际,让说经的官僚在朝堂之上互相辩难,规则是:一对一,说不通,或者一时语塞,就算输。谁输了,皇帝就把他的席位撤了,他的席位就被对手夺去,人称夺席。但是,一次胜出,难保下一场也胜,如果输了,席位照样被人夺去。大儒戴凭,有一年一口气夺了五十余席,打了个通关。

  同样是这个戴凭,在最初被选为博士的时候,朝堂开公卿大会,群臣就座,唯独他不肯就坐。汉光武帝刘秀问他为何不坐,他说这些博士说经都不如我,但位置都排在我上面,所以,我不坐。刘秀也是太学生出身,对说经这件事很感兴趣,于是把他招上殿来,令诸博士难为他,然而,从早到晚,戴凭都没有被难倒。刘秀很高兴,当即拜戴凭为侍中。

  戴凭在开会的时候敢如此发难,料想肚子里还是有点货,否则,发难之后,被人驳倒,别说升不了官,现有的博士称号也肯定丢了。不过,经学这样的盛况,也就是东汉才有,到了魏晋,大家清谈,斗机锋,内容则变成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已经是玄学了,再往后,渐渐只残存着一点辩经的余风了。

  尽管如此,当年的经学比试,上面还是压着一个皇权。辩论经学的最终裁判,实际上是皇帝。那皇帝都精通经学吗?当然不是。刘秀还是个太学生,他的后代连这个资格都没有。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实际上就是白薯和棒槌。即便是刘秀在朝堂之上令人辩论,判断某人是否应该奪席,也未必完全依据该人的知识储量。在这里,口才实际上占了很大比重。否则,就算你有一肚子学问,口才不好,辩论不够机智,也照样赢不了。

  所以,从汉朝开始,所谓的经学就不是真正的学术了。皇帝提倡读书人读经,并非倡导学术,着眼点其实是为他的统治服务。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历史,似乎可以证明,儒学经典的盛行跟社会道德教化是相辅相成的。这种伦理道德的结构,君主是一个核心要素,无论怎么提倡,皇帝都是最大的获益者。

  所以,经学好坏优劣的最终判定者是皇帝,经学家们都没有异议。

  简而言之,学这些东西,原本就是为了给皇帝服务。皇帝是东家,又是倡导者,用权力来裁决,没有问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皇帝的裁决多少得参考一下通行的舆论,断然不会判一个理屈词穷的人获胜。学问讲不讲不好说,但道理还是得讲点的。皇帝说到底,也是一般人啊。

  编辑/羽川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平时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历史随笔等,著有《北洋裂变》《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等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