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考状元偶尔也不难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7420
王左中右

  明朝第一次举行全国考试时,草民郭翀轻轻松松考取笔试第一,就等着面试了。朱元璋看着他的笔试卷子,心潮澎湃地命人喊他上殿,要和他谈心。

  成绩满分的郭种听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骄傲地抬起了头。这一抬头,丑出风格、丑出水平的郭种把朱元璋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就给了他三个字——“你走开!”

  之后,朱元璋走下龙椅,让其他考生站成一排,一张张脸瞅过去,亲自选了“颜值担当”吴宗伯为新科状元。

  难道长得不好看的人在古代就没活路了吗?不,老祖宗们另有清奇的加分项目:名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逢慈禧大寿。考官发现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于是跟捡到宝似的拟定他为状元,并在慈禧面前说出了理由——“他名为王寿彭,寿比彭祖,也祝老佛爷您‘福如王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慈禧一开心,就钦点王寿彭为状元。

  名字不仅要取得好,还要写得好。

  永乐年间,孙日恭抱着“为国读书”的志向,一路杀到殿试,成为第一名。然而,考官按名次码好卷子,经朱棣审批后准备拆封填榜时,天上一道闪电劈中了孙日恭。“第一名:孙日恭。”主考官刚落笔,朱棣就怒了。因为古人竖着写字,“日恭”连起来写就成了“暴”。朱棣心想:这不是在讽刺我武力夺权吗?我要是定他为状元,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孙日恭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状元名号。

  这还没完。主考官忙换了榜眼的卷子來看:梁禋。朱棣看了看,却不认识,“这个梁……梁……”主考官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说:“这个梁……卷子看上去也有点问题,陛下慧眼识珠,要不看看第三名的?”第三名叫邢宽,朱棣一下子开心了,说:“这个名好,邢政宽和,符合我宽厚仁慈、一代明君的形象,就他了。”

  那颜值不够、名字还土的话,是不是只能自暴自弃了呢?也不是。实在不行,你可以一直考,凭借击败99%的“考龄”逆袭而上,获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为让更多复读生感受到皇恩浩荡,北宋特别推出了科举限时特惠:考龄和考试次数达到标准,就能获得特奏名,直接面见皇帝,参加殿试。这叫“特奏名殿试”,第一名也叫“状元”。只要过了特奏名殿试,就能当官了。这个特奏名殿试的难度,基本相当于让一个正在学高数的大学生解二元方程。

  宋神宗元丰年间,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特奏名殿试中摸着试卷,还没来得及掏出老花镜看题就犯困。主考官殷切地跑来点醒他:名字写好就行,答案随便写吧。老人家提起笔,洋洋洒洒地写道:“臣老了,看不懂题目,也不想看懂。只愿皇上长命百岁、世界和平。”就是这26个字,开启了他的幸福生活。

  这些科举考试故事充满魔幻主义后现代色彩,好在只是特例,科举考试总体上还是公平的,给了很多读书人机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高考也一样。很多人说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做法不妥,甚至有人提出高考无用论、大学无用论。这些说法广为流传,难免使一些孩子对考试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有独木桥总比没桥好,能通过考试定终生总比以出身定终生好。在中国,促进阶层流动、防止阶层固化最有用的一个方式可能就是高考了。所以,高三党一定要珍惜高考,毕竟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公平的时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