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强大起来后,高丽马上做了辽国的走狗,同时还向北宋献媚,偶尔来个政治、文化交流,背后却乱搞小动作。
当时杭州有个僧人叫净源,他在高丽认识了大名鼎鼎的义天法师。净源圆寂后,义天于元祐四年(1089年)造访北宋,借口是祭奠净源并为皇太后送寿禮。
哲宗认为这是与高丽恢复外交关系的机会,所以在接待方面大力支持。但苏轼上奏说:接待义天的规格太高,劳民伤财;高丽使者借机停留时可描画山川、购买书籍,会给国家机密留下隐患;义天出使牵连甚广,朝廷必须严惩与高丽暗中勾结的僧人和奸商。
哲宗倒也明理,立刻采纳苏轼的意见,于是义天出使的接待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可事情发展还是出乎苏轼的意料。
第二年,苏辙出使辽国时,惊奇地发现北宋民间发行的书籍已在当地广泛流传。苏辙回来后与苏轼讨论,他们意识到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文化乃至军事机密已遭泄露。于是苏轼立刻上奏,要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书籍发行严加控制,防止其从各个环节流传到国外。于是,朝廷削减了高丽外交使馆的人数及其停留时间,如果发现他们购买违禁品(涉及国家机密的书籍),一律没收,而提供违禁品的商铺则要查封。这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出版审核制度,也是最早的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密政策。
高丽使者贼心不死,竟厚着脸皮要求瞻仰《太平御览》。此书可是北宋各个方面的资料汇总,堪称“北宋攻略大全”,怎能轻易被并不友好的国家窥探?于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官员严词拒绝。
元祐八年,高丽使者又死皮赖脸地重金求购《册府元龟》《太学敕式》等书,试图窥探北宋的政治理论与制度建设。关于卖不卖书,朝中形成两派:以苏轼为首的礼部坚决反对,认为卖书不仅耗损民力,更糟的是这些书会被辽国截获,从而授人以柄;以董敦逸为首的尚书省却同意卖书,认为中华文明向境外传播是“柔远”之道,可以彰显北宋宽广的胸襟,苏轼所言完全是杞人忧天。这倒罢了,他们还指责苏氏兄弟“违抗君命”,要求严惩。
幸好太后明辨是非,知道董敦逸是在借题发挥、公报私仇,试图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川派文人,于是将董敦逸贬官。然而没过多久太后就去世了,政治风向突变,苏氏兄弟被贬到岭南,这场维护国家安全、反对高丽间谍的运动戛然而止。最终,北宋文献大量外流,所有底细和谈判筹码都被辽国攥在手里,全程相当被动。
崇宁四年(1105年),北宋在军事上完全可以碾压西夏,眼看就要胜利了,西夏却主动与辽国通婚,发出求救信号。辽国尽管已是外强中干,但更了解北宋的政治态度,居然装腔作势地居中调解,结果没费一兵一卒就阻止了北宋的进攻。
金国兴起后,北宋才真正意识到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钦宗即位后,有官员说:近年高丽频繁造访,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它以前为契丹卖命,如今定会帮金国探听我们的虚实。于是钦宗规定高丽使者次年必须回国,也不再提供花销。然而为时已晚,很快北宋就亡了。南宋孝宗吸取教训,与高丽彻底断交,可惜苏轼看不到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