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清时期也有“限娱令”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7465
今古传奇自媒体

  

  

  宋朝时,《琵琶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主人公蔡二郎是陈世美,戳痛了富贵后背弃良心的某些權贵,所以,这部戏在当时尽管没遭封杀,却很不受朝廷待见。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它遇到了“慧眼识珠”的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后,看到了《琵琶记》的巨大教育价值,为弘扬“主旋律”,他亲自主持策划、重新制作这部经典作品,让百姓人人观看,从中受教育。

  在朱元璋的指导下,戏曲作家高则诚改编了《琵琶记》。主人公蔡二郎摇身变成当权者推崇的典型:蔡二郎婚后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他却以无法照料双亲为由“辞试不从”,后来在父亲的催促下才去参加,并中了状元;当朝宰相有一女待嫁,便强迫他做女婿,他“辞婚不从”;被授官后,他又以父母年迈,需回家尽孝道为由,再一次“辞官不从”。

  重新“改编”后的《琵琶记》,重点不是剧中的插科打诨和风趣幽默,而是作品承载的正确导向:“百善孝为先”和“槽糠之妻不下堂”。结尾的四句诗“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祭二郎”更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朱元璋多次赞扬《琵琶记》的人物,希望天下臣民都学习蔡二郎的事迹和精神,始终遵守“孝义廉耻”。于是,在朱元璋的亲自策划下,《琵琶记》华丽转身,成为明朝逢年过节必演的御用曲目,而改编该剧的高则诚也被朱元璋提拔重用。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教化臣民;二是挤压其他娱乐节目的生存空间,但总有人不怎么听话,要制造点扰乱视听的“杂音”,甚至丑化重要人物形象。对此,朱元璋则毫不留情地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违者杖一百。”

  “限娱”大幕一经拉开,后来者也不甘落后,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颁布一项国策:“从今开始,倡优装扮杂剧时,只要有亵渎帝王圣贤的词曲、驾头杂剧,包括收藏、散播这类剧本的人,统一被送到司法机关处理。”

  到了清朝年间,乾隆更是奋起直追。

  戏曲业在清代非常发达,在优伶云集的城市,通常建立有地方戏曲自治组织——梨园公会。当时的阔绰人家、达官贵人办个喜事、宴请贵客,如果没有叫戏班子,就算不上有档次。

  乾隆是个出名的戏迷,他曾指令大臣编写“宫廷大戏”,但就是这个热爱戏曲的皇帝,也热衷禁戏、限戏。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钦点戏文《喜逢春传奇》有“不法字句”,下令地方官查明所有纸本及板片,有问题的全部收缴,由此拉开了严厉禁毁戏曲的序幕。乾隆一朝,查禁了大约300部戏。

  发展到同治年间,连巡抚也出场禁戏。

  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主持过一场雷厉风行的禁戏行动,查缴“淫词唱本”数百种,其中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著名曲目都赫然在列。其“禁演”理由是:“不知调情博趣,是何意态,迹其眉来眼去之状,已足使少年人荡魂失魄……”简单点说就是,防止愚昧的百姓被不健康的娱乐节目毒害。

  然而,直接“禁戏”,只是清政府限娱的“组合拳”之一。除此之外,清政府还组织力量对允许演出的剧本进行修改,如乾隆就特别交代地方督抚,对应该删改的戏曲务必删改妥当,并且送到京城审阅。

  道光年间,分管文艺的“内阁中书”徐时栋提出过戏曲创作指导意见,即各类戏班表演的节目,要以弘扬“忠孝节义为主”,如果剧情涉及“山海之荒唐,鬼怪之变幻”,则“要以显应果报为之本”;戏文中凡是有“忠臣义士之遇害捐躯者,其结果应受赐恤、成神仙”,凡是有“乱臣贼子之犯上无道者,其结果应被诛杀、正国法”。

  尽管清朝的“限娱令”频频出台,但实际收效甚微,比如“陕西梆子”唱红京师,当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市井观众更是迷恋。为适应需要,一些戏班就不顾禁令,明里暗里兼演梆子;或者移花接木,或者改头换面,“禁戏”很快成了禁而不绝。

  “禁戏令”颁布几年后,朝野上下慢慢发现很难执行,尽管禁令还在,但实际上不废而弛。于是,高压逐渐解除,“梆子戏”故态复萌,以后京城戏曲演出,就成了昆曲、皮黄、梆子三足鼎立。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明清两朝的皇帝为何要禁戏、对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如临大敌”?个中原因,徐时栋曾一语道破天机:“场上巧偷豪夺,则观者贪心生;场上任气力争,则观者斗心生……”结论就是官府必须严格控制。于是,类似宣扬暴力的《水浒传》《说唐》《反唐》等历史戏,被清政府坚决禁毁。

  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意。明清两朝极力提倡的剧目往往昙花一现,而“陕西梆子”等民间戏曲,虽屡遭打击,却屡挫屡奋。

  编辑/夏涵

  图说

  【最后的帝后】1922年,溥仪和婉容大婚后在宫内的影像。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与皇后有合影照的也只有这二位了,他们是最后的皇帝与皇后。

  【最后的皇族合影】醇亲王载沣全家福。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这个家庭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家族。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民国的成立灰飞烟灭。

  【最早的移民】1890年代,移居美国奥勒冈州的中国移民全家福。他们身上的精神气质,与当时的普通百姓很是不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