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巨野河,也叫巨河水,发源于济南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诸多乡镇,入历城县董家镇,一路又来到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流进小清河。每次在菜市场上看到唐王白菜,就想到这条河。
那一天,我和朋友相约去唐王镇,秋风一阵阵拂来,风中弥漫着野草的气味。到达唐王古渡口,牌坊北侧墙上,刻有“唐王东征北渡路线图”。几只野鸭划开波纹,秋风中古槐树有落叶飘零,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漏到地上。古槐树上系满红色飘带,这是附近的人们祈求千年古树带来平安。古槐树中间长出一棵楸树,人们叫它古槐抱楸,传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所栽。树不只是一处风景,它记录下唐王镇的风雨沧桑。
唐王镇的名头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历史上称为“唐王道口”。相传唐王李世民在此北渡东征,在巨野河岸边,他站在这片土地上,面对流淌湍急的巨野河,下令建一渡口,因此而得名。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攻占了辽东、吉林南部及朝鲜一带,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让高句丽军队无法喘息。月挂树梢,李世民没有摆庆功酒,没有和将士们喝得大醉,而是登上城头。月光洒向远方,洒在他的脸上,隐藏在树林的秘密,被一层层剥开。回想一路东征,历尽千难万险,都将成为人生回忆的一部分。
我在山东省图书馆借到三个版本的历城县志,翻看到唐王镇时,一棵古槐的传说吸引着我。传说有着原始的美好,它如同千年流淌的巨野河水,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入这块土地。
树是时间的见证人,它不仅是村子里的一处风景,更是灵魂的实体,它的枝干跨过村庄低矮的房屋,向高远的天空和大地延伸。我到司家村时,恰好碰上村子里一位七十岁的大娘。她告诉我,她没有上过学,更不知道李世民是谁,她嫁到唐王镇以后才听说,有个皇帝曾经在这里种下了一棵树。这是村里的人们第一次通过一棵树看到了唐朝。一棵树连接着的过去与未来,连接着李世民和唐王镇,连接着天空和大地。
古槐树树龄有一千三百多年,树下摆放着一个砖砌的香台,香台上有两个香炉和三炷未燃完的香,香炉旁放着酒盅、筷子和茶碗。大娘告诉我,祭拜古槐不只是过年过节,有时家里的孩子得了邪病,在树下烧两炷香,孩子就会好了。古槐成为远近村子的神树,人们相信它能够带来家和、平安。
离古槐树不远的娄家村,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娄氏祠堂,门楼上的雕花不是梅兰竹菊,而是荷花。祠堂是家族在发生大事时,才能进入的地方。中国讲究听话听音,雕刻荷花,大概是取其中的“和”字吧,它是祖先灵魂的居所,象征着家族的和谐。四方的门墩雕刻着茶壶和茶杯,三面有不同雕花。门楼飞檐翘起,檐壁下是雕刻组合形成的“回”字纹,父亲曾经告诉我,这是欢迎回家、平安万福的意思。“回”字是祠堂的历史遗物,成为镶嵌在祠堂上的风景,而祠堂本身也是壮观的辟邪物,它是一种语言,守着村子的过去。
娄家祠堂,被深秋的阳光抹上一层光泽,让人想到祖先的情感在这里汇集,它是精神的殿堂,唯有此时才能静下心来,呼应着自然,想一些久远的事情。
二
方圆几十里,提起唐王都知道它是白菜之乡,当无数棵白菜进入省城、进入人们的餐桌时,谁也没想到,这片白菜的故乡,竟是李世民征战过的地方。
一首诗唤起我对唐王所有的向往:
齐鲁多圣贤,物华天亦宝。
人杰地更灵,大业在此成。
这是李世民留给唐王镇最好的礼物,它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它跨越千年时空,使“唐王”这个地名延续至今。李世民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当地的百姓舞龙欢跃,为谢龙恩,传说在李世民落轿的地方建起落轿牌坊。听老人说,老牌坊曾经在唐王桥上,两边由石头砌起,高大威严。我眼前的这片平地,历史上的痕迹已经消失。在它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块新的牌坊,仿古的造型,和身后的小灰瓦对比,在它身上看不出厚重的时间痕迹,我只能在想象中复原过去的细节。纸张上的文字变得越来越琐碎,人们通过历史去找寻一个民族,但它是漫长的。我出生的地方離唐王镇仅有二十华里,我感到难过,竟然不知道这块土地的历史。哲学家说:“人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认识自己。”历史不是可凭空想象的文学作品,它是一代代人的传承,面对一座新修的牌坊,感受不到前尘往事。
牌坊记载家族先人的事迹,曾经是节间祭祖的地方。牌坊是民间的信仰,在唐朝时建牌坊达到盛行。牌坊是时间的纪念碑,人和事都写在碑上,我们或许能通过牌坊走近过去。
读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李世民坐在步辇上,由六名宫女抬着。与身材纤细的宫女对比,他体态雍容。宫女有的掌华盖,有的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李世民致敬。图片证明,在唐朝皇帝坐轿或骑马,是分事物和场合的。
唐王镇离京城千里,东征的李世民是坐轿还是骑马来的,县志并没有记载。也许在老百姓心里,皇帝出宫坐轿,才能显示出他的权贵和高大。但毕竟是东征,他不是来考察民情或游山玩水,而是要来冲锋陷阵的,所以一定是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唐王镇的。漫长的征战中,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坐轿,坐轿上战场不符合李世民的性格,他非常亲近于自己的子弟兵。所以说,李世民路过此地,骑马是比较合理的,至于是骑的飒露紫还是特勒骠,我想至今仍是个谜。
过去的历史记录是流动的,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口述的历史,从东西南北汇集而来,如同巨野河的河水千年流动着。
文字和记忆构成的画面,给人提供想象,它们和资料融为一体,产生活的历史。唐王镇百姓对李世民的崇尚,成为一段佳话,那些成为过去的当下,那些曾经的未来就这样变成了现在,像一块碑立在了唐王人的心中。瓦尔泽如是说:“每十年都存在另一种为时代精神所推崇、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方式,每十年都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苛求。”记忆中的历史是极其不稳定的。
不管资料上记载是骑马还是坐轿,在东征路上李世民走进唐王镇,踩到这片土地时,齐鲁大地上十二圣贤,出现在他的眼前。
李世民一生追圣贤为师,时常总结自己不足之处。他启用新人,给寒门子弟入仕创造机会,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我想,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如他一般大气,敢于总结自己的不足,且记入史册。李世民撰写的《帝范》,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一代帝王在生命的尽头,又必将是一个生命的开始。
这里人杰地灵,使他的心胸变得更宽、更广。望着亲手栽下的国槐,抚摸着上翘的胡子,他心想,这片土地是出圣人的地方,一定会助他成就江山大业。
槐树从古代时,就有望怀的意思,是怀念祖先的寄托,也是祥瑞的象征。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李世民用一棵树,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的胸怀,想与来人共谋事情。
我们以为历史离我们很远,却不知它其实就停留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李世民或许无法想象一千三百年后,国槐在这里扎下根,一直伸向远方。如同他在昭陵碑上刻下的骏马图,让人无法忘怀。伸向天空的枝叶,覆盖住蓝天,像一张巨大的画卷,凭借后人的眼睛超越各自当下的时间维度,延伸至那些不在场的事件。
古槐抱楸,枝叶茂盛,长成参天大树,开满春天的花。站在它面前仰望,心生敬畏。我看到树下桌上焚过的香,烟雾缭绕中,它的温度和李世民融合在一起。
三
李世民身穿圆领黄袍,头戴幞头(唐代便服中折起的头巾),双手扶在腰间的九环带上,九环带呈暗红色,与红色领口相呼应,中间配有玉佩,看上去有几分文人气质。但肩上和前胸圆形的图案,飞舞的巨龙,使他眉宇间又透着霸气。黄色长袍盖到六合靴的脚踝,只露出二寸白色鞋底。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幅李世民画像,佩戴的都不是大裘冕或者通天冠,也不是镶满金饰、垂白珠十二旒的衮冕,而是穿常服。
民间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来这里安营扎寨,歷城有一个后来被贴在门上的秦叔宝,跟他在一起划拳,李世民说不用划了,最好多读点书。说着便独自走来走去,一边望着天,一边自言自语说:“齐鲁多圣贤,物华天亦宝,人杰地更灵,大业在此成。”秦叔宝不知是什么意思,心想俺家乡也没有什么大叶子的树啊,最大不过是大白菜叶子了。于是也自言自语说:“看来王兄知道俺老家历城有大叶子的白菜哦!那就让乡亲们多种一些大白菜好了。”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安营扎寨的地方就被叫成了“唐王”。虽然地名改成了,老百姓却还是喜欢种大白菜。
唐王借李世民的吉言,这里一片平原,土地肥沃,唐王大白菜比普通的杂交白菜水分含量少,纤维细,特别是经过贮藏后的白菜,心叶黄白脆嫩清甜,短缩茎较粗,主根细长。
得益于太宗的仙气,“唐王一号”大白菜单棵就约有八斤之重。“唐王一号”就这样飘向千家万户。《历城县志》(1990年版)记载:“济南开辟商埠前后(1904年),大白菜来源一靠桓台,二靠唐王。”
四
一千三百年前,李世民在巨野河畔看到成片的白菜地,菜地从眼前铺往远方,也是一片气派景象。黄河岸边响起马蹄声,李世民骑着爱马,来到河畔。这一次不是带领大队人马,而是独自骑马来看望齐鲁圣贤。
或许在历代帝王中,有的为保江山,一生征战,马是王的生命,在战场上马亦会救人性命。李世民一生爱马如痴,这应与他善使用骑兵有关。马成就了他指挥的东征西战,马让他成为军事统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着“昭陵六骏”石刻,这六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骏马,并不是来自雕刻家的臆想,而是一千三百年前,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它们曾经载着李世民如风般驰骋在枪林箭雨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给六匹骏马分别赐了名字:特勒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青骓和什伐赤。六匹马的英姿雕刻于石屏上,镶嵌在昭陵北阙。李世民还亲题赞辞,上面详细记载着马的名字和肤色,以及他乘用爱马的时间、六匹马所负伤的位置和它的性格秉性,以示对曾经陪伴他征战过的爱马永久的怀念。
特勒骠,身材矮小却粗壮有力,马毛柔顺,从两眼中间顺滑到马鞍处。它健壮的大腿和犀利的眼神,无不彰显出战场上的风姿。这幅画的左面有题字:“平宋金刚时来,东第一黄白,色喙微黑色,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这记载的是公元619年,李世民乘特勒骠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天一夜连打八个硬仗。这让李世民是又爱又心疼,战后的李世民不是为自己拂去尘土,而是先给特勒骠饮水、送食。
贞观十八年十月,李世民率领六万骑兵和步兵从长安到达洛阳,他下诏造战船,运粮草,准备东征高句丽。陆路由李世绩领军,水路则由张亮大将军领军,分为两路进军。水路张亮率军四万,战舰五百多艘,从山东莱州渡海直插高句丽都城平壤。从路线图上来看,李世民一定是走水路从长安到达陕西潼关,路过济南历城县唐王镇,随后到达山东莱州进入高丽的。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我想东征的路上一定是飒露紫陪伴在李世民身边。飒露紫尾巴短,毛发中透着紫色,前胸肥壮,后腿健美,看上去比特勒骠更强壮些,这或许更符合李世民的审美观,胖而健壮为美。唐太宗称飒露紫为“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
李世民即位后,无法忘记战将丘行恭和飒露紫,下诏在石碑上,刻上丘行恭给飒露紫拔箭的样子,给历史留下其战功的印迹。
五
我和朋友沿巨野河河岸往西走,干枯的石头上有水渗出,也许山从没有放弃过水,河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石头,我知道我也不会放弃一些人与事。
坐在河畔,我一扭头,似乎看到李世民,只见他身穿盔甲,手挥长剑,望着飒露紫咆哮奔腾,巨野河中倒映出飒露紫健美的身姿。唐王镇的中心立起纪念碑,村庄不再是普通的“唐王道口”,它留有唐朝皇族的脚印和气息。李世民作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而不是作为唐王镇街上的雕像存在着。
李世民隐藏在时间中,让唐王镇变得格外珍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