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么,朱棣为什么选择郑和作为这项大型外交活动的首席负责人,他在下西洋之前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呢?
先从郑和的祖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说起,这个堪比rap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的音译, “赛典赤”是贵族、 “赡思丁”是太阳、 “乌马尔”是长寿——妥妥的王者称呼!事实的确如此,乌马尔不是一般的贵族,而是传说中的“圣裔”,也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乌马尔来到中国后,凭借贵族身份和突出才能在蒙古国(后改称元)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位。1253年,蒙古军队攻占大理国,征服当地各族,并于1276年设置了云南行省,而被指派统治云南的就是屡立战功的乌马尔。
乌马尔不仅能在马上打天下,还带领云南百姓奔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因此得到云南百姓的爱戴和中央政府的嘉许,死后被忽必烈封为“咸阳王”。
郑和的曾祖父仍延续着“圣裔”的称号和姓氏,而他的祖父则因故随了母姓,改姓为马,这才有了孙子马三保,也就是后来的郑和。马三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回族教徒,有不远万里到麦加朝圣的经历,他们对海外风情的描述让马三保对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无意中为他将来的远洋航行埋下了伏笔。
1381年冬天,明军攻入元朝贵族据守的云南,打到了马三保的家乡昆阳州。马三保在战乱中和家人离散,不幸被掳到明营,更惨的是,他在那里遭到阉割,成了太监。
几年后,马三保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燕王朱棣。朱棣非常喜歡这个聪明勇敢的少年,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侍卫。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随朱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特别是在郑村店一战中,他身先士卒、冒死冲锋,给朱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为了表彰马三保的英雄事迹,亲笔写下一个斗大的“郑”字,赐之为姓,并给他改名为“和”,随后封他为内宫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不仅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而且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率领楼船水师十万多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东瀛,并向日本执政者传达了朱棣的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日本执政者自知理亏,立即下令逮捕倭寇首领,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在此之前,他还曾经成功出使暹罗,也就是现在的泰国。这一系列从事外交活动的经历为他日后下西洋的壮举做了漂亮的引子。
其实,朱棣早就把郑和视为下西洋“首席执行官”的第一人选了,因为他在任命郑和为内宫监太监时,给他安排的职责中就有监造船舶这一项。任职期间,郑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而且按照朱棣的意图在大明海域进行了两次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均圆满完成。
1405年,一直渴望名震四海的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多人的庞大船队扬帆远航,驶向遥远又神秘的西洋海域及沿岸各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