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悲怆的色釉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城 热度: 12459
李浩

  凌一写下的这个将军无疑是个悲怆的边缘人物:他处于历史的褶皱处,政治的褶皱处,命运的褶皱处,和他一起处在这样褶皱处的是他的那支遭受诋毁和遗忘的部队……小说的笔触染上了悲怆的色釉,尽管它一直被控制着,不曾有所溢出。

  安史之乱。破碎中的大唐。被抛弃的抵抗者。长达十七年的漫长等待。凌一给了将军足够的困苦,加在这份困苦之上的还有被误解的沉重负荷。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会发现貌似平静的叙事中有着宏大的命题,而那些属于“前史”的埋伏则在不经意的对话和叙述中慢慢地渗出来,它有着足够的曲折,甚至惊魂动魄。十七年前,将军是个勇士,然而战争中他和这支残存的军队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战场并远走西域,进而使他的身份变得可疑;这个和他相依为命的“女儿”非他亲生,而是一位女将的遗孤;这支遭到皇帝怀疑的军队本可证明他们的忠心,然而证明的繁琐以及管理者的轻慢却使他们的回归不得不一拖再拖,终至无期——它,让人感叹。岁月蹉跎,人在老去,漫长的时间改变着……在故事中,将军和丹容属于“未变者”,他们的固执似显某种的不合时宜,而“变化”了的杨疏又何曾不让人生出怜悯呢?杨疏的变化是因为无望,他不再怀有期待,十七年的时间足以消损掉期待的全部,无论是壳还是核。当然,无望也在消损着将军和他的“女儿”丹容,只是他们心里还有略显坚硬的核,不肯轻易妥协罢了。从某种意味上讲,《被遗忘的将军》或许也涉及我和我们的当下处境:它让我们有所选择。

  必须说明的是,写下这篇小说的凌一只有二十几岁,她还在上学。她没有在自己的文字中清浅书写风花和雪月,而是写下《被遗忘的将军》。我珍视她在写作中显现出来的与她年龄的不相称:这,更是一种可贵的才能。

  体现她才能的,还有故事的设置,语言的设置。

  阅读《被遗忘的将军》需要耐心,在三万字的篇幅里,她的叙述有种略带涩感的凝滞:它不前行,更确切的说法应是前行得异常缓慢。凌一的力量用在了场景、氛围的营造上,她选取的,是时间长河中最窄处的切片。她没有将自己的叙述重心放在将军的战功和十七年的等待上,没有放在故事的波澜上,而是集中地截下少有的几日,让戏剧得以上演。所以,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镜头感很强的“块状拼贴”,六个小节六个场景,每个场景中的故事都是相对集中的,有着相对独立的叙事的核,而叙述一旦开始就进入到核心中,有很强的围绕感。我们看到,或者说我们惊讶地看到凌一处理事件“前史”的掌控能力——在这篇小说中,事件“前史”的分量很重,如果将它们剥离,整个故事就会塌下来,贮藏的意味也会随之塌下来,如此,将“前史”加入到故事中并使它不“生”不“隔”便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如同胡安·鲁尔福在他的《烈火平原》里所做的那样,如同海明威在他的《白象似的群山》里所做的那样,凌一将故事的“前史”做成楔子,然后将它精心安置在各自的对话之中,一次只露出一点,然后是一点一点……被慢慢勾勒显现的叙事“前史”甚至成为了串接各个场景、让故事产生秩序的结构线:她做得很是不错。在她给我讲述她要写的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点。

  “‘父亲,女儿今日一定要去。她说。将军没听见,他拉开房门,大漠的晚秋已经来到他家门前。夕阳西下,门口那几棵叶子被风掠光的胡杨树屹立在小沙丘中,不再像饱受火刑折磨的死囚,但更像一具具挺拔的干尸。看着这些,将军突然感到毛孔里的水分被吸干了,背上的旧伤口隐隐作痛。他知道,秋天这个折磨人的季节真的到来了。”这是我随意摘取的一段文字。它有叙事感,有故事的推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有氛围,有“陌生”,还有延伸出去的意蕴。在这个向前的叙述中,凌一也没忘记将军的“旧伤口”,她点到,为止,但这一句话里丰富的毛细血管会在另外的叙述中得以显现,这一个“点到”,就使她的叙述避免了单一的向度,而有了互联的丰富。“到了镇上,将军觉得不舒服。杨疏从骆驼上跳下来,转头看向同样下到地面的将军,迎上的却是一张痛苦的脸。‘将军,您怎么了?杨疏问道。‘秋天到了。”在这段话里,凌一重新阐释了何谓“天凉好个秋”:将军嘴里的这个“秋”,是自然的,身体的,也是心理的,它关于时下的发生,也关于已经过去的十七年,它的里面有着百味的杂陈。年轻的凌一竟然懂得,在简单中埋伏下意味深长。她处理得很是老到。

  凌一把将军的余生交给了大漠,更多的,是交给了荒芜感。在她的文字里,夹带着被风卷起的沙子。不知为何,在阅读这篇《被遗忘的将军》的时候,我的头脑中不时闪现电影《双旗镇刀客》和《新龙门客栈》中风沙扑面的画面:我想我需要重新指认,这篇小说中强烈的画面感,有种镜头的力量——它让我和我们身临其境。同时,在这篇含意复杂的小说中,凌一有着得体的、严格的控制,不让它染上半点儿的说教之气,不让它有抒情的泛滥。这同样,和她的年龄有着不相称。本来,在她很有兴致地向我讲述她要写的故事时,我对它没有过高的期许,然而在阅读中,我的期待不得不不断调整。

  我向她谈到我在写作最初进行的练习:用博尔赫斯的语调和风格,用马尔克斯的语调和风格,用余华的或者莫言的,写下一篇全新的小说。这篇小说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余华或莫言没有写过的,但,混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又“乱真”,仿佛是他们写下的……我强调模仿,在模仿的时候你最好用百分之百的力气打进去,最好能体会你所喜欢的作家的用词特点,体会他们句式的结构和故事结构的策略,同时也体会他们的呼吸,体会……“我要模仿马尔克斯写一篇。”她说。说这话的时候她正在阅读马尔克斯。“好吧,”我说,“最好你能将它转换为中国的故事。”

  在语感上,凌一确有些“马尔克斯”化,她将自己投入进去,让另一个人、另一种的风格与自我发生化学反应,并最终将那个“他”融解进自我,成为“我”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她还有做得略显生涩的地方,有些比喻也还有些“隔”,我想她会在之后的写作中获得解决。有些对话,还可做得更妙些,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当然这对二十几岁的写作者要求过高,但我希望她能注意。我觉得小说中,个别次要的人物不够鲜明,出场的人数也略多了些,不是非要上场的人物可以与前面的人物“合并同类项”。即使他们不重要,也要让他们有“前史”,有和将军生活的联线。这点,也希望她能注意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