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系学生开设“水墨实验”课,是我关于科学、文化、教育三者关系思考的教学实践。推开键盘拿起毛笔看似是上这门课的一个必然行为动作,然而,当学生们真的把键盘丢开,拿起毛笔在宣纸上颤抖着落墨的时候,我的思绪却被这两样工具,交织鼓荡起无限的感慨!
键盘和毛笔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却都是人类生活、探索以及艺术表达的最伟大智慧结晶。关于中华民族超脱、浪漫、细腻的文化气质之形成的研究很多,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相对稳定的农耕生产生活背景,是形成这种文化气质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的祖先放下划刻甲骨的刻刀,拿起毛笔的时候,中华文明的浪漫文化旅程便开始了。旅途上无论遇到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天灾人祸,这管毛笔都没有失去它的浪漫气质和美妙的精神追求。
一般毛笔的笔头一寸多长,例如,现在最常见的大白云、大兰竹即是若此。数百根细细的动物鬃毛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秀美而挺拔的圆锥体,既强化了笔头的弹性,又可以含蓄丰富的水分。正是毛笔笔头的这些材质和结构特点,决定了笔画形态变化大和书写字数多的基本特点。毛笔的笔杆,也称为笔管,一般一尺来长,最为实用又廉价的是用白竹做成的。笔杆奢华起来最是惊人,名贵的湘妃竹颇能唤起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紫竹更是能够为急切金榜题名的学子们博得一个紫微高照的彩头;至于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更是在这个笔管上下足了功夫,象牙、白玉、金银无不穷其骄奢而为之。本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具,却被举上了文房四宝的头把交椅,如此,本来的价值不免让人们忽略了很多。
无论是舔笔蘸墨酝酿情绪,还是写字、画画之后一边清洗毛笔,一边审视作品,都是情思最为弥漫飘渺的时候。此时此刻,这管毛笔似乎成了穿越时空的凭证,体内流动的每一滴血液,体外颤动的每一根毛发,似乎都沐浴在毛笔创造出来的芬芳之中。《石鼓文》毫端的单纯与定笃,澈如清泉,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份庄严、骄傲与自信,无不从极简单而又高度统一的笔画线条和中正、严谨的结字理念中体现出来。与其说《十七帖》是王羲之留给我们的草书法帖,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用毛笔留给我们这些后来子孙的心灵痕迹。一管毛笔的提按扭转、轻重徐驰变化,与情怀、情思是那样的贴切。我仿佛看到王羲之走下书圣的神坛,泪烛下执笔凝思远方故友,牵挂与思念随心流露到毫端的情景。笔迹乃心声,在毛笔的故乡,文字本身不仅仅是指透过抽象的符号堆砌出来的所思所想,那条随着心率而跃动的墨迹,似乎比文字字义更能透露书家的情爱恩仇。
毛笔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不仅促进了汉字结构、体式和形态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实际上还决定了中国人审美的基本形态。当西方美术进入中国以后,我们才发现对美的认识竟然可以如此不同。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比较,归纳起来是客观表现与主观表现的艺术追求问题。正是因为毛笔丰富的线条表现力,能够满足中国画主观表现的美术造型要求,中国的毛笔与水墨和宣纸一道,为人类创造出了最为浪漫的视觉神话。无论是吴带当风或曹衣出水,无论是十八描或勾、皴、擦、点、染,都是笔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这种完美甚至充满了宗教与哲学的意味,“气韵生动”便是这种意味的禅说。
拔下一小撮动物的鬃毛,绑在一根细细的木棍上,我们的祖先看似比拔下一只鹅管羽毛的西方先民笨拙了许多,但谁又能想到这竟然成了东西方文明,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抉择呢!
时至今日,当看到我的学生,笨手笨脚地把毛笔上的墨汁溅落到电脑的键盘上,愁绪不禁落在了窗外的那片紫竹上。一竿普普通通的竹子,在中国人的手里化作了书写心灵的笔,在中国人的心里化成了志向、情怀的音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毛笔成全了郑板桥的竹,还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悲天悯人的中国文人特有的情怀,以及隽永委婉的诗歌吟唱呢?
我一直坚信毛笔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从人类文明和文化建设讲,其意义比中国的四大发明还要重大。毛笔丰富的线形变化,让汉字从最初的硬笔造型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大篆、小篆文字,转向了以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为代表的软笔造型文字。
过去每一个有点文化的国人,几乎都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者。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当代戎马倥偬的将帅情怀。只要你能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你的心境,你的艺术天分,就能涤荡后来者的灵魂。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门艺术与生活融合得如此自然而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门艺术有如此庞大的创作队伍,为我们留下灿若星河、数不胜数的墨迹瑰宝;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门艺术,不断滋养着民族的文明进程,历时数千年的悠悠岁月一路走来,宛若那雍容华贵的贵妇人,不经意间便可以向你证明时间和文化给予生命的别样美丽。
过去,就像一个中国人用筷子一样,只要想写字就必须学会使用毛笔。据说中国人的聪明,与使用筷子有很大关系,我想中国人的儒雅,一定与使用毛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每一个书写者的心里都怀有关于“书”的美的法则。“中锋用笔”是用毛笔书写文字的一个基本原则。中正、谦和、内敛、圆浑、厚重的用笔追求,不正是“温良恭俭让”的礼学追求,浸润在毛笔的秉性中,践行在每一个手握一管青毫的中国人最为基本的美的追求吗?这种观念既有普世的基本训诫,如“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又有若颜鲁公颜体森森然如中军坐帐,浩然正气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祭侄稿》的如泣如歌在一管青毫间的升华。
我不知道假若那管鹅毛落到我们祖先的手里,今天中华民族会是一个怎样的面貌。但我知道,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博大的情怀,因为,毛笔决定了我们的民族以“大”为基本取向的态度。蒙童初握笔,淋漓写大字,是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中最为普通的景观。通常意义上的小楷字,都要比用羽毛笔、钢笔、铅笔等写出来的字大得多。不要小看了这个大小的取舍,只有足够大,才可能有气象万千。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自然的壮美,总有与其比肩的文人情怀。摩崖石刻,可能不是中华文明的独有景观,然而,摩崖石刻之普遍,摩崖石刻字体之硕大,数量之繁多,应当是唯我中华所独有。仔细想来,毛笔不仅决定了中华文字演变进步方式,不仅形成了书法艺术的美学体系,不仅决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甚至决定了文学、诗歌、戏剧的基本美学追求。我真的想象不出来,除了中国的毛笔,还有什么笔能把京戏的脸谱画得那样生动活泼。我坚信,没有毛笔就不会有中华文化艺术的绚烂多姿,没有毛笔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计算机键盘应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之一。表面看键盘是计算机、手机等的信息输入工具,实际上键盘改变了人类科学、文化、教育的基本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入到了“键盘时代”。现代技术下的键盘出现了很多形式,例如鼠标、触摸屏、语音指令等,实际都是键盘功能替代工具或操作形式。越来越便捷的操作方式,越来越纷繁与庞大的信息流动能力,让现代人的头颅、手机和手指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关系。去年在北京的地铁车厢里,竟然有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乘客,人手一部手机,或看小说,或玩游戏,或发微信的场景。在这样一个封闭又紧密的空间里,看不到相互关注或欣赏的目光,甚至连警惕他人的眼睛都难以看到。实际上一块小小的键盘和屏幕,给每一个现代人带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渐渐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在自己的精神牢笼之中。
记得三年前讲“数字影像制作概论”的时候,我眼前的这些学生刚刚接触数字艺术,他们的眼神是那样迷茫。事实上,当数字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等教育校园的时候,很多这个专业的先生也是如此地迷茫。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哪一个切入点诠释数字艺术的基本性质,便成了至关重要的命题。在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怎样保持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立性,是教育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那个时候就想到了毛笔,但思考得远不如今天深入。从信息符号记录的功能上讲,毛笔早在计算机键盘到来之前,便被自来水笔和铅笔等替代了,但从工具与文化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基本关系来讲却具有重要的可比性,“继往开来”四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比较的意义。
不同的生活资源背景,决定了文明进步的不同演绎方式,键盘模糊了我们现代人的这种背景意识。以往农耕文化关于生活资源背景的体验,主要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里对时间与作物、劳动与消费的生命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同样的问题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后来人们发现了人和这个背景共生共荣的基本关系,甚至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在现代数字和通信科学技术成果支持下的键盘,让我们失去了这样的背景意识。然而,未来的数字艺术世界,生活背景的文明符号可能是决定数字艺术作品美学价值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从艺术创作角度讲,键盘与毛笔的本质区别是创作者的所有艺术感知,都必须去对应相关的软件规定在键盘上的功能键。无论是影像、声音,还是其它数字艺术的创作,都不能像书法家那样执笔挥墨,将心灵的悸动直接铺陈在宣纸之上。无论我们怀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去敲打键盘,输入计算机的都是理智的逻辑程序指令。
“水墨实验”课程,说到底就是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课程。站在数字媒体这个专业的讲台上,讲解有关数字科学、数字艺术内容的时候,一方面体会着科学对心灵放飞的喜悦,一方面忧虑着生存背景和疆界模糊的数字文化形态给眼前这些青年造成的不良影响。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时代的科学进步,总能够为多情的文化苦行僧提供足够的遐想空间。通过毛笔和键盘间的不断切换,明晰科学和文化的力量交织在我们情感世界的色彩,体会心灵没有重力桎梏、没有疆界限制、没有语言障碍的飞扬。这个体验的结果,虽然不能形成一份严谨的科学报告,却足以震撼我的灵魂。
看着以计算机科学为知识背景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生涩地写写画画,除了两个学分以外,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键盘背后收藏了人类以往所有的成就和故事。我们需要有怎样的心理基础和审美追求,才能够不在这块键盘面前失去自我?
毛笔宛若广场上放风筝老人手中的那根长线,把我们的思绪引向历史的天空……仔细想来,中国文化的艺术性质、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以及中国人的基本气质和行为准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无不与这根毛笔休戚与共、血肉相连。今天,书法艺术格外地红火,会用毛笔的人却越来越少,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密码会随着孩子们在电脑、手机键盘上翻飞的手指丢失吗?
责任编辑 张雅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