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初名将:被俘将军终成名臣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4460
余显斌

  

  在唐朝,跟着唐太宗打天下、能画像凌烟阁的,只有24人,史称二十四功臣。其中,民间称为门神的秦琼排名倒数第一,徐茂公也只排倒数第二。可是有一人在民间甚无盛名,而且两次对阵时都被敌人活捉,却排名11。

  这个人,就是刘弘基。

  刘弘基是陕西咸阳人,年轻时不爱读书,酷爱舞枪弄棒,“交通轻侠,不事家产”。本来,在那个唯科举才是出路的时代,他是很难做官的,好在他父亲担任刺史,他也受到荫庇,做了官,担任右勋侍。

  不久,隋炀帝出动百万人马征讨辽东。这次出军,刘弘基也在征召之列。

  当时朝廷规定,当兵者自己得出马出兵器。可是,刘弘基的父亲是一个清官,又不事生产,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刘弘基没有马,不能按时赶到,按律法迟到应斩首。刘弘基心想,自己急忙赶去送命啊?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召集同伴去做了一次贼,将农家的牛偷来宰了,烧烤着大吃大喝起来。

  这样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牛主发现了,气呼呼地找到他们要求赔偿。刘弘基不但不赔,还拍着胸脯很牛气地说:“是我们吃的,怎么了?不服去报告官府。”牛主气得发晕,当然去告状了。县令一听,光天化日之下,还有这样的无赖?于是,县令带着差役赶来,将刘弘基这群偷牛贼全部锁起抓到了县衙。由于证据确凿,刘弘基等人又没有东西赔偿,于是,“系于县狱,岁余”。

  这一年,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隋炀帝好大喜功,拉着大队伍征战,结果隋军大败,伤亡无数。刘弘基如果当时赶去,就算不按军法处死,也很可能战死。

  次年二月,隋炀帝再次“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征讨高丽。这次,因为某贵族首领在洛阳起事,隋军急忙回来,被高丽军从后追杀,死伤无数。刘弘基此时仍在监狱,再逃一死。由此可见,刘弘基智商是很高的,凭借盗牛的罪名躲过至少三次死亡的劫难。一年期满,他家人拿出钱,他“竟以赎论”,跑了出来。

  这时,天下已扰攘一片,如古鼎沸水,难以底止,以至于起义大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这些起义军得知刘弘基出狱了,深感他是人杰,纷纷写信邀约他人伙。可是,刘弘基一一谢绝了,他要找一个真正能干大事的。于是,他去了太原,恰好遇見了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不愿久居人下的主,更何况当时确实是九州崩乱,万姓难安。于是,他开始劝父亲李渊起事。李渊也想这样,可手里没有兵怎么办?李世民说,我们可以结交天下豪杰。这事,李渊不能干。而且隋炀帝对李渊一直不放心,派了两个心腹紧随他,一人担任太原副留守,一人担任太原郡丞,目的就是监视他。于是,李渊把结交人才的任务交给了李世民。

  也就在这时,刘弘基来了,他的眼光奇准,“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和李世民深相交纳。李世民一看,这人行,脑子够用,武功也不错,于是和刘弘基很是亲近,“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并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暗中招募士兵。

  等到李渊和李世民准备起兵之时,刘弘基一次带回两千佘人马。李渊和李世民十分高兴,马上开始行动。行动前,他们得将隋炀帝派来的两个心腹除掉。于是,李渊斟酌再三,决定摆鸿门宴,请两人来开会,商议军事。两人来了,就等于进入虎狼之窝。接下来的一切都是提前排练好的。三人正议事间,一人进来,举报有人要谋反。李渊问是谁,举报者坚定地指向隋炀帝的两个心腹。李渊听后大喝一声,把他们抓起来。这时,埋伏在暗处的刘弘基等人立马现身,将这二人杀死,号令起兵。

  刘弘基不但是起义的准备之人,还是开路先锋。

  唐军初起时,一路势如破竹,只遇到一次抵抗,就是和隋将宋老生对阵。这个宋老生能征善战,整得李渊无计可施,李渊准备回军,被李世民劝住。李世民用计引诱宋老生出战,陷入埋伏。宋老生用尽力气杀出重围,准备回城,不承想城门不开。宋老生丢马欲逃,刘弘基快步向前将其斩首,立下开国第一功。

  随后,大军渡河,向长安进发,“弘基以兵千人先济河,进下冯翊(今属陕西渭南)”,拱卫着长安都城。此地一下,长安指日可待。可是,长安城中守兵很多,还有一名隋朝名将帮衬着。李渊的兵力此时短缺。谁知刘弘基来了,竟然招兵六万,前去拜见李渊和李世民。李渊十分高兴,立马开始攻城。

  第一个发起猛攻的又是刘弘基,他渡过渭水,带兵逼近长安城门,在城门外展示军威。那名隋朝名将赶紧带着大军出城杀敌。当时,李渊部下各军未到,按说,刘弘基应该严守不出。可是,他偏偏号角一声,带着部下冲锋迎敌,擒获隋兵千余人、良马百余匹。长安军心动乱,城门轰然一声开了。当时,唐军各路兵马尚未到达,刘弘基却已首战告捷。李渊大喜,赏赐他战马20匹。

  而后,李渊乘胜之机,宣告隋炀帝退位为太上皇,命太子即位,自己则做了宰相,统领隋朝。不久,李渊又逼迫新皇退位,自己登基,建立唐朝。李渊登基当天,下发圣旨给刘弘基,拜其为骁卫大将军兼任行军左一总管,并特免他死罪一次。

  大唐初建,刀枪仍未入库,战马仍难放南山。因为,当时的天下依旧是乱兵割据,势力纵横交错。大唐首先要对付的,是逐渐逼近长安的起义军首领薛举。

  隋末,薛举见天下大乱,也起兵一方,称西秦霸王。不久,他一路战胜攻取,举兵30万攻打唐朝,已经到达岐山县(今属陕西宝鸡),一步之遥,就是长安。李渊很着急,派李世民带着大军反击,几乎将起军之初的所有大将都派到军中,其中就有刘弘基。

  当时,李世民患病无法率军出击,就将兵权委任给行军长史刘文静和另一名将领,特意叮嘱他们千万别出兵,并道:“‘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意在决战,不利持久,我们可深沟高垒,不要理他,待我病好,再打败他们。”可是,这两人等不及了。那名将领劝说刘文静,秦王不让出兵,是害怕我们大败,可是我们现在这样坐着,将敌人留给秦王并非大将风范,还是出征吧。

  刘文静觉得有理,点头答应,同意出兵,结果和李世民预测的一样,急于决战的薛举率军全力出击,唐军出师不利,接连败退。只有刘弘基一支坚守不退,最终弓箭用尽,他也不幸被敌军俘获。薛举趁势举军,准备攻打长安,可中途得病,几天后死去,薛举的儿子即位。这时,李世民已病愈,亲自率军迎敌,敌军无力抵抗,土崩瓦解,薛举之子只得率众投降。刘弘基“得归,复其官爵”。

  刘弘基另一次被俘,是和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刘武周对阵。

  刘武周起兵于李渊的根据地太原,他不怎么厉害,可是他的一个统帅很厉害。李渊为了保守根本,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带兵征讨,不料这名大臣根本不是刘武周统帅的对手,“失亡略尽,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晋州守将就是刚刚走出俘虏营的刘弘基。这名大臣败后,晋州陷入一片混乱,失去斗志。刘武周统帅指挥着得胜之军,一声鼓起,开始攻城。刘弘基指挥大军进行防守,可是,城门已经被攻开。随之,刘弘基也被冲上来的士兵抓住,再次做了俘虏。不过,刘武周统帅的防守不是太严,刘弘基得以顺利逃出敌营,返回大唐。

  两次被活捉,两次全身而退,刘弘基算是书写了传奇。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按说,一个被俘虏两次的将军早已丧失了锐气,丧失了征战沙场、铁血矛头的刚性。可是,刘弘基反之。

  再次逃归,他马上申请出征,李渊很是欣赏,“授左一总管”,让他带着大军,跟随李世民再次出征,征讨刘武周。与刘武周对峙时,李世民再次采用老办法,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使对方师老兵疲。刘武周一部军粮告罄,只有退兵。唐军一路追击,两军在介休(今属山西晋中)展开生死大战,敌军大败,只得投降。刘武周和他的统帅逃到突厥,后双双被杀。

  此战中,刘弘基带兵两千,负责切断敌军后路,与唐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使其孤立无援,“弘基坚壁,不能进”,他等于未胜,也未败。等到刘武周一部败退,刘弘基带着大军,“与太宗会,追击大破之”,立了大功。大唐获得统一,刘弘基并没有安享尊荣,做自己的国公,而是风尘仆仆,带着大军走向塞上,去保卫大唐边疆的安全。

  到了晚年,这位开国将军虽白发苍苍,仍然挂箭披甲,跟著李世民远征辽东。高丽派出十几万大军,风驰电掣,攻击唐军。此战中,刘弘基再次骑马冲阵,“力战有功,太宗屡加劳勉”。

  几年后,刘弘基病逝,享年68岁。临死前,他将家里几乎所用东西都散发给贫苦百姓,给自己的子孙却只留下生活费用,对此他说:“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他真的很了不起。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他可能难以和李靖、李勤这样的名将并列,也可能难以和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这样的能臣并肩。可是,他败而不馁、一心为大唐的品行使得他自身的人格大放光芒,成为一代名臣,彪炳史册。他无愧于贞观,无愧于大唐。

  编辑/羽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