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中,“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是基本卫生习惯,因为人们都知道,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这一常识在三百多年前却是一项空白,直到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出现。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因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困顿的生活让他没有机会上学,他刚满16岁就为了谋生去一家布店当学徒。五年后,他终于开起一间自己的裁缝铺。可裁缝铺的生意十分冷清,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一直到快40岁时,列文虎克才终于摆脱掉裁缝铺,谋得一个在代尔夫特市政厅看门的工作——工作清闲,收入不错。在一次和人闲聊时,列文虎克听说眼镜店里可以磨制放大镜,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非常神奇。这激发了列文虎克的好奇心,驱使他也想买放大镜探讨那些微小生物。可当他来到眼镜店时,发现放大镜贵得吓人。
然而,昂贵的售价没有吓跑列文虎克的好奇心。他在眼镜店看到师傅磨制镜片时方法并不神秘,只需要耐心和细心,于是决定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磨制镜片。在磨制的过程中,列文虎克发现还需要一些科学技术做辅助。可列文虎克除懂荷兰文外,其他文字一窍不通,所以他没办法阅读相关的科技资料,只能自己不断摸索。就这样,经过艰辛劳作,列文虎克终于磨出第一块透镜,并在透镜下面安上一块钻了小孔的铜板,制成一架简易的显微镜。有了这架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橘皮,蜜蜂腿上的细毛像缝衣针……
随着好奇心的增加,他又开始磨制更大、更好的透镜,观察的东西也更加广泛。显微镜下,一种被他称为“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之意)的微小生物频频出现,他为此做了大量记录,还把从于草浸泡液中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称为“微動物”。
他的一个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听说后专程前来拜访。面对这位知名人士兼好友的来访,列文虎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拿出自己的显微镜请他观看。格拉夫看后严肃地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造发明,你应该立即把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皇家学会。”
列文虎克异常兴奋,把这些记录整理好,并命名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当时,在场的学者们看了标题后,有人开玩笑说:“这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啰唆标题。”不过,当他们读到列文虎克写的这样一段话:“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这竟是科学家毫无所知的神秘事情。
英国皇家学会非常震撼,特别聘请两位专家来证实列文虎克的报告,结果证明列文虎克的实验完全属实。随后,他的信件被译成英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轰动了整个学术界。一时间,列文虎克从“门外汉”成为皇家学会成员,受到英国女王亲自接见。但这些荣誉和成功并没有让他止步,他开始观察人和其他动物血液中的红血球(红细胞的旧称),绘制它们的形态;观察雨水,发现雨水中的微生物运动时头部会伸出两个小角;列文虎克甚至还观察到人的牙垢中存在比微生物更小的生物——人们直到200年后才认识到这就是致病的“细菌”。
人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开始对微生物界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和人类的密切联系,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进步。
编辑/羽川
赞(0)
最新评论